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代傳奇的開國帝王,他立國以后的統治風格也極具個人色彩。其中,白話詔書就是典型的代表。其實朱元璋喜歡頒布白話旨意也是有歷史原因的。他童年時生活的時代是元朝。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蒙古人不懂漢語,漢語水平非常差。所以蒙古皇帝頒發的圣旨,大多數是大白話,有些還是從蒙古語中轉譯成大白話的。所以,當時整個社會不管是政府或是民間都是一個大白話的氛圍。最初,元朝政府公文多是蒙文表達,但要翻譯給漢人看,由于語言不同,詞序也不同,例如蒙古語中有大量的后置語是沒有辦法在漢語中找到相應的語法成分的。所以,在逐字對譯過程中,干脆就用口語形式來“硬譯”,就這樣大白話進入了宮廷書面語。久而久之,大家發現,這種“漢語硬譯白話文”還是比較接近于原意的,甚至還有一點清新的味道。由于這些原因,明太祖也習慣白話交流,以至于后來就用純粹的大白話來書寫各種詔令,里面充滿當時的俚語俗言,而且非常口語化,讀來饒有趣味。這些地道原始、活色生香的白話語言,更能惟妙惟肖地道出精神氣質,而文縐縐的“之乎者也”則無法表達他的本意。同時,白話圣旨傳遞了許多正史中反映不出的信息。朱元璋的白話說得熟練,絲毫看不到文言的儒雅之風。開口就是“你每”(元明時期,“你們”的“們”普遍寫作“每”),如果是正史記載,絕不會出現這等字樣,充其量說“爾等”如何如何。而且具體要求到“寫得真著”,就是說字跡不能潦草。這說明,當時白話的使用已經十分普及。同時也說明,朱元璋自己也是以說白話為樂事的。他很有可能對那種文縐縐的語言有一種來自下層社會的強烈反感,不然,他不會親自擬寫這樣的“通俗圣旨”。相比之下,秦末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就格外的脫離群眾,他做了王之后,原來一塊當雇工的老伙計來說了點家常,就使陳勝感到十分難堪,老伙計也因此被砍了腦袋。而朱元璋說下層語言,絲毫不感到丟面子。所以好多人認為,朱元璋的白話詔書是因為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造成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朱元璋頒發的圣旨的確是通俗的大白話,但并非滿篇都是。他的《御制文集》中所收錄的280條左右的詔令,只有1篇白話詔令,其余都是文言或半文言體。從這一點上,就說明他并不是因為受教育程度制約而發布白話詔書的,應該是刻意而為,或者說是他喜歡這樣做,只有這樣才顯現出他的真性情。其實,不光他自己喜歡說大白話,他的兒子、永樂皇帝朱棣也喜歡說白話,下白話圣旨。他們父子倆的性格很相似。太祖爺盡管出身極為低微,放過牛,做過和尚,討過飯,這都是社會最最底層的人,但因其本人智慧出眾、領悟能力強、學習刻苦,文學修養進步神速。所以,他逆襲成功了,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從現有資料來看,太祖對經典兵書的領悟和解讀有很高的天賦,活學活用各種經典著作,可以說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非尋常人可比。不僅如此,從軍早期的朱元璋還留有好多詩作,平仄合韻,章法工整,非常霸氣。當然,朱元璋大幅提升文學修養確實是在舉義之后,因為他身邊聚集了大批飽學之士,可以隨時求教探討。他的讀書過程絕對是一部令人敬佩的學習史。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國榷》上說“吳王微時,目不知書。起兵后,日親諸儒,流覽神解。”《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太祖……身在行間,手不輟書”。常常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寢”,學習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經常是“日晏忘餐”,每天處理日常政務后,就是讀書,有時更是在“萬機之暇”擠出那么一點時間也要把當天的書讀完。其學習態度的確讓今人無比汗顏。