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如果不補課,孩子還能跟得上嗎?
王營
進入暑假后,每天早晨去單位上班,但見滿大街都是浩浩蕩蕩的學生補課大軍。有三三兩兩背包騎自行車者,有手拿課本的步行者,有老人用三輪車護送的年幼者,行色匆匆。各大培訓機構則人滿為患,儼然成了“第二學校”,假期也變成了學生的“第三學期”。
在一家培訓機構門口,一位家長抱怨到:孩子放假與不放假一樣,難道假期不補課,孩子開學后學習就跟不上了?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教師和家長思考的問題。受“劇場效應”的影響,在一些家長看來,如果別人家的孩子參加補習班,自己的孩子不參加,則會與別人拉開距離,這其實是家長的攀比心理在作怪。
在我看來,假期就是讓孩子休養生息的時間。如果家長能安排好孩子的假期活動和作息,加強對孩子的監督,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不補課孩子也能跟得上,甚至效果要好于補課。
第一,督促孩子完成老師布置的假期作業。有些參加暑假補習班學生,由于每天補習班課程安排的滿滿的,常常抓了芝麻,丟了西瓜,結果補習班上的課程沒有學好,也沒有時間完成老師布置的假期作業,效果并不好。
假期作業大多是上學期學習內容的復習和鞏固,有重點也有難點,是學好新學期課程的基礎,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有的學校還專門印制了學生“假期作業本”。家長要有計劃地安排了孩子每天做一點家庭作業,爭取在開學前讓孩子保質保量地完成。
第二,督促孩子有計劃地預習下學期課程。預習,是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家長要督促孩子每天拿出一點時間預習下學期課程,讓孩子分清哪些知識能自己學會,哪些知識看不懂。看不懂的知識不要緊,要讓孩子在課本標注或者在記錄下來,以便開學后重點攻克。這樣以來,孩子開學后的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預習并不等于讓學生對教材進行系統、深入的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而非“他主”。有些培訓機構為了吸引學生和家長,打著輔導學生的旗號,超前、超綱教學,提前介入新教材學習,這不是自主預習,而是真正的“搶跑”,必然會導致開學后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效率不高,背離預習的初衷,違背教育規律。
第三,督促孩子每天讀一點課外書。閱讀是學好各門學科的基礎,尤其是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得語文者得高考”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由于平時學習任務繁重,孩子很少能抽出時間閱讀課外書。假期期間,家長可以在尊重孩子閱讀興趣的前提下,在與孩子協商的基礎上,制定一個讀書計劃,通過親子閱讀的方式,每天拿出固定的時間,與孩子同讀一本課外書,每讀完一個章節或整本書讀完,與孩子一起暢談讀書的感受。這一讀書方式不強求孩子假期里要讀完幾本書,不在于閱讀的量,而在于閱讀的質,目的是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讓孩子通過閱讀收獲知識和思想。
第四,給孩子適應的休閑時間。閑暇出智慧,有時候讓孩子在假期里進行適度的玩耍,反而更有利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創造力的培養。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有個日本小朋友叫宮本茂,生活在日本農村,八歲時偶然發現了一個山洞。每逢假期,他就來到這個黑黝黝的山洞,盡情地玩耍,從中度過了很多快樂的時光。后來,這段童年玩耍的經歷啟發他開發了電子游戲,這就是火遍全球的“超級馬里奧”。
研究告訴我們,玩耍對創造力有很強的刺激作用,愛玩會玩的孩子往往創造力更強,童年時的玩耍有時會決定很多人的一生,成為他們創意的源泉。假期可以像平時上課一樣,該學的時候讓孩子認真學,該玩的時候讓孩子盡地情玩。不要把每天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雙休日要讓孩子正常休息,給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
如果家長能讓孩子做到這四點,我認為不上補習班,孩子開學后也差不了,如果堅持得好,反而會培養孩子自主、自律的良好習慣。相反,如果硬是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孩子在補習班里可能會接觸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習得一些壞習慣;況且,有些補習班并不是真正的補習,而是提前學習新學期課程,由于補習班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會導致孩子對新知識的學習“半生不熟”,這會大大降低開學后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質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