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媽說: 之前在朋友圈分享了瓜瓜做計算題的照片,那時候瓜上中班,確實在同齡孩子里算不錯,畢竟我也沒教過他怎么計算,只教了一下+-=的符號,他就無師自通了! 看到瓜做題這么溜,朋友Zoe媽媽就著急了,“我家女兒還在掰手指做加法呢,怎么辦啊?”朋友覺得孩子數手指做計算的方式太慢了。 其實數手指是個特別必要的環節,對寶寶來說,能把抽象的數和具象的手指做對應,再通過數手指來計算結果,是個完整的數學思維過程。 Cindy還曾經因為土根會數手指了而特別開心,因為孩子明白了數字背后的含義呀! 去年萬圣節去買糖果,土根就默默掰手指在數能得到幾個 而且,數手指并不是小朋友的專屬哦,很多大人也會經常用到,比如瓜爸會掰手指算他愛的足球比賽是下周幾播,我也會掰手指算大姨媽還有幾天,哈哈,甚至還有網友覺得沒什么比數手指更牢靠的了! 我也請教過瓜的數學興趣班老師,在幼兒數學啟蒙上,數手指是必經的階段,相比其它積木等數學教具,手指是隨時帶在身邊的呢! 所以,老師會鼓勵小朋友在一開始數手指,甚至還有專門的木質手指教具哦(大約是3歲左右)。 今天咱們就來具體聊聊數手指和數學邏輯之間的關系。 我知道,很多媽媽其實都非常重視數學啟蒙,1歲多可能就在教數數了。我也一樣,瓜還不太會說話的時候,每次走臺階我就在邊走邊數,走一階,數一個數,一、二、三、四…… 很多寶寶剛會說話,就已經會從1數到10了,數得非常順溜! 這里的數數就很值得深思了,寶寶對于數字是陌生的,既不會認,也不會寫,只是因為我們常1到10掛嘴邊,說得多了,寶寶自然就記住了。 但如果單拎一個數字出來,寶寶就懵了!這就是記憶和背誦,不是數學! 所以咱們在說數字的時候,最好能找個載體,比如數臺階里的臺階,數寶寶正在吃的食物,數經常玩的某個玩具等。實在手邊啥也沒有,那么就伸出手指(剛好10個,再方便不過了)。 需要注意的是,咱們習慣了用一個手來表示數字,比如6-9也可以只用一個手,但給寶寶示范的時候,就需要兩個手哦,這樣既直觀,又為之后寶寶理解加減法做鋪墊。 記得我媽說過一個我小時候的趣事,她問我1+2等于幾,我一臉茫然,但她說給你一個蘋果,再給你2個蘋果,你有幾個蘋果?我立馬答3個。 這是典型的抽象和具象的區別,數字對寶寶來說是抽象的,蘋果則是具象的,寶寶更容易理解。這個思維討論的方式,其實也是實物來作為數學思維橋梁的體現。 ![]() 按照皮亞杰的理論,兒童的思維發展要經歷四個階段: ![]() ![]() 新加坡有個特色教學方式——CPA教學法,起源于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的理論,研究發現孩子的學習會經歷三個階段: C - Concrete 具象化 P - Pictorial 形象化 A - Abstract 抽象化 ![]() 斯坦福大學Boaler教授和神經科學家合作,一起研究人的大腦,她在《Mindset Mathematics》里指出,當人們在做計算題的時候,會啟動五條神經路徑,其中有兩條就是視覺路徑。 也就是說,手指、實物等可視化工具能夠幫助數學思考。 ![]() 瓜上了一年多數學啟蒙班,陪著做作業的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內容其實都可以在家學,選對教具,找到游戲做載體,不報班照樣能培養邏輯力的牛蛙。 下面我按照寶寶數學思維從具象—形象—抽象的發展規律,捋了一個在家做邏輯啟蒙的推薦。三個步驟是一個連貫的整體,沒有特別嚴格的年齡限制哈。 1.具象——寶寶熟悉的物品:認識數、明白數與量的對應關系 對于低幼寶寶來說,認識數是起點,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手指是寶寶非常熟悉的部位,也是隨時帶在身邊的,所以非常適合來做數字啟蒙。 比如土根最近上的思維課,第一課就教了怎么用數手指的方式來比大小,比如5比3多幾個? 左手伸出5個手指,右手伸出3個手指,現在給對應手指找朋友,哇,找到3對好朋友,左手還有2個沒有朋友,所以5比3多2個。 ![]() 這里分享兩個數手指的視頻,媽媽可以教寶寶,記得邊教邊伸出雙手哦。 手指兒歌 手指英文歌 ![]() ![]() ![]() ![]() ![]() ![]() ![]() 有了實物做載體和相對抽象的形象基礎(積木),最終還需要讓寶寶明白數學需要回歸抽象的數字和符號,因此對應難度的數學練習冊可少不了。 ![]() ![]() 瓜媽最后說: 之前跟瓜的數學老師交流,讓我很感慨,她說很多小朋友幼升小的時候,突擊英語和認字,效果都不錯,唯獨數學很難短時間提升。即使運算能力提升了,但底層的思維能力沒有辦法迅速提高。所以三年級開始,考驗邏輯思考能力的題就會成為孩子的分水嶺。 而邏輯力的培養,是一點一滴的積累,寶寶需要時間去消化,內化成對邏輯的認可和理解。 所以,啟蒙階段不用追求多難多熟練地去做運算,幫助孩子去理解數和量背后的邏輯關系才是重點,而遵循具象—形象—抽象的規律,就是一條整理寶寶邏輯線的捷徑。 最后,媽媽也來分享自己平時做邏輯培養的經驗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