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小組對實訓產品做產品評價 1987年,“全國農村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現場會”在平度召開,平度因“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經驗的提供而斬獲了巨大的成功,并擁有了蜚聲全國的美譽度。 作為“三教統籌,協調發展”重要一極的平度職業教育乘著這股強勁的東風,始終圍繞譜寫好“辦好教育為人民”這篇樂章,持續不斷地彈奏出一曲又一曲響亮而美妙的樂曲。尤其是在重大的時間節點上,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感佩不已的奇跡。既有為“三農”服務40年的初心堅守、30年的改革創新,以及由此取得的讓人交口稱贊的累累碩果;也有學校從關門辦學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到面向全國乃至世界服務的開放格局的形成,顯露出平度職教的寬闊胸懷與宏偉抱負。 懷著探詢與好奇的心情,筆者前往平度職教中心考察,并走訪了朱風彬校長。 這位從事了近30年職業教育的校長,對平度職業教育不但了如指掌,而且滿懷深情。在其信手拈來的話語里,筆者觸摸到了平度職業教育重大生命躍動的脈搏。它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湯之《盤銘》的錚錚聲響:“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為戰后德國經濟騰飛秘密武器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一種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其突出特點是:一元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一元在企業學習實踐操作技能,雙元有機結合完成實用技術人才的培養培訓。 將“雙元制”引進平度職業教育,能否較快地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就成了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1988年“雙元制”在山東平度落地后,人們普遍認為,把德國成功的經驗“拿來”用于平度教育,很快便會在平度職業教育大地上開花結果,農村職教“入口”“出口”不暢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可意想不到的是,不管怎樣竭盡全力地宣傳“雙元制”職業教育在平度的美妙前景,報名者依然是“門前冷落車馬稀”。在努力復努力之后,最終也只有14個學生在走投無路時報考了平度職業學校。 莫大的希望,變成了巨大的失望。 平度職業教育的有識之士與德方合作伙伴并沒有心灰意冷,更沒有相互抱怨;而是平心靜氣地坐在一起,思考何以遭到如此冷遇的境況。 經過調查分析與認真研究,雙方很快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平度是一個擁有130多萬人口的農業縣級市,廣袤的田野,本可以為學生提供近乎隨地即是的實踐基地。可是,當時平度農村經營多以單戶為主,經營生產方式落后,沒有像德國那樣可供實踐的眾多形成規模的發達的大型家庭農場,以及從小型的庭院旋耕機、剪草機到大型的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加上實習點過于分散,交通不便,模仿德國做法讓學生分別到各自的農村家庭田地上實踐,結果是有名無實,無功而返。 同時,“雙元制”要求原本多在“紙上談兵”的教師,必須走到“兵刃相接”的“戰場”。“雙元制”早期的教學計劃照搬自德國,脫離了中國農村和農業國情,這讓習慣了理論講授而沒有機械化實戰經驗的教師難以執行,從而導致“雙元制”初戰受阻。 于是,這個在德國的秘密武器,到了平度卻遭遇了無用武之地的尷尬。 在中國,實施“雙元制”辦學模式的首要問題是要解決好企業一元參與的問題。要想讓“雙元制”在平度開花結果,就必須因地制宜,進行本土化改造創新。 創建讓“雙元制”落地生根的實踐實訓基地,就成了迫在眉睫而又勢在必行之事。 為此,全校上下首先達成了“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辦好專業帶產業”的共識。上世紀80年代末,全校師生齊動手,開發荒灘100畝,建立起了自己的實驗農場——“北河農場”。于是,學校有了自己的農業實訓基地。 同時,大力發展校辦產業實體,變“產教分離”為“產教結合”,讓學生足不出校,就能在實訓基地動腦動手學到相應的技能。 數年之內,學校建立形成了3場(種植實驗場、奶牛養殖場、原種豬養殖場)+5中心(奶制品、肉制品、西式面點、果品加工、農機培訓)+2基地(全國重點建設數控技術、生物技術實訓基地)+5廠(汽修、服裝技工、數控加工、電氣裝配、食品加工)為主體的“3525”校內實訓車間。