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這是因為小兒脾胃虛弱,且飲食不知節制,很容易導致積滯,即小兒食積。 食積,最早見于張從正《儒門事親》,后《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記載:“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嬰童百問》云:“小兒有積滯……此由飲食無度,多餐過飽,飽后即睡得之,是為食積。” 《諸病源候論》言小兒食積的病因為:“宿食不消,由臟氣虛弱,寒氣在于脾胃之間,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則經宿而不消也。 總結來說,小兒食積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 是飲食不節,比如暴飲暴食,或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 小兒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節,饑飽不均,或喂養不當,損傷脾胃,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調,積而不消,乃成積滯。 也如《活幼心書·明本論》中記載:“吁凡嬰孩所患積癥,皆因哺乳不節,過餐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伐,積停中脘,外為風寒所襲,或因夜臥失蓋。” 二 是脾胃功能虛弱。 小兒素體脾陽不足,或因病后失調,脾氣虛損,或過用寒涼攻伐之品,致脾胃虛寒,運化力弱,乳食易于停蓄不消,形成積滯。 也如《保嬰撮要·食積寒熱》曰:“小兒食積者,因脾胃虛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積。” 食積內存,首傷脾胃,但小兒體弱,固護不周還可引發他病。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損,水谷精微生成不足,無以滋養周身。脾為肺之母,肺金感邪,子病及母,則水谷精微不能上輸于肺,導致患兒經常發生感冒、咳嗽等病癥;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病及心,氣血乏源,心神不得濡養,循環不暢而引起夜驚、不寐等疾病;肝為剛臟,喜條達,主疏泄,其功能正常運轉依賴脾胃健運,肝脾失調還可引起患兒性格暴躁、腹脹等;腎為后天之本,脾病日久,腎水侮土,可發生流清涕、遺尿、惡寒等癥狀。 中醫治療小兒食積,推拿效果非常顯著,推拿有調整臟腑,改善氣血的功能。脾虛夾積者, 治宜健脾消食, 臨床可選脾經、腕陰陽、四橫紋、腹、臍、脊柱等穴, 可用直推法、分推法、摩法、掌根揉法、運法、捏法等推拿手法進行施術。其具體操作方法及要求: 01 補脾經:將患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 約300次。 02 分推腕陰陽:兩拇指自掌后橫紋中 (總筋) 向兩旁分推, 約100次。 03 推四橫紋:位置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使患兒四指并攏, 在穴位上橫向來回直推, 約50次。 04 摩腹揉臍:患兒取仰臥位, 醫者以一手掌在患兒的臍部及其周圍沿順時針方向掌摩或掌根揉法, 持續數分鐘。 05 分推腹陰陽:患兒取仰臥位, 醫者以左右兩手的拇指分別自胸骨下端, 沿肋弓分推至兩側的腋中線, 約200次。 06 捏脊:捏脊的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 從尾骨部起至第七頸椎, 即沿著督脈的循行路線, 從長強穴直至大椎穴。 施術時患兒的體位以俯臥位或半俯臥位為宜, 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 挾持肌膚, 拇指在后, 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動, 拇指向前推動, 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每捏3次提1 下, 稱“三捏一提法”, 捏3~5遍。 除了掌握治療小兒食積的推拿手法,對于食積的預防也十分重要,尤以飲食調節為關鍵。 《證治準繩·幼科·宿食》記載:“小兒宿食不消者,胃納水谷而脾化之,兒幼不知撙節,胃之所納,脾氣不足以勝之,故不消也。” 可見,對于小兒來說,注意飲食節制非常關鍵。家長朋友們要注意孩子的飲食宜定時定量,不宜過饑過飽,食物選擇宜易于消化和富于營養的,并要隨著小兒年齡及生長發育的需要,逐漸調整飲食結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