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一個故事,孟子答齊宣王,資治通鑒上的,史記等史書上肯定也有。
讀完之后,感覺古人當年都挺滑頭,說話曲里拐彎。
故事是周赧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314年的故事。
那年的大事就是齊國以匡扶正義的名義進入燕國,殺死了子之,也殺死了正宗齊王噲。
那一年,是燕王噲被人忽悠讓位給宰相子之后的第三年,國內大亂,為覬覦燕國已久的齊宣王吞并齊國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借口。
齊宣王找來孟軻研究并燕大事,說得很冠冕堂皇。
或謂寡人勿取燕,或謂寡人取之。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
一是說取燕不是我得個人想法,有人贊同支持;二是說取燕是天意,不可違。
有些領導,看似征求意見,其實意思已經很明確了。
張口仁義,閉口道德的亞圣,老孟同志回答的很有圣人水平。
取之而燕民悅由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說得很好。
如果燕國人民歡迎就取,不受燕國人民歡迎就不取,都有先例可以參考借鑒。
關鍵不在取,而在于取之后。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王上進入燕國,救民于水火,燕國人肯定會簞食壺漿的歡迎。
王上進入燕國以后,燕國人的日子如果更加水深火熱,事情就不一樣了。
齊宣王進入燕國之后,殺了之子和燕王噲,想長期占著燕國不走。
麻煩果然來了,其他諸侯國準備聯合討伐齊國,恢復燕國。
齊宣王又與老孟研究這個問題。
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老孟分析得很到位。
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你老人家進入燕國,本來是受歡迎的。但你去了之后,殺人家父兄,囚人家子弟,毀人家祖廟,搶人家寶物,不行仁政,自然會招致天下人反對,其他諸侯國也就可以明正言順的討伐你。
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趕緊下令,停止在燕國的胡作非為,與燕國人商量確立新的領導人,恢復燕國秩序,撤離燕國,那樣,其他國家也就沒了討伐你的理由了。
別人的意見,只是意見,作為領導,聽與不聽,自主自便。
老孟的建議,齊宣王覺得不太順耳,也就沒聽。
后來,齊國就遭到了燕國人的強烈反抗。
面對尷尬局面,齊宣王認識到自己錯了。
甚慚于孟子。
有個叫陳賈的伙計,覺得應該挺身而出,為齊宣王保留點面子,去找老孟探討圣人犯錯問題。
陳賈舉出周公與管叔得例子,想用圣人亦有過來為老板辯解。
陳賈不是宣王,老孟也就不用那么客氣,狠狠地進行了駁斥。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
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老孟不僅僅是圣人,也很善于用詞用典。
對于國君,也只能曲里拐彎的規勸。
盡管有些繞,老孟同志的意見建議,基本還是正確的。
再好的意見建議,不被采納,也就是意見建議。
不管是孔子還是孟子。
順便說一句,齊宣王就是那年沒的。
記于2021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