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忌盲目試藥!)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有人跟我時候,文老師,你的文章真好,讀來親切,似乎就是給咱們普通百姓寫的。 這話,說得不假。 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老百姓,并非高居廟堂的專家學者。我只能用通俗的話,來和你聊天。你讓我說點高大上的,我也沒那個水平。 因此,我的視野所及,也都是咱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常見難題。 比如現在,我跟你講這個,就是腳后跟疼的問題。 嗯,腳后跟疼。這個現象,你一定也經歷過。 我的看法是,偶爾出現癥狀,經過休息后能有效緩解,那就無需太過牽掛。 如果癥狀十分嚴重,經過休息后不能有效改善,嚴重影響學習和工作,那就得考慮醫治了。 我當初在隨老師研習中醫骨病的時候,看到過這么一張醫案,特別有意思。 說的是,有一個人,年紀快60歲了,毛病就是腳后跟疼。 他這個人啊,因為工作需要,必須經常步行。但是,他走的時間久了,就發現自己的腳后跟,出現疼痛和輕微腫脹。右側腳后跟最明顯。 這個人用過各種方法,包括休息、吃止疼片等等,都無法有效改善。只要走路時間一長,肯定就疼。 等到就醫之前,整個人右腳不敢走路了。到醫院拍片子,發現跟骨有骨刺形成。 怎么辦?看看中醫吧。看的誰呢?是當時甘肅平涼一帶的杏林前輩、痹癥臨床家任建華老師。 任師的生平,我就不介紹了,以免廣告嫌疑。大家如果感興趣,自己可以查閱。 刻診,見患者脈弦細、苔薄白,伴隨睡眠質量欠佳。 思量之下,任師寫了一張配伍,但見—— 熟地15克,補骨脂15克,當歸15克,丹參15克,川斷12克,白芍15克,黃芪20克,川芎12克,三七粉6克(沖服),獨活12克,威靈仙12克,川牛膝12克,一共是5劑,時間服,每日一劑,分2次服。 結果,患者用藥之后,疼痛明顯減輕,但是依然不能支持長時間步行。于是,原方再進5劑。剩下藥渣,用來泡腳,每晚一次,每次大約20分鐘。 等到后來,患者右側腳后跟疼痛大大改善,步行2公里不覺疼痛。但是,距離勝任工作的要求,還是差一點。于是,繼續服用原方,同時申請工作換崗, 等到最后,患者諸證悉平,一般步行情況下,足跟不痛,而且隨訪半年,未曾復發。 我在看到這張驗案后,覺得非常有價值,于是收藏、理解、記憶。文中這個配伍,我也利用過,幫助過一些人。我的同事朋友,也在我的介紹下,對此方有過加減化裁應用。可以這么講,就算不能把腳后跟疼這個事兒徹底去根兒,也能很好地控制癥狀,提高生活水平。 這里面的學問,我跟你簡單說一下。 你看這個患者,快60歲了。這是不是肝腎虧虛、精血不足之年? 腎,主骨生髓。腎經,經過我們的足跟。所以說,中年人,以及中老年人腳后跟疼這個事兒,我們往往考慮是腎虛所致。這在中醫臨床中是有目共睹的。 中醫講,腎是作強之官。我們身體的運動、活動、工作能力的施展,其實都離不開腎的支持。腎精虧虛,腎氣不足,則不能“作強”,所以上頭這個患者,在經過長時間步行、勞碌之后,會發生腳后跟疼痛。 由于肝腎不足,精血不充,脈道失養,所以脈弦細。由于精血不養腦髓,所以睡眠欠佳。 另外,腎精可以生血。腎精不足,血就不足,血行容易滯澀,于是導致血瘀,這就加重了疼痛。 當然了,造成他足跟痛的,也有別的原因,即外感風寒濕邪。肝腎不足,是內因。但外在的邪氣侵襲,也同樣不可忽視。 這個時候怎么辦啊?很簡單,就是補益肝腎精血,活血化瘀,同時驅散風寒濕邪。 這樣一來,你就能讀懂上文任師的配伍意義了—— 熟地15克,補骨脂15克,當歸15克,丹參15克,川斷12克,白芍15克,黃芪20克,川芎12克,三七粉6克(沖服),獨活12克,威靈仙12克,川牛膝12克。 這里頭,熟地黃、補骨脂、川斷,是用于滋補肝腎的。威靈仙、獨活,用于祛風除濕。丹參、黃芪、川芎、三七粉、川牛膝,用于益氣活血化瘀。白芍則能養血止痛。這就是基本意圖。 其實,這個配伍很好記憶。你就把方子拆成補益肝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三部分,最后拼在一起,就成了。 這個配伍,我在這里介紹給大家,希望能給你帶來一點幫助。 生活中,我常常能聽到身邊的人對我講:“我這個腳后跟啊,不敢走啊,走多了就疼啊”。我的后臺上,因此類問題而向我訴苦的讀者,也有很多。可見,足跟痛,有骨刺的問題,困擾了很多人。為了能讓大家了解其中的原委和治療思路,我給你解讀一下臨床經驗。 當然了,方藥本身,縱然再經典,再源于真實臨床,再經歷更多人的檢驗,它也不是萬能的。我懇請各位讀者,對我所述的配伍,不要盲目嘗試,而是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你得找人家看看你,你的問題適不適合用湯藥,問題是不是以肝腎精血不足為主,身體的慢性基礎疾病是否能支持你用此類湯藥。用藥必須謹慎,切不可盲目。 好了,文章到這里告一段落。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盼你每日健步如飛。 |
|
來自: 老漁翁sndnz2d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