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紋石磬 圖片來源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虎紋石磬,1950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殷墟武官村大墓遺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形體最大的商磬,可稱為商代磬中之王。表面雕刻的虎形紋造型優美,刀法純熟,線條流暢,被專家稱為“虎紋石磬”。 八音,是我國古代最早對樂器分類采用的方法,即通過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材質對樂器進行劃分。其中石一類的代表樂器即為磬,也是出現較早的一類樂器。 虎紋石磬呈片狀青灰色,長84厘米,寬42厘米,厚僅為2.5厘米。石磬正面的虎形以雙勾的線條刻出,怒目圓睜,虎尾上揚,虎口大張,尖尖的獠牙清晰可辨,老虎身軀呈匍匐狀,做出猛虎撲食的架勢。與青銅器上常見的虎形紋飾相似,線條遒勁,勻稱地布滿整個磬面,與長度近一米的器形渾然一體,反映出商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 《詩經·商頌》中就有描述殷商時期的人們祭祀樂舞的詩句:“鞉鼓淵淵,嚖嚖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由此可知磬在殷商時期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樂器。中國最早的石磬出現于新石器時代,在中國的打擊樂器中,它的起源較早。石磬在商代是重要的禮樂之器,商人用以祭天地山川和列祖列宗。 據測定此磬已有5個音階,可奏出不同的音調,輕輕敲擊,即可發出悠揚清越的音響。 虎紋石磬磨工細膩、紋飾清晰、音色純美,是殷商時期的先民,用靈璧石所創造出來的石磬杰作。中國古代先民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出精美絕倫的虎紋石磬,而虎紋石磬作為中國古代“金石之音”的見證,同時也成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