在醫(yī)院工作這些年,來院就診看病的慢性疼痛患者中,約80%的人都存在著腰痛問題。腰痛的比例在男性中是最高的,而在女性中占第二位,占第一位的是頸肩痛。經常會有很多腰痛的人咨詢,如何治療?如何解決?甚者還有人發(fā)牢騷,求醫(yī)無門。讓我不得不想寫一篇關于腰痛方面的文章,向大家科普一下,希望能幫到一個算一個。 
本文將會從多維度來剖析導致腰痛的常見病因,詳細分析其發(fā)病的機制,治療的根本核心理念 一、為什么會出現(xiàn)腰痛? 1.活動性差的問題: 活動性差的腰椎,隨著年齡的增長,腰部的旋轉能力相對要差一些,還有骨盆和髖關節(jié)的活動也會受限,甚則腳背無力,抬不起來,很笨重,想一想老年人就是這樣的狀態(tài),這些都會引起腰痛;另外還有一些,比如膝關節(jié)疼痛的情況下,最常見的就是骨性關節(jié)炎,也會造成代償性的腰部疼痛問題,這個很關鍵,假如同時具有腰痛、膝痛問題,在治療上就得考慮是哪個先出現(xiàn),最后從根本上來根治解決疼痛問題。 2.穩(wěn)定性問題: 這里所指的穩(wěn)定性,是指軀干的穩(wěn)定性,比如說腹橫肌、盆底肌、多裂肌、膈肌(這些是維持軀干穩(wěn)定的內核心肌群);還有就是表淺的,比如說腰方肌、內收肌、豎脊肌、腘繩肌、背闊肌、臀肌、腹內外斜肌(這些是維持軀干穩(wěn)定的外核心肌群)。我們每天都在忙碌著,所涉及到的活動對這些穩(wěn)定肌群沒有針對性,滿足不了穩(wěn)定肌群的鍛煉,肌肉的功能也就低下;還有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肌肉每年都在退變減弱,也就造成穩(wěn)定性的降低。因為人主要是靠肌肉來維持穩(wěn)定的,而靜態(tài)穩(wěn)定結構骨骼、韌帶是次要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肌肉能力下降之后,自然而然也就會造成腰痛問題。 3.動作問題: 比如說經常彎腰去進行一些勞作或運動,反復給腰部造成負荷動作,這樣的話,就會造成我們常說的腰肌勞損的直接原因。 總結: 以上這些根本因素說明腰痛的原因是來自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原因造成腰痛,相同的結果都是會出現(xiàn)腰痛。所以我們怎么來進行治療,是需要找原因的。 而如今,治療腰痛的方法很多,比如疼痛科、骨科、康復醫(yī)學科以及一些民間大夫,找到醫(yī)生治療后,大多數(shù)當時都有一定的療效,可往往不用多久,疼痛癥狀又來了反反復復的發(fā)生,相信很多腰痛患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這說明一個問題,患者還是傳統(tǒng)的觀念,把自己的身體交給醫(yī)生,就想打打針,吃吃藥就解決疼痛,那是不可能的,原因不用我多說了吧,上述總結腰痛因素已經能說明一切。往往我們反復疼痛就是因為自己沒有參與進治療,沒有進行一些自身的后續(xù)鍛煉以及生活中使用腰椎的意識淡化所致。所以,自身的針對性鍛煉,是從根本上解決腰痛問題。因為我們人體最終是靠自身的肌肉來維持穩(wěn)定的,針對腰椎也是如此。 當你自己出現(xiàn)腰痛的時候,肌肉已經出現(xiàn)了左右、上下的不對稱,肌肉不平衡的狀態(tài),尤其是慢性腰痛更為明顯。即使你通過敷藥、針灸、按摩、整脊等治療后把疼痛癥狀減輕了,解決了,可往往肌肉還是處于不平衡的狀態(tài),因此還是會再次出現(xiàn)疼痛。 在醫(yī)院門診或是住院患者中,常見的腰部疾病,比如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腰椎壓縮性骨折,腰椎椎管狹窄、急性腰扭傷、椎體骨骼和脊髓及大動脈上的腫瘤、輸尿管結石等所致腰痛,都是有特定病因,特定診斷名的,我們把這類腰痛稱為“特異性腰痛”,發(fā)病率很小,僅占比到15%左右。其實大多數(shù)腰痛都是沒有特定病因的,我們把這類疼痛歸于為“非特異性腰痛”,占比約85%,這個比例是非常大的。所以想一想,我們平常的腰痛,很大程度上被戴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的帽子,這是需要值得深思的地方!!! 往往占比很大的“非特異性腰痛”,在治療上很頑固,不好治愈,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成了慢性化的腰痛,造成了“醫(yī)療費用大、精神壓力負擔大、勞動能力降低”的現(xiàn)象。所以這也是我為什么要花精力長篇幅闡述此文的初衷。 二、各類型腰痛發(fā)病機制 1.從骨盆力學功能分析: 我們在站著的時候,骨盆的重力分布是這樣的:如下圖所示 
