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正史所有文章全部原創,從不搬運。內容源于史料,從不戲說。寫作不易,認真寫作更不易,希望您能關注本號。您輕輕一個關注,一個點擊、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 本文討論的是三國歷史,史料來源以陳壽《三國志》為主,不是三國演義。 劉備于公元221年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蜀漢,223年3月,也就是劉備稱帝兩年后、夷陵之戰失敗半年后,劉備就病逝于白帝城,托孤諸葛亮和李嚴。之后,諸葛亮平滅南中的叛亂,專心致志治理蜀國。 到了公元227年,也就是蜀漢建國6年后,劉備死了4年后,諸葛亮就決定北伐曹魏。在大軍臨行前,寫下《出師表》上書給蜀漢皇帝劉禪。至于《出師表》的具體內容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我上學的時候是要求全文背誦的。“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后就是一大堆我走了之后,你要怎樣怎樣之類的交代的話。 三國建立前的局勢圖 這里有兩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 1、益州疲弊為啥還要北伐 “益州疲弊”說的是事實,魏蜀吳三國(注,孫權當時雖未稱帝,但咱也習慣性叫吳國),就屬蜀國最弱,本來還有荊州,結果現在荊州也沒了,變得更弱了。更弱的話,不應該更加安心治理嗎,干嘛還要打仗?而且既然出征北伐,魏延的子午谷計謀那么好為啥不用? 2、為啥要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次北伐時間是227年。此前,蜀漢已經和東吳恢復了同盟,東吳的威脅很小。曹魏那邊,曹丕幾次伐吳失敗,而且曹丕226年還死了,曹叡繼位。曹魏沒有伐蜀的計劃。實際上三國相對局勢穩定,蜀國外交上并沒有極為凸顯的危機。 但諸葛亮什么人?那是政治家,是軍事家,不是普通人、小政客,他說話自然不會瞎說。而且北伐出征,這么大的陣仗,臨行前給皇帝上書,那就更不敢瞎說了,所以諸葛亮這么說一定是有道理的。是對當時形勢的最好的總結。 實際上,“益州疲弊”和蜀漢正處在“危急存亡”的關頭,正是當時蜀漢的實際情況。 三國疆域示意圖 益州疲弊,自不用說,三國里就屬蜀漢最弱。這還不是關鍵的,關鍵的問題在于蜀漢內部矛盾重重,雖然看著表面風平浪靜的。這個限于篇幅,只能簡單說下,蜀漢內部其實有多個集團勢力:劉備的荊州集團、原劉璋集團、原益州本地集團。其實劉備荊州集團還得分原劉表那部分人。實際上只有從一開始就一直跟著劉備的人,確實對劉備很忠心,其它半路上加入的人,從劉表荊州開始到入蜀以后加入的,很多人都心懷鬼胎。 這里就不詳細分析了,只舉例子。孟達,知道吧?原益州劉璋的人,關羽打襄陽時拒絕幫助,后來投降曹操。還有譙周,這個益州本地大儒,司馬昭大軍一到立馬勸劉禪投降的,壓根也沒想抵抗。還有李嚴,原荊州劉表的人,劉備托孤大臣。劉備可不是跟諸葛亮一個人托孤,是兩個人,當時還有李嚴,劉備就是當著諸葛亮和李嚴兩個人的面,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當著兩個人面托孤,卻單獨交代諸葛亮“君可自取”,這就是明顯的一方面表示重視李嚴(安排李嚴做二把手),一方面讓諸葛亮控制“自取”的大權,因為只有諸葛亮劉備最放心。對李嚴,無非就是安撫人心,平衡權力罷了。終于第五次北伐的時候,李嚴在押運糧草上犯錯了,諸葛亮就把李嚴一堆問題說了出來,然后廢了李嚴。 成都的武侯祠 以上例子表明,蜀漢內部很多人只是暫時歸順,但心里根本不向著蜀漢,人心不齊。這種情況下,一旦外部施加力量。比如魏國和吳國如果停戰(實際上228年魏國攻吳再次失敗后,魏吳之間確實和平了很久),魏國開始專心對付蜀國的話,外部攻城內部攻心,內外結合,蜀國很快就會亂起來。 而227年這時候,魏國新君繼位,防止一旦新君皇位穩定就開始考慮伐蜀,所以要先下手為強,給魏國制造混亂,不能讓魏國給自己混亂,所以選擇此時北伐,讓曹魏混亂就是穩定蜀漢內部。至于什么攻下長安,統一全國,恢復漢室,那根本就不是目的。諸葛亮比誰看的都清楚,那是不可能的。魏國那么強大,又沒有到人心盡散氣數已盡的時候,你一個小小的蜀國怎么可能滅了魏國。當年諸葛亮和劉備初次見面,做“隆中對”時,諸葛亮就說到統一全國的兩個條件要同時具備:1、天下有變(意思是類似魏國內亂)。 2、要兩路北伐,即秦川一路,荊州一路。現在兩個條件一個也不滿足,諸葛亮自己說的話自己能不記得? 位于成都武侯祠內的惠陵--劉備陵墓 所以說如果把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定為拿下長安恢復漢室,那諸葛亮的北伐肯定是失敗的。但諸葛亮為啥還北伐?前面說了,諸葛亮是政治家,不是小政客,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諸葛亮的政治就是穩定益州穩定蜀漢,所以知道不可能拿下長安,也沒打算拿下長安,但還是要北伐。所以魏延提出可以冒險出子午谷奪取長安的時候,諸葛亮沒同意,因為一確實不愿冒險,二是根本沒打算拿長安,就更不愿意冒險。拿下長安誰來管?蜀國有實力治理嗎?最后還不是要丟。 因為蜀漢內部存在多個集團,人心不齊,矛盾重重,不能讓魏國先下手,所以要主動給魏國制造亂點,也就起到穩定蜀漢的目的,所以雖然“益州疲弊”,蜀漢處于“危急存亡之秋”,就越要北伐,相當于安內必先攘外。 如果不去給魏國制造些混亂 ,如果一旦讓魏國萬事俱備,主動來打蜀國,那蜀國就真完了。不信?看看后面司馬昭伐蜀,兩路大軍,就兩個月直接打到成都城下,然后一堆人投降,沒幾人拼死抵抗,估計司馬昭自己都沒想到那么快。 因為愛讀歷史…… 所以我們目睹滄桑,我們經歷輝煌…… 所以我們胸有溝壑,我們處變不驚,我們談笑風生…… 和趣正史一起,去歷史中結識千姿百態的人,去經歷波瀾壯闊的事…… 希望您能關注本號、支持本號,您輕輕一個點擊、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