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說命中》云:“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意思是:懂得道理并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系統思考尤其如此。 首先,“知之不易”。由于長期受到所受的教育和養成的心智模式的影響,很多人對系統并不熟悉,對于一些系統的原理與特性,接受起來也有些吃力。 其次,“行之惟艱”。即便你已經理解了我在上一章中講的系統的定義、構成與特性,也希望學會系統思考,但你是不是真的理解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了呢? 雖然我們都希望“知行合一”,但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由知到行”都是嚴峻的挑戰。如何真正的做到系統思考?以下,Enjoy: 邱昭良 | 作者 身邊的經濟學(ID:jjchangshi)| 來源 01 “系統思考缺乏癥”,你有嗎? 在當今日益動蕩而復雜的時代,我們遇到越來越多復雜的系統性問題,例如經濟危機、環境污染、交通擁堵、軍事沖突、全球變暖…… 然而,不幸的是,我們人類現有的主流思維模式并不擅長應對此類問題。當我們想一窺全貌時,便努力重整心中的片段,試圖拼湊所有的碎片,但是,正如量子物理學家大衛·鮑姆所說的,這只是白費力氣。” 更糟糕的是,由于缺乏系統思考智慧,人們已經開始受到系統的制約或懲罰。 例如:
面對現實世界不可避免的復雜性、時間壓力和人們有限的認知能力,人們往往表現出缺乏系統思考的技能。因而經常會出現下列四種癥狀,我將其稱為“系統思考缺乏癥”。 1、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圣吉指出,我們長久以來被灌輸固守本職的觀念,以至于“局限思考”成為組織首要的學習障礙。 如果缺乏系統思考能力,人們往往會表現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癥狀,專注于個別的事物或某個細節,試圖通過研究這一個個局部來把握整體,但是對于動態復雜系統而言,這是徒勞無效的。 事實上,中國古代典籍《周易》中的艮卦卦辭中就講過:“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意思是:人們只顧保護自己的背,而沒有照顧到全身,就像走進一座庭院,只看到庭院中的景色而沒有看到主人一樣。這比喻只顧局部、不看整體,是一種基本的思維習慣。 正如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先生所說:大局觀,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讓人們掌握獲取全局信息的能力,使全局信息公開、透明,才是克服局限思考、本位主義的關鍵。對此,系統思考是一種有效的技能和方法。 2、只看眼前,不看長遠 就像“溫水煮青蛙”那則管理寓言故事所講的一樣,人們容易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區”中,察覺不到緩慢發生的致命變化的微弱信號,最終遭遇滅頂之災。 尤其是面對紛繁復雜的諸多具體事務挑戰,人們往往“目光短淺”,只關注眼前、過去有限時間或未來不遠時間的事物,而不了解事物長期的發展態勢及其背后的驅動力,并且容易對緩慢發生的重大變化的微弱信號習而不察,即使它是“致命性威脅”(或可稱為“灰犀牛”效應)。 在這方面,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堪稱典型注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全球對石油的需求一直保持穩步增長態勢,許多大型石油公司均按照習慣,每年將其石油開采與冶煉的產能提高6%~7%,這似乎已經成了行業慣例,沒有人去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驅動因素是否發生了有意義的變化。 但是,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發生了,導致原油供應減少、價格飆升,一段時間以后,引發了原油需求下跌。 不幸的是,各大石油公司均未能敏銳地對此進行調整,導致產能閑置、投資浪費。這是典型的因缺乏系統思考能力而導致的“只看眼前,不看長遠”的苦果。 3、只看現象,不見本質 缺乏系統思考能力,第三個常見癥狀是“只看現象,不見本質”,即人們往往停留于較為膚淺的思考層次上,跟隨一個個現象,而未能洞悉事物的本質或看透現象背后的驅動因素。 當今時代,無所不在的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工具,讓每個人似乎動動手指就可以輕松地了解全世界。在我看來,這一趨勢更加劇了人們“關注個別事件”的思維傾向。 有研究指出,互聯網使人們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變得更短,我們變得更加“健忘”,甚至有人指出“互聯網毒害了我們的大腦”,讓我們變得更加“淺薄”。 