這些教學實訓車間一一在工商部門注冊,轉化為企業實體,真正達到了企業一元的教育效果。迄今,與教學配套的實訓室已達到50多個。 與此同時,教學改革也同步而行,學校大膽地調整了部分干部工作崗位,建立“雙元制”教學辦公室和“雙元制”考試委員會,依據教育和行業雙重標準加強對教學計劃執行的管理。同時,一方面派部分教師前往德國參加專業培訓,一方面利用德國駐平度的中、短期專家為全體教師面對面地培訓以至現場實戰演習。慢慢地,教師們不但掌握了“雙元制”教學的內容與方法,教育理念也有了“舊貌換新顏”的蛻變。 于是,他們與往昔先完成專業理論學習、再組織統一專業實習的教學模式揮手告別,開始了課堂、校內實訓基地、校外農場生產組織的3個場所共同完成理論和實踐教學的“革命”行動。 “雙元制”猶如魚兒從旱地放歸水池,彰顯出了它的生機與力量。 “入口”的學生呈現出水漲船高之勢;學有所得、學而可用的學生,也讓“出口”迎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用人單位。 從創建實踐基地和教學改革之中初嘗勝利之果的時候,平度職教人并沒有悠然地躺在功勞簿上止步不前,而是開始了新的思考與探索:受資金、師資等諸因素的限制,校內企業意欲辦大做強的希望近乎為零;安居校內盡管有歸屬之感,可無法融入持續開放的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中。 自2005年起,一場具有開放形態的校企合作拉開了帷幕。 引企入校,不但可以不花分文地讓一些先進設備進駐學校,而且操作這些機器的師傅也隨之而至。這種“魚和熊掌”“兼得”的妙事,無疑會讓學校欣喜不已。 這也許是很多職業學校的美好夢想,可是,為什么有的卻在合作不久之后不歡而散,合作也宣告結束了呢? 朱風彬校長認為,學校從有引企入校之想的第一天起,就首先要考慮到企業的核心利益,要讓他們在進駐學校之后,享受到他們在其他地方很難獲得的利益。 一是學校為企業提供條件優越的廠房車間;二是學校教師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充足的時間參與產品研發;三是車間承擔企業部分生產加工任務;四是合作為企業提前培養針對性更強的優秀員工等。這些,恰恰是企業當下尤其是未來更好發展的必備元素。 青島鴻昊達電器設備有限公司分公司入駐學校已近10年,兩處車間在正常生產的同時,承擔了該校的實訓任務,產值占到該公司的二分之一。學校提供生產場所和學生“半熟練工”,企業則提供實訓原材料、作為實訓指導教師的技術人員和最前沿的業界信息。兩處車間已經能做到實訓教學和正常生產的有效結合。 該分公司負責人冷新鴻說:“盡管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高效率生產,但通過合作又有力補充了一線專業技術員工,同時借助學校科研力量為企業生產找到充分的理論支撐。” 在引企入校實施“校中廠”的同時,學校還主動走出去,和青島萬匯遮陽用品有限公司合作,開啟了“廠中校”的先河。 2014年起,該公司從16條生產線中專門拿出一條組裝生產線,供該校學生以班為單位實習兩個月。實習期間,學生不僅參與內部培訓班、團建活動等,而且可以領到每月1850元的計時工資,表現優秀者還有額外獎勵。而其中德才兼備的學生,則被公司不動聲色地“內定”為未來員工,這又為公司發展提供了潛在的技術人員支撐。而對學校來說,因為學生的優秀“出口”暢達,又在無形中助推了“入口”的數量與質量。于是,學校在老百姓中的美譽度與信賴度也呈現出與日俱增之勢。 校企雙方真誠而又富有智慧的合作,讓其都步入了良性循環之中。恰如《周易》所言:“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當校企同心同德,尤其是多考慮對方核心利益的時候,雙方就會在取長補短與相互支持中步入“更上一層樓”的境界。 朱風彬校長說:“開放與合作不但可以有效地擴大辦學規模與優化教育質量,更能有效縮短畢業生的培養周期,提高人才的適用性。” 目前,平度“雙元制”成果已經輻射全國乃至走向世界,面向全國、全省和青島市培訓職業學校校長、管理干部、骨干教師8000余人,接待國內外考察者4萬多人次,參觀團隊600余個。 從“雙元制”當初落地平度的水土不服,到其后的改造創新和今天更深層次的校企合作,以及獲取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成果,其間經歷了30個春夏秋冬。在整個時間的長河中,30年只是彈指一揮間;可對于平度來說,卻成為一種美好而又永恒的記憶。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肩負著歷史使命的平度職教人,矢志不移而又充滿希望地走向遠方。 原載于《中國教育報》,2019年6月4日,第10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陶繼新 微信號 : taojixin6789 網站:www.taojixi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