古人尚且如此,我們現在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讀書做事呢?所謂圣旨,是指皇帝發布的各種類型的詔令文書(含口授)。圣旨一般來說分為三種,“詔曰”是昭告天下,“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另一種是“敕曰”,是告誡的意思。皇帝給官員加官進爵的時候,則要告誡官員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大家看古裝劇時,經常聽到有句經典臺詞。宣旨官打開圣旨,首先要說八個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就是明太祖所創,意思就是奉天而行、不敢自專。所以,他將和群臣商議國家大事的地方命名為“奉天殿”,自稱“奉天承運皇帝”,頒布的詔書前面幾乎都要加上這六個大字。后來,滿清入關以后,他們也想表明自己也是奉上天的旨意,愛新覺羅家族也是天命所系,把發祥地盛京也更名為“奉天府”,仍然沿用明代“奉天承運皇帝”的稱呼,直到宣統帝退位。所以說,在明朝之前根本就沒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么一說,明朝之前的影視劇中的圣旨如果有這六個字,一定是錯誤的。而且,這幾個字人們讀法也不對,導致絕大多數觀眾從沒有懷疑地認為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事實上,這八個字要么一口氣撐下去不斷句,要么六二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才是正確的,明太祖時代的詔令文書形式多樣,分為詔、敕、制、誥、諭、冊、手詔、榜文、令、口諭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詔和敕,因為這兩者是朝廷直接下達的旨意,宣讀儀式最為莊重。依不同用途,有的詔書是文言體,有的是半文半白體。一般而言,詔、誥都是典雅的文言文,偶爾也用白話文,這主要針對邊疆少數民族;制、書也用文言文;敕的文字比較淺顯,講話記錄稿通常都是口語化,即“白話文”。由于朱元璋獨特的行事作風和個性,使得詔書極具創新和鮮明的個人特色,注重實用、不事虛華。詔令口語化,相當鮮活生動。大家知道,自古圣旨等同帝王,見圣旨如見皇帝,歷朝歷代雖然均有設置替皇帝寫圣旨的人。他知道老百姓們很多都不識字,你去宣讀圣旨,面對這什么之乎者也的文言文,誰能聽懂?因此,他常常在出臺的政策上或圣旨上,以白話文的形式頒布,深得老百姓的歡迎,就顯得非常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且威武霸氣,令人振奮。下面舉幾個例子。洪武初年,沿海地方時有倭寇來騷擾,地方官吏問怎么辦,明太祖立馬下圣旨說:“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還是因為倭寇的問題,給高麗國王有一道口諭說:“倭人常川侵你,你便準備三五百船只,交軍人捉拿,那的便是好勾當。我這里比你那里隔海,有倭人來,我差人也捉拿他里!為拿不的,將明州衛戴指揮,太倉衛徐指揮兩個殺了。又差於指揮去趕捉拿,將倭人年少的刺了口,更閹了它也,海上也干靜了也。”直接把倭寇閹了,看看這圣旨,句句盡顯霸氣,可謂是簡單粗暴,既通俗易懂,讓老百姓獲悉皇帝的心聲,看到了倭寇先殺了再說,不必報告官府,又能讓百姓知道,皇帝在背后默默的支持著他們,與他們一同抗擊倭寇的決心,以此更深得民心,經典至極!可謂是歷史上最霸氣的圣旨。在頒給朝鮮的圣旨也很霸氣,這主要是因為明太祖對朝鮮的印象不佳甚至厭惡,認為其“多懷狡詐,不可信也”。于是,采取消極承認的態度,只賜了一個國號——“朝鮮”,直到明太祖過世,仍未冊封朝鮮國王,頒授誥印,發展正常宗藩關系。“去年,姓韓的使臣四月才來,他為甚么遲來?風汛不好?我的指揮使問他,連漢兒言語(漢語)都不會,我把這高麗人綁了手腳,撇在水里,讓宰相朝他唾了三唾(口水),連漢兒言語都不會說,真是沒見識......”簡單直白。還有一個,“姓李的這小廝,從海路抵步后,留意山東一帶船只軍馬動靜,見達達說達達話(蒙語),見火者說高麗話,見漢兒說漢兒話,這是細作,借機窺探沿海邊防,有不軌意圖,如此種種行為,皆系缺乏誠意。我創立天下,極需識漢兒語的官,你(高麗國王)將識字人送來,勝過送來細作,真是沒見識......”