4、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缺乏系統思考能力導致的第四個常見癥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即以機械或“條件反射”的模式來對事物做出反應,試圖以此來解決問題。 這對于較為簡單的系統或機械系統來說可能是有效的,但對于動態復雜系統往往是無效的。正如梅多斯所講:在復雜的經濟時代,線性思維是行不通的。所謂線性思維,即認為套用公式就一定會得到正確答案的直線式思維方法。 復雜問題的出現往往存在諸多原因,它們彼此之間也有非線性的復雜關聯和相互作用,導致系統呈現出許多“微妙法則”。 因此,許多人習慣采用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模式往往是低效或無效的,甚至造成系統問題的惡化。 02 何謂系統思考? 就像愛因斯坦所說:要想解決當今世界存在的各種問題,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思維水平上。 對此,我的理解是,這些問題之所以出現,其根源就是人們現有的思維模式。 因此,要想解決這些問題,你必須換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如果思維模式不變,這些問題就得不到有效解決。 坦率地講,要想清晰地定義什么是“系統思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修煉的思維技能,它像一種“新語言”,能夠幫助我們重構思考方式,實現“心靈的轉變”。 從實用的角度出發,我認為,系統思考就是從整體上看待我們身邊的各類系統,對影響系統行為的各種力量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解讀,以培養人們對動態變化、復雜性、相互依存關系以及影響力的理解、決策和應對能力,從而更好地與系統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系統思考不僅是一種思維模式,也包括一整套實用的方法、工具與技能,讓我們以更加“系統友好”的方式來看待和分析我們身邊的各種系統。 它的要點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系統思考被譽為現代思維的革命,從本質上看,它的精髓是“思維范式的轉換”,也就是從“還原論”轉變為“整體論”。 它更加注重系統的整體,不僅分析各個構成部分,而且通過探究它們之間的相互連接和動態的反饋,找到驅動系統行為變化的內在結構,設計恰當的介入或干預策略,以恢復系統自身的適應力。 系統思考是我們看世界的全新視角,是一種“新語言”,幫助我們重構思考方式,讓我們體味到“不可分割的整體性”。唯有如此,方能化解人類與企業面臨的重重困境。 劉長林在《中國系統思維》一書中指出,無論是中醫、農業、戰爭,還是《周易》、儒家思想,中國人骨子里的思維模式是一種“圜道觀”,也是一種“整體論”,如我們強調“天人合一”“禍福相依”“相生相克”、注重對身體的調理…… 不論是老子、孔子、荀子等哲學家的思想智慧(“道”),還是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所講的“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大意是說,順應天時、裁量地利,根據規律辦事,就可以用較少的力氣收獲更多成功)等“術”,都符合系統的特性。 在我看來,中國先賢的智慧、古代文明與現代系統思考在底層邏輯或哲學層面上是相通的。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一個事實,即很多企業家、管理者很自然地就接受了系統思考的觀念。 03 如何系統思考? 具體而言,系統思考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思維模式,具備下列四項特征。 1、看到全貌而非局部 正如整體性是系統最根本的特性,整體思考也是系統思考的首要特征。正如舍伍德所說,系統思考是“見樹又見林”的藝術。 要想了解一個系統,預測并影響、控制其行為,你必須將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將系統割裂開來,無論是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非系統思考的。 2、看透結構而非表象 梅多斯曾講過:“真正深入、獨特的洞察力,來自認清楚系統本身正是導致整個變化形態的因素。” 系統思考是一種深層次的思考,它可以讓人們看清潛藏在事件或趨勢背后的“結構”—正是結構(“所以然”)決定了事物的發展變化(“其然”),而不是僅僅停留于關注個別事件的表面層次上。 因此,系統思考是使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技術。 3、看到變化而非靜止 系統思考的另外一個特征是動態性,它可以讓人們看清事物發展變化的動態,而不只是看到一個個靜止的片段或側面。 尤其是借助系統動力學軟件建模與仿真技術,人們甚至可以在行為或對策實施之前,提前預見系統可能的變化或結果,從而使人們“看見未來”,實現“預見性學習”。 