人體軀干上半部分的體重通過髖關節(jié)向腿上分散下去,在中間恥骨聯(lián)合的力是分別向左右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在站立時,力更多直接的傳到腿上去,而對恥骨聯(lián)合、骶髂關節(jié)都是減輕關節(jié)囊壓力的一個姿勢。 當我們在坐著的時候,骨盆的重力分布是這樣的:如下圖所示 
人體軀干上半部分的體重主要靠坐骨結節(jié)來負重,這樣一來,力量就會比較集中,恥骨聯(lián)合的力量就會向中間,這呢主要是對骶髂關節(jié)造成影響。所以有些腰痛病人就會覺得站著會舒服一點,而坐下來反而不舒服;尤其是長期久坐,彎腰駝背的坐,對腰椎間盤的壓力是比較大的,所以這樣的姿勢本身也會跟癥狀有直接的關系。 當然了,要是我們仰躺、側躺的話,對腰椎的負荷絕對是減輕的,腰痛癥狀或許會改善一些;但也不能長期處于這樣的體位,不然會使得肌肉不進行自主收縮,就會導致肌肉容量減少;經常躺的話,還會使得骨質疏松更加嚴重,這也是造成更加腰痛的一個惡性循環(huán)過程。 2.從腰椎椎體間的附屬結構分析: 當我們站立,身子往后仰時,如下圖所示: 
椎間關節(jié)囊內的壓力就會增大,往往會導致后仰痛,根本的原因就在椎間關節(jié)上。而當我們往前彎腰時:腰部疼痛加劇,其原因就來源于椎間盤,當然也有可能是韌帶,如椎間關節(jié)的紊亂激惹棘間韌帶、棘上韌帶等;而大的韌帶(前縱韌帶、后縱韌帶)為了維持身體平衡,身體突然往后仰出現(xiàn)腰痛,可能就是這些大韌帶在瞬間承受過大的牽拉力所致。 
這呢大概可以通過動作本身來判斷腰痛的責任病灶來源于哪? 再了解一個重要結構,椎間盤,如下圖所示: 
其組織70%-90%均是水分,就是圖中顯示的髓核部分;在年輕的時候,20歲以前椎間盤的含水量約占90%,隨著年齡變化,含水量就會降低到70%。就像年輕時候個子很高,老了后個子就變矮了,就是椎間盤脫水退變的結果。所以反過來說,椎間盤中里邊水分就是起著緩沖體重的一個纖維墊的彈性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水分丟失,其彈性就會越來越差,屬于一種退行性的病變,是一種自然出現(xiàn)損傷的原因之一。另外就是包裹髓核(水分)的外層纖維環(huán),從形狀上來說,它是環(huán)形的,對于我們在做身體彎腰旋轉的時候,就是造成纖維環(huán)損傷原因的一個危險動作;要是出現(xiàn)這種問題所致的疼痛,去做牽引就很難涉及到旋轉動作,往往更需要醫(yī)生手法去幫助處理。 3.從腰椎的生理曲度分析: 
可能很多人,都有這個常識,在醫(yī)學解剖教材學習時,腰椎生理曲度是前凸(前彎)的,可這是一個二次性的前凸。人體出生時,都是一次性后彎的,跟我們的胸椎方向相似,4個月后,脖子可以把頭部支撐住了,通過頭部的重量壓出頸椎的前凸;9-10個月時,人體可以站立后,此時上半部分體重就會壓出腰椎的二次性前凸;所以,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點,頸椎和腰椎的前凸并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才是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 對于正常人的腰椎而言,其生理曲度是前凸的。經常有腰痛的人去拍片后,報告單上很多都會顯示腰椎生理曲度退變或是生理曲度變直或是生理曲度消失等字樣,這也就是提示你的腰椎發(fā)生退變,從正常的前凸變成了后凸。還有一些練健美的女性,孕婦,肥胖的人,往往他們的腰椎生理曲度是在正常前凸的基礎上更前凸。所以,不論是過分前凸還是后凸都不好,容易造成疼痛姿勢上的一個錯誤,也是因為長期而持久慢慢造成的習慣性動作。 (1)彎腰時疼痛——椎間盤壓力過大所致 常見的疾病有腰肌勞損和腰椎間盤突出,更多見于經常彎腰的人 
在彎腰時,我們椎體前間隙變小,后間隙變大,此時椎間關節(jié)是打開的,產生一個向后方擠壓的力量,也就是椎間盤的受力情況,往后擠壓椎間盤,所以腰椎間盤突出一般都是向后方、后側方、側方三個方向,很少有向前方突出的,這就是椎間盤突出的根本原因所在。 
