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8月,傅聰由政府派往波蘭,由波蘭的老教授杰衛(wèi)茨基親自指導,準備參加1955年2月到3月舉行的“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傅聰去往波蘭的那一天,父親傅雷和母親朱梅馥在月臺上哭成淚人,每一滴淚都 是對兒子的不舍。當天晚上,傅雷伏筆寫信,信中做了深刻的自我檢討,充滿懊悔,懊悔兒子在的時候,與他發(fā)生了矛盾。此后直到1966年傅雷夫婦自殺身亡,他們一直都在跟兒子通書信,并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經驗,從藝術文學、人際關系、親子關系、婚姻關系、家庭財務與個人成長多方面教導兒子。 《傅雷家書》出自兒子傅聰留學波蘭期間,傅雷夫婦寫給兒子傅聰的信件節(jié)選。久負盛名,在教育子女方面算得上少有的佳作。對后人來說很有借鑒意義。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人的生命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業(yè)卻永遠無盡頭。通過閱讀《傅雷家書》可以使我們更好的提升自身修養(yǎng)。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教育,學習經歷很能對青少年有所啟發(fā)。第一,把人格看作主要,把知識與技術的傳授看作次要。童年時代與少年時代的教育重點,應當在倫理與道德方面,不能允許任何一樁生活瑣事違反理性和最廣義的做人之道: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堅持真理、擁護正義、愛憎分明、守公德、守紀律、誠實不欺、質樸無華、勤勞耐苦為原則。
圖| 傅雷與妻朱梅馥 第二,把藝術教育只當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讓孩子學藝術,并不一定要他成為藝術家。第三,既以音樂教育而論,也決不能僅僅培養(yǎng)音樂一門,正如學畫的不能單注意繪畫,學雕塑、學戲劇的,不能只注意雕塑與戲劇一樣,需要以全面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為基礎。他對孩子的教育是從來不直接講解,是叫孩子事前準備,自己先講;孩子如果不了解的文義,只用旁敲側擊的言語指引他,讓他自己找出正確的答案。誤解的地方也不直接改正,而是向他發(fā)許多問題,使他自動發(fā)覺他的矛盾。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思考能力與基本邏輯。在傅聰為出國留學而學習語言時,他說學外語只是自己學習語言,不在國內與該國土著溝通,不融入當地人生活,效果不會那么好。與朋友交流,無論如何忙也得寫信去。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他是最不贊成的。這是做人的基本作風,不僅對某人某事而已,凡是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一個人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一個人的心跡。待朋友不能如此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動上做得跟“薄情”一樣,是最冤枉的、犯不著的。正如一個并不調皮的人耍調皮而結果反吃虧,一個道理。 一切做人的道理,心里沒有不明白的,那最吃虧的是沒有事實表現出來。無論大小事,要和有關系的人有交代。
朱梅馥與孩子們 忙碌的時候,一個人對時間的安排、學業(yè)的安排、輕重的看法、緩急的分別,要有清楚明確的認識與實踐。不能充分掌握時間與區(qū)別事情的緩急先后,一切都會打折扣。勸誡傅聰更要自己多想想,想過以后立刻想辦法實行,應改的、應調整的都應當立刻改、立刻調整,不以任何理由耽擱。“男女之間如果什么都沒有,只有愛情,這種愛情只能存在于童話世界里,因為他們除了愛情,一無所知。現實生活中,兩個人相愛,作為男人應該發(fā)覺并維護女方的人格獨立,擴大她的世界觀。對于任何人來說,一無所有,一無所愛,這樣狹窄的天地根本就不是一個天地。處在這樣片面的人生觀中,誰都不會得到幸福。因此,無論男女只有把興趣集中在事業(yè)上、學問上、藝術上,盡量拋開渺小的自我, 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覺得活得有意義。未經世事的少女往往會存一個荒誕的夢想,以為戀愛時期的感情和高潮也能在婚后維持下去,這是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
傅雷與朱梅馥結婚照 與愛人相處,如果有些信念和想法竭力想灌輸給對方的話,務必思考兩點: 第一,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的事千萬勿要求別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先改自己的。第二,永遠不要忘了父母在教育自己的時候所犯的毛病。這樣能使自己避免同樣的錯誤。出于對兒媳婦原生家庭的考慮,他特別叮囑兒子,凡是童年不快樂的人都特別脆弱(也有訓練得格外堅強的,但只是少數),
特別敏感,所以對待愛人精細、謹慎。所以戀愛期間,要用更加嚴肅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尤其要對婚后的責任先培養(yǎng)一種忠誠、莊嚴、虔誠的心情。他用自己的例子跟兒子說“我有很多的理解是與你媽媽談話時談出來的,我經常與媽媽談天說地,對人生、政治、藝術、各種問題發(fā)表各種感想,往往使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思想整理出一個小小的頭緒來。單就這一點來說,你媽媽對大有幫助,雖然不是出于她主動。可見終生伴侶的相互幫助有許多完全是不知不覺的。”
在知道兒媳婦的祖母因為出生而自覺高人一等,傲慢待人時,傅雷感嘆“世界上除了回教我完全茫然以外,沒有一個宗教不教人謙卑和隱忍,不教人克制驕傲和狂妄的。” 一個人如果始終沒有弄清楚教育的目的,只籠籠統(tǒng)統(tǒng)說要兒女做一個好人是不夠的,因為有些人所謂好人實在是非常狹小的,限于高尚的,而從未想到更積極、更闊大的天地和理想。假如一個長輩,心目中有此意念,她必會鼓勵孩子“培養(yǎng)自己以便對社會對人類有所貢獻”人的偉大是在于幫助別人,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培養(yǎng)和積聚更大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絕對不是盲目地自我擴張。一個人只看見她自己,她的家人,姓氏與種族;那么她看別人的行為也永遠從別人的自私出發(fā)。自己沒有理想,如何會想到茫茫人海中竟有具備理想的人呢? 《傅雷家書》總的主題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華文明為準;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為要務。整本家書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道德的最好闡釋。同時給大家了解過去歷史,開啟了一扇窗戶,很好地為大家保存了那個時代的記憶。讀書之時,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不是偉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說出讓人立身處事的大道理,但他們事事為我著想,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先為我考慮,為我打算。那顆對子女的淳淳教導與呵護的心都是一樣的。 對于大多數文科生來說,傅雷總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文學專業(yè)的人,一定讀過傅雷翻譯的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的作品;美術專業(yè)從本科到博士,傅雷所著的《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都是必讀書目;而音樂專業(yè)的人,對傅雷的《獨一無二的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肯定也不會陌生。如果以上書目和文章,你都沒讀過,那就千萬不要錯過《傅雷家書》。 金庸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這個評價中肯貼切。 觀看短視頻的小可愛可以關注四一的視頻號哦~更多干貨等你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