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外戚,指的就是古代帝王母親和妻子那邊的親戚,所以說只要有封建制度的存在,也就必然有外戚這個群體的存在。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年幼的帝王不在少數,他們中的很多人在位時經常都是太后“垂簾聽政”,太后一執政,其娘家人自然都要跟著沾光,另外,歷史上的一些皇后或強勢或受寵時,她們的娘家人也自然是帝王們恩寵的對象。所以,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這么多朝代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外戚干政的影子。 先秦時期秦國的羋月,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太后,她主政時重用自己的弟弟魏冉和羋戎,這兩人后來都成了秦國的權臣,可謂是開了外戚干政的先河。漢朝時期的外戚更是一抓一大把,呂后那一脈自不必說,他們甚至還差點取代了劉氏江山,之后還出現了竇嬰、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王莽等人。 到了隋唐時期,不必說建立隋朝的楊堅(他的女兒楊麗華是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后)和建立唐朝的李淵(他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親妹妹)本身都是外戚,后來更是出現了武三思、武承嗣、楊國忠等人。 宋朝以后,統治者們吸取了前朝的歷史教訓,所以外戚干政的現象相對較少,但宋朝還是出現了賈似道、韓侂(tuō)胄等人,清朝也出現過索額圖、年羹堯等外戚。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唯獨明朝時期很少出現外戚干政的現象,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明朝皇帝的選妃制度。從明初開始,統治者們就認識到了外戚干政這個隱患,所以明朝選妃堅持“立賤不立貴”的原則,大部分妃嬪都是從民間秀女中挑選。縱觀明朝歷史,沒有幾個皇后、妃嬪出身于名門望族,比如說明宣宗朱瞻基(宣德皇帝)的皇后孫氏的父親孫忠是永城縣的一個主簿,明光宗朱常洛(泰昌皇帝)時期的太后王氏的父親王朝窶(jù)是一個錦衣衛百戶,明神宗朱翊鈞(萬歷皇帝)時期太后李彩鳳的父親李偉是一個鄉村泥瓦匠。這樣的外戚家族一沒什么背景,二沒什么真本事,根本就沒有辦法進入國家核心權力機構,所以也就形成不了干涉國家大事的政治團體。 再說了,即便偶爾有能力較強的外戚想要干政,眾人還可以搬出《明史》中記載的一條明朝皇室家法:“明太祖立國,家法嚴,史臣稱后妃居宮中,不預一發之政,外戚循理謹度,無敢恃寵以病民,漢、唐以來所不及”。有了這條規定,也就注定了明朝的的外戚不會有什么大動作,否則,一不小心小命都沒了! 不過,話也不能說得那么絕對,畢竟明朝歷史上也出現過一個外戚干政的特例,只不過是有且僅有這么一次,這個人就是明英宗時期的孫繼宗,他是孫太后(明英宗之母)的哥哥,因為是外戚,所以一直默默無聞。明英宗復辟時,他參加“奪門之變”立了大功,所以他由錦衣衛指揮僉事被加封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還享受了自身可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襲侯爵的特權,明英宗甚至還給他的幾個弟弟都升了官。后來,孫繼宗恃寵日驕,一度開始在朝廷內外胡作非為,所以就慢慢受到了打壓,明朝外戚干政的唯一火苗也因此而熄滅。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來,明朝的外戚主要是出身都比較低微,而且很容易受到打壓,所以就很少出現外戚干政的現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