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楊絳先生對傅雷妻子朱梅馥的形容,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朱梅馥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她的生活重心一直圍繞著丈夫和孩子。 朱梅馥和傅雷結婚34載,育有三個兒子(其中長子夭折),他們雖是同生共死,但是婚姻生活中卻難免有一些不和諧的小插曲。 異國戀無疾而終,表兄妹親上加親傅雷原名傅怒安,朱梅馥原名朱梅福,他們二人本是表兄妹關系,自幼一起長大,可謂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1927年底,傅雷遠赴法國留學,出國之前,其母為他定下了親事。就這樣,14歲的朱梅馥成為傅雷的未婚妻。 或許是被浪漫之都的氛圍所感染,傅雷去巴黎沒多久,就瘋狂愛上法國姑娘瑪德琳。 為了向瑪德琳求婚,傅雷不惜寫信和朱梅馥解除婚約。然而令傅雷沒有想到的是,瑪德琳竟然是一個不婚主義者。 求婚遭拒后,傅雷回心轉意想起了朱梅馥。好在傅雷的朋友劉海粟,私下將這封分手信扣住,避免了一場風波。 1931年中,傅雷學成歸國,此時的他已經在翻譯和文藝評論方面嶄露頭角。回國后的第二年,24歲的傅雷和19歲的朱梅馥在上海舉行了婚禮。 為大局放棄小我,各種辛酸誰人知朱梅馥雖然沒有出國留學過,但也是一位知識女性,她在上海的教會學校讀完了初中和高中,還學過鋼琴。 然而步入婚姻之后,朱梅馥卻更像一個傳統的小女人,時常委曲求全逆來順受。 她將傅雷的怪脾氣歸結于原生家庭的不幸(幼年喪父,母親專制),包容他和別的女人明來暗往。 不僅如此,朱梅馥還要照顧兩個孩子,操持全家人的衣食住行,充當傅雷的私人秘書,幫助他做卡片、抄稿子、接待客人。 在外人看來,朱梅馥的隱忍十分不值得。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傅雷都沒有在乎過她的感受。 他絲毫不顧及自己為人夫為人父的身份,一次次熱情似火的追求別人。 但是朱梅馥卻并不這么認為,她曾在晚年給兒子傅聰寫信說:“我愛他,我原諒他。為了家庭的幸福,兒女的幸福,以及他孜孜不倦的事業的成就,放棄小我,顧全大局。” 大才子回心轉意,癡情人同生共死人到中年,傅雷終于轉換心性,知道體貼愛護朱梅馥了。然而屬于他們兩個人的美好時光,卻因為那場時代暴風雨,不得不提前終止。 1966年9月3日凌晨,人生第二次遭受迫害的傅雷,以自縊的方式離開人世,留下了知識分子最后的體面。愛了他一生的朱梅馥,坦然與他共赴黃泉。 或許正如朱梅馥所說,他們是缺一不可的,為了不讓他孤單,她愿意與他同生共死。由此可見,朱梅馥愛傅雷,是愛到骨髓里的。 朱梅馥和傅雷夫婦離世的時候,一個53歲一個58歲。那時,他們的大兒子傅聰遠在英國,小兒子傅敏在北京教書,一家人沒能見上最后一面。 傅聰是享譽中外的“鋼琴詩人”,2000年之后頻繁回國舉辦獨奏音樂會,幾天前因為患上新冠肺炎不幸在英國病逝,享年86歲。 相較于傅聰的名氣,傅敏顯得默默無聞,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英語老師。但是由他整理編輯的《傅雷家書》,自1981年首次面世至今,一直暢銷不衰。 【我是出口未成章,一位90后的歷史愛好者,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您關注我,我將為您帶來更多歷史方面的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