還有就是往前彎腰,腰椎背部肌肉受牽拉,收縮起來比較困難,所以也是腰部肌肉無力而產生腰痛問題的原因,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腰痛的頻率是最高的;經常出現(xiàn)在長期久坐的人群身上,或長期站著工作,腰椎的肌肉比較弱,負荷過大,使得腰椎過后凸的人。 (2)后仰腰時疼痛——椎間關節(jié)囊內壓力過大 常見的疾病腰椎滑脫和腰椎管狹窄,經常見于孕婦,肥胖人群,女性居多 
在往后仰腰時,我們椎體前間隙變大,后間隙變小,此時椎間關節(jié)是關閉的,增加了椎間關節(jié)囊內的壓力,這是造成疼痛的原因之一。 
另外呢,椎間關節(jié)和多裂肌兩者都是由同一根脊髓神經后根支配,當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腰痛,往往在觸診腰部肌肉時,會感覺很僵硬,壓痛很明顯。 (3)不做任何動作也腰痛 常見的疾病是腰椎壓縮性骨折,經常見于骨質疏松人群、容易跌倒的人群、老年女性偏多 這種疼痛在治療上比較頑固,很頭疼;但有個好處就是不會出現(xiàn)坐骨神經痛,因為它并沒有直接壓迫到脊神經根。當出現(xiàn)這種問題時,切記不可做按摩,因為壓縮性的椎體是被鑲嵌在上下椎體之間,它所產生的負荷力量是從背側向腹側的一個擠壓,在背上按摩時,只會更加加重壓縮的椎體往腹側凹陷,所以不會有什么效果,更多的是增加危險罷了。 4.急性腰扭傷病史分析 在這里想說的是,根據(jù)自己的臨床經驗,腰椎間盤突出的人,大多數(shù)都有急性腰扭傷的病史;反過來不然,也是急性腰扭傷會造成腰椎間盤突出,這個不絕對哈。 這往往是腰椎椎體周圍不穩(wěn)定而出現(xiàn)的,比如多裂肌無力,不能很好的維持腰椎的椎間關節(jié),就會出現(xiàn)腰扭傷;多裂肌沒有在需要它發(fā)揮作用時及時發(fā)揮功能,使得椎間關節(jié)錯位、紊亂之后,多裂肌又想突然發(fā)揮作用;結果就是在椎間關節(jié)錯位的位置上來維持這么一個錯位的位置,從而導致多裂肌保護性的收縮緊張而疼痛。在治療上往往先要復位紊亂的椎間關節(jié),最后來加強多裂肌的訓練。 5.從骨盆骶髂關節(jié)功能障礙分析 約80%的慢性腰痛都會伴隨著骨盆骶髂關節(jié)功能紊亂問題,所以當出現(xiàn)腰痛,不能僅僅關注腰椎問題,更應該把關注點放在骶髂關節(jié)上。 
我們人體的重心在骶2處,當骶髂出現(xiàn)紊亂后,身體的重心就容易跑前,這就在治療時容易忽略之處。骶髂關節(jié)是一個微動關節(jié),活動范圍很小,也就1-2公分的滑動。比如說,正常人的骶骨相對髂骨是前屈的,而當我們骶骨相對髂骨而言呈后伸是最容易出問題的。還有就是髂骨的變化,經常說的髂骨后下錯位,前上錯位,上移,下移,內外旋轉導致的高低骨盆,長短腿,脊柱側彎等等都跟骶髂關節(jié)紊亂有直接關系。 
骶髂關節(jié)為何如此重要呢?來看這個筋膜圖 
肌肉筋膜都是交叉組合的,其目的就是保持我們穩(wěn)定站立、行走。反過來,要是骶髂關節(jié)不穩(wěn),是沒辦法發(fā)揮作用的。因為它的穩(wěn)定完全是靠肌肉與肌肉同時收縮的一個運動組合來實現(xiàn)的。所以當出現(xiàn)骶髂關節(jié)紊亂導致腰痛時,務必是調整骨盆后來加強力量訓練(這里包括外核心肌群和內核心肌群)。當然更重要的是小肌群,內核心的練習。 三、治療腰痛的根本核心理念 圍繞內核心鍛煉治療是根本!!! 內核心就是膈肌(圖中標記2)、盆底肌(圖中標記4)、腹橫肌(圖中標記3)以及多裂肌(圖中標記1),如下圖所示: 
這個內核心組成腹腔,形成腹壓的動力裝置,來維持腰椎的穩(wěn)定性; 
而不是僅靠骨骼來支撐人體上半部分的體重。比如常見的舉重運動員喜歡系一個腰圍子來增加腹壓,維持腰椎的穩(wěn)定,才能更好的發(fā)揮;還比如說,有很大一部人腰痛時去看醫(yī)生,都會被建議戴一腰圍,目的也同樣如此。但這個戴腰圍是被動固定腹腔來增加腹壓,從長期而言也不好,因為肌肉都被固定起來了,不能發(fā)揮自主收縮,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內核心肌群功能低下,甚至萎縮,讓我們的腰椎穩(wěn)定性一去不復返。所以還是強調主動參與內心肌群的鍛煉才是王道。 至于具體怎么練?怎么去根據(jù)病因制定自我鍛煉方法?這個不能用文字來描述,因為里邊有很多細節(jié)和注意事項。不過我會通過視頻的方式逐一進階更新供有需求之人。 四、生活指導,宣教內容,怎么來保護腰椎,使用腰椎: 比如說彎腰取物,需要下蹲; 
轉身取物,需微屈膝,收腹; 
坐位時少蹺二郎腿; 
不要葛優(yōu)躺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