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星標我們 浩然文史創辦到現在有六年多了,考慮到大部分粉絲其實是最近半年多才關注我們,之前沉淀的很多優質內容可能大家并沒有看到。所以我們推出了舊文精選欄目,挑選比較滿意的舊作,推送給新關注的朋友。 ![]() 四川保路運動紀念碑 如今中國的鐵路毫無疑問是歸國家掌管的公有財產,其建設運營也都由政府完全負責。但在100年前的大清,在那個鐵路與火車剛剛引入中國不久的時代,鐵路的所有權是十分模糊的,甚至人們更喜歡鐵路的私有化與民間化。就在1911年,當政府宣布將兩條重要的鐵路收歸國有時,一場大暴動隨之發生了。 一、粵漢與川漢鐵路 1900年,美國永興公司拿下對中國粵漢鐵路的修建經營權,但這家公司并沒有修建鐵路的能力,再加上清末十年,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大為覺醒,收回利權運動與反洋運動此起彼伏,就這樣在1905年,張之洞與湘、粵、鄂三省士紳共同出資將鐵路從美方買了回來,交由地方士紳出資修筑。 ![]() 粵漢鐵路 川漢鐵路也大致如此,1903年,由四川總督錫良贖回并交由民間公司修筑。就這樣直到1911年,兩條鐵路已經修了好多年了,照理說可以看到一定的成果了。 1911年,出資修建鐵路的民間公司由于集資等種種問題遲遲未將兩條鐵路修建完成,清政府眼見鐵路遲遲未通車,希望能夠將其收歸國有后,再向西方借貸來完成修建。其實以今日的角度來看,政府收歸鐵路所有權無可厚非,但清政府錯就錯在處理問題的方式又簡單又粗暴,在對民間各方意見未進行任何調查的情況下,急促地發表收歸命令,這自然引發了地方的巨大不滿,保路運動應運而生。 ![]() 二、盲目與急促的大清朝廷 保路運動發生之后,民間將矛頭集中到時任郵傳部尚書盛宣懷身上,不僅是士紳,就連四川總督王人文,也向朝廷奏報說盛宣懷誤國害民,請求朝廷罷免盛宣懷。 盛宣懷不冤枉,他在這次行動中的確錯誤頻發,他從沒有參與過兩條鐵路的相關事宜,這一年剛剛就任,但就任后卻在沒有任何調研的情況下,便對英、德、法、美四國銀行代表宣稱,鐵路的修建必須依靠外債。 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政府一定會很快將鐵路收歸國有,這顯然與事實是南轅北轍。 ![]() 時任郵傳部尚書盛宣懷 收路命令發至各地之后,各地紛紛反對,《大公報》報道稱,無論是湘人還是鄂人、粵人、川人,無不連續召開大會,表達嚴重的抗議聲音。而面對民間的反對聲音,盛宣懷依舊沒有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他反而向攝政王載灃上奏要求派兵消弭地方的暴動。 ![]() 攝政王載灃 雖然數省都表達了明確的反對意見,但每個省的反對緣由又有差別。就爆發保路運動的四川來說,其實四川士紳對于鐵路的國有與否起初并不在意,他們強烈反對的理由就在于清政府收歸鐵路國有政策是一張空頭支票,沒有給他們任何補償。他們在意的是之前投入的大量路款應該得到怎樣的補償,相較于廣東、湖南與湖北來說,朝廷對四川的補償是最差的,算來算去,他們相當于這么多年來對鐵路的投資不但是零收益,反而還要倒貼數百萬兩白銀。 擱誰誰也不答應! 本來四川士紳已經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但朝廷隨后卻又頒布了與西方銀行所議定的借款合同,這對于四川士紳來說無異于一顆炸彈在心中爆炸。他們認為朝廷不但要空手套白狼,將鐵路收歸國有,還要拿他們的血汗去向西方搖尾乞憐,讓西方人來投資建設鐵路。這樣的話,他們幾年前辛辛苦苦從西方公司那里收回的鐵路又有什么意義?到頭來不還是得用西方人的錢來修中國的鐵路嗎? 清政府的一系列盲目且愚蠢的舉動一次次鞭打著四川士紳與民眾的心,也使得反抗的浪潮是一波接著一撥,一場新的風暴是不可避免的了。 ![]() 位于上海的英國匯豐銀行 三、保路運動與大清的滅亡 為保護中國的國家尊嚴與他們的切身利益,四川士紳組織成立了“保路同志會”,用以統一指揮川省的反抗運動。1911年8月24日,成都開始罷市、罷課、抗糧抗捐,全省各地諸多學校紛紛停課,商戶關門停業,并拒絕向政府交稅。盡管如此,保路會采取的措施依然以和平手段為主,并不主張以暴力解決鐵路國有問題。 ![]() 四川成立保路同志會 但就在此時,清政府再次腦殘,朝廷竟然決定以軍隊和武力來鎮壓四川民眾的保路運動,于是湖廣總督端方帶兵前往四川,以武力震懾民間反抗力量。 ![]() 清朝金石學家端方 軍隊的出現無疑使局面更加混亂,四川總督趙爾豐也與前任王人文不一樣,他是一個做事果斷狠辣的人,先是派兵捉拿四川諮議局議長蒲殿倫、副議長羅綸、川路公司股東會長顏楷、保路會成員鄧孝可等人。此外,趙爾豐還放任軍隊攻擊游行示威的民眾,大量平民慘遭屠殺。 ![]() 趙爾豐在辛亥革命后被革命黨處死 清政府的愚蠢行為忽略了所有的社會力量,而這種完全不考慮后果的暴力解決方式,最終導致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黨趁端方帶兵趕往四川,武漢兵力空虛的時機,一舉攻克了武漢三鎮,辛亥革命就此爆發了。 文史君說 清末新政時期,大清的每一步改革都是舉步維艱,可以說越往后就越需要謹慎小心,以避免被各方勢力所責難。但在收歸鐵路國有事件中,清政府卻一反常態,以一種長時間未曾出現的強勢且獨裁的暴力方式處理問題,但此時的大清已不再是康雍乾時期的大清,革命黨人正虎視眈眈等待時機,而大清也最終倒在了保路運動所引發的一系列事件當中,再也爬不起來了。 參考文獻 陳廷湘:《1911 年清政府處理鐵路國有事件的失誤與失敗———以四川為中心的保路運動歷史再思》,《四川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陳曉東:《清政府鐵路“干路國有政策”再評價》,《史學月刊》2008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