4、條理清晰而非雜亂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曾將思考當作一門“技術”,而不是“一時的想法”,但他同時指出,多數人都不具備邏輯嚴謹、結構清晰、有說服力的思考方法。 運用系統思考的基本工具及其規則,人們可以條理清晰地思考,并運用共同的語言溝通和交流,避免雜亂無章或掛一漏萬。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系統思考呢? 根據我自己的體會,雖然思維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有不同的維度或面向。 我們拿一個“魔方”來比喻:每個人的思維都有“角度”(是動態變化,還是靜止)、“深度”(是浮于表面,還是洞察內在結構)與“廣度”(是局限于本位,還是看到全局)。 因此,要想實現“思維范式的轉變”,需要從思考的角度、深度和廣度三個維度進行拓展和轉換(見表2-1)。 根據上述三個維度的不同狀態,我們可以把認識世界的思維視為一個復雜的多面體,我將其稱為“思考的魔方”。 在我看來,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未經過有效的訓練,僅依靠自我摸索,就很容易陷入“系統思考缺乏癥”,在“思考的魔方”中,他們往往處于左上角的狀態,即“只看眼前,只看表象(事件),只看局部”; 一個具備系統思考智慧的人,應該處于“思考的魔方”的右下角,即他們能夠看到事物的來龍去脈(起因與動向),看到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或模式及其背后的驅動因素(系統結構),看到全局(整體)。 也就是說,你需要在以上三個維度上實現思維的轉變,并將它們整合起來,才能實現從“還原論”到“整體論”的“范式轉變”,從而實現系統思考。 1)動態思考:從線性思考走向環形思考 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中,人們假設因與果之間是線性作用的,這種思維模式稱為“線性思維”,即將問題進行逐層細分,認為套用公式就會得到“正確”答案。 但在系統思考中,因與果并不是絕對的,因與果之間有可能是環形互動的,即“因”產生“果”,此“果”又成為他“果”之“因”,甚至成為“因”之“因”。 在企業管理方面,線性思維最為典型的應用是,針對一個問題,人們借助魚骨圖、思維導圖等方法分析其原因,然后再探討解決方案。 但是,很顯然,對于動態性復雜問題而言,這樣的思維模式往往顯得“捉襟見肘”,因為問題的成因可能很多,而且彼此之間存在著復雜而微妙的相互影響,某一變量初始條件的些許不同,就可能導致結果變得難以預測。 如果只是停留在把問題分解和聚類的層面上,而沒有審視原因與結果之間的相互關聯或作用,就沒有做到系統思考。因此,要做到系統思考,就必須看到影響系統行為變化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關聯與反饋。 2)深入思考:從專注個別事件到洞悉系統的潛在結構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思考很淺,往往就事論事、隨波逐流,或者分析問題時,只看到少量表層的原因。 如果無法深入思考,即便很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也只是“治標不治本”,有可能“揚湯止沸”、徒勞無功,甚至陷入“對策比問題更糟”的窘境之中,導致問題惡化、越發棘手。 從系統思考的視角來看,“結構影響行為”,正是構成系統的主要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驅動著系統的變化,生成不同的行為模式,從而演化出一個個事件。 因此,要做到系統思考,不能只停留于事件、表象或癥狀層面,必須深入了解事件、行為的趨勢或模式及其背后的驅動力。 只有從結構層面著手,影響或改變系統的結構,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者啟動氣勢如虹的“成長引擎”。 3)全面思考:從局限于本位到關照全局 雖然“我們是一個整體”的道理很好理解,“盲人摸象”的寓言也是婦孺皆知,但在組織中,最常見的問題仍然是“本位主義”、局限思考和行動,每個人、每個部門都只是從自己的本位出發,經常“歸罪于外”,造成組織中充滿了相互指責,以及平庸甚至是愚蠢的決策。 之所以產生這些問題,一方面因為組織系統的動態復雜性,另一方面與人們缺乏有效進行整體思考的技能不無關系。 因此,要做到系統思考,必須能夠全面思考,從局限于本位到關照全局、看到整體。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三重轉變并不是割裂的,也不是線性或按順序進行的,而是要整合起來協調使用。 同時,“知道”和“做到”之間有很大的鴻溝,如果不借助有效的方法與工具,想實現上述三重轉變很可能只是空談。 關于作者:邱昭良,管理學博士,高級經濟師,組織學習、系統思考與知識管理專家,中國學習型組織網創始人,北京學而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