在給李成桂的圣旨中寫到:“如今兩國之間,秀才每戲弄,不直不正。以小事大,事事都要至誠。直直正正,日頭那里起,那里落,天下之事一個日頭。這圣旨霸氣側漏啊,明確無誤地告誡李成桂,你一小國,對我就應該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的,天上就一個太陽,不要有非分之想,不然我會很生氣,后果很嚴重。”對少數民族(西番),明太祖依然是這樣的圣旨:“奉天承運的皇帝,教說與西番地面里應有的土官每知道者:俺將一切強歹的人都拿了。俺大位子里坐地有。為這般頭,諸處里人,都來我行拜見了。俺與了賞賜名分,教他依舊本地面里快活去了。似這般呵,已自十年了也。止有西番罕東畢里、巴一撒,他每這伙人,為什么不將差發來?又不與俺馬匹牛羊?……”意思很明確,之前來進貢朝拜的人都得了封賞,并且繼續回去快活了,你們西番這些人咋不來?還不進貢牛羊?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給戶部下發的清查登記戶口的指示:“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戶口不明白哩。教中書省置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們)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們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來了。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縣里下著,繞地里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作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每(們)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拿來作軍。欽此。”旨意很清楚,不需費多大力氣就能看懂:天下終于太平了,但戶口仍舊是一筆爛賬,由中書省宰相機構負責編制戶籍冊,戶部貼榜公告,地方官將管轄百姓據實登記。軍隊正好閑著,就到地方上去挨門逐戶地核對。洪武三十年七月,對國子監官員、生員的一段白話詔書也是頗為出名:“恁學生每聽著:先前那宗訥做祭酒呵,學規好生嚴肅,秀才每循規蹈矩,都肯向學,所以教出來的個個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來他善終了,以禮送他回鄉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近年著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懷著異心,不明教誨,把宗訥的學規都改壞了,所以生徒全不務學,用著他呵,好生壞事……今后學規嚴緊,若有無籍之徒,敢有似前貼沒頭貼子,誹謗師長的,許諸人出首,或綁縛將來,賞大銀兩個。若先前貼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綁縛將來呵,也一般賞他大銀兩個。將那犯人凌遲了,梟令在監前,全家抄沒,人口發往煙瘴地面。欽此!”口語般的詔書,肅殺氣氛躍然紙上,讓人不寒而栗。一個當朝皇帝發布如此霸氣直白的圣旨,透露出的是他那豪氣沖天,能征善戰的特點,不然大明朝又是從何而來呢?其實,不管他用什么文句措辭,意思無非就是去繁就簡,不喜歡文縐縐的說一大堆沒用的廢話,說得多了浪費精力不說,更是讓下面的老百姓不知所云,無法獲悉皇帝到底頒布了什么政策,最終的目的也就達不到了。明太祖身為一個草根,卻成功地成為人生贏家,這一切絕對不是偶然,也不僅僅是運氣,而是靠他自己善于把握際遇的能力,還有知人善任,重用人才的品質,所以他才能在元末明初的動蕩社會中所向披靡,帶著他的大白話圣旨和霸氣側漏的詩詞最終成為一位值得歷史尊重的帝王。今天,我們不僅要繼承和發揚他代表的家國情懷,還要光大他的精神,讓世人重新認識他。他不是被滿清抹黑的暴君,更不是嗜殺百姓的屠夫,他是賢明愛民的洪武大帝。作者:朱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