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期,楚國霸業進入鼎盛,楚人對鄂東地區的開發向縱深方向發展,此后,楚文化因素隨之在鄂東地域居主導地位。鄂州地域在楚越文化占據主流的同時,一直存在具有自身特色的土著文化內涵,雖然土著文化勢力微弱,但始終頑強生存和沿續著。 如前所講的鄂州發掘了六座戰國中晚期楚墓,其文化雖然以楚文化性質為主,楚越文化共存,但此墓也有自身獨特之處,特別是一號墓的槨室正中置棺,棺的周圍立置一圈隔板將槨室分成棺室和四周相通(用以置放隨葬品)的四邊箱或回形箱,這與楚國中心地域江陵一帶的楚墓的頭箱和邊箱的結構有明顯不同,這應該是鄂東地域土著文化自身特點的反映。墓中出土的陶壺器表除下腹部外均有紅色彩繪花紋,陶壺器蓋上有昂首挺立的三個鳥形鈕和五圈刻劃線紋,是鄂東地域戰國時期陶器的獨有特征。這說明鄂州地域雖然以楚越文化為主流,但與楚越文化明顯不同的土著文化并沒有完全消失。 楚人于春秋早期入據鄂東地域時,只是占據幾個城池或居民點,所以春秋時期鄂東楚文化遺存呈點狀分布,鄂州境內墓葬群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點。春秋中期以后,楚國對鄂州地域控制力度開始加大,禹王城遺址發現的繩紋柱足鬲,是楚文化的遺物,春秋中晚期的墓葬雖然不多,但可以說明,此時這里已隸屬于楚國的坤輿。戰國中晚期時,楚國的勢力受到秦國嚴重挑戰。 楚國故都原本在郢(湖北江陵),秦將白起拔郢后,楚國被迫屢次遷都,先后遷都至陳(今河南淮陽)、鉅陽(今安徽阜陽)、壽春(今安徽壽縣)。楚國的核心區域轉移到江淮流域。隨著楚國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的東遷,鄂東地域成為溝通陳郢、壽春與江南的重要通道,與周邊地區的交流明顯加強,楚人對鄂東地域的開發進入高潮。所以進入戰國中晚期之后,這里的墓葬數量驟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