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邱昭良《如何系統思考》一書有感
庖丁解牛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詳。牛作為一個有機體,有著復雜的身體結構和內在肌理,是一個典型的復雜系統。那些對牛的結構和肌理不甚了解的屠夫,在殺牛、切割牛肉、剔除牛骨的過程中總是使用蠻力,不僅自己累的不輕,也常常損壞工具,“每個月都要換一把刀”。庖丁因為對牛的整個系統有著非常準確的認知,所以能“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一把刀用了19年,宰殺了數千頭牛,刀口仍如新刀一般。
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是比較具體的、簡單的問題,用我們慣常的思維方式就能得到較好的解決。但也總是會遇到非常復雜的系統問題,需要憑借系統思考,找準突破點,做出有效的應對。邱昭良的《如何系統思考》一書,給讀者提供了解決復雜的系統問題工具、途徑和思維方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何謂系統思考
簡單地說,系統思考就是“從整體上對影響系統行為的各種力量以及相互關系進行思考,以培養人們對動態變化復雜的系統性問題的理解和應對能力”。
這里有幾點需要注意:
首先,系統思考所面對的問題,是那些具有動態的、變化的、復雜性特點的問題,比如說一所學校的整體質量提升、一個企業的品牌效應建立、衛生系統的醫療改革方案、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修復,等等。
其次,系統思考所采取的思維方式,不同于慣常的思維方式。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分析和解決問題,多采取分析的方式,將復雜的問題分解為一個個小的部分,通過對每一個小的部分的研究和分析,來達到系統完善的目的。比如說商店里商品的營銷,通常就是將其分解為庫存、商店貨物擺放、售貨員的服務水平、崗位培訓、廣告等多個小的部分,然后對這些分解出來的項目依次實施干預。這樣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式,通常稱之為“還原論”,從文藝復興到現在,不僅有力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對社會、文化、經濟、教育等諸多領域的發展,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但隨著系統越來越復雜,影響系統變化的因素越來越多,這種思維方式的局限性也逐漸體現了出來,迫切需要我們在思維層面加以變革,在慣常的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多從全局的、整體的角度看問題,綜合看待所面對的系統,用整體思維、綜合思維的方式來解決困境。
第三,復雜的系統具有不同的類型,總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稱之為機械系統,這些系統遵循自然的、物理的規律,其運行的路徑和結果是可以預測的。比如月亮繞太陽的運行;一類是有機系統,有機體自身、有機體所組成的群落,都是這樣的系統,這樣的系統已經較為復雜了,涉及到諸多生物的、化學的因素在其中,已經很難預測了;還有一類是社會系統,包括組織、機構、社區、國家等等。社會系統中的問題更加微妙和復雜,其處理方式與前面兩類也完全不同。在處理系統問題的過程中,最常見的“毛病”,就是試圖像對待機械系統那樣,來處理有機系統和社會系統,沒有注意到不同系統之間的本質區別。
二、系統思考的三種模式
系統思考有三種模式,分別是:動態思考,即善于用動態的方法分析因果之間的相互關聯,看清事物的來龍去脈和發展趨勢,從線性思考走向環形思考;深入思考,即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專注個別事件到洞悉系統的動態以及驅動系統行為變化背后的結構;全面思考,即從局限于本位到觀照全局,能看到整體。
先說動態思考。知識通常是通過書本傳遞給一代代人的,書的特點決定了學習和思維的線性特征,因果關系思維就是線性思維的直接體現。比如說一些學生學習成績不夠理想,教師和家長都覺得這是一個問題,于是就會在一起碰頭,一起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商討改進的舉措。它背后的假設就是:因與果之間的線性作用及因產生了果,只要找到病因,對癥下藥就能藥到病除。但在真實世界中,問題往往是復雜的,背后可能還隱藏著更多、更大的問題,而且造成問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問題與問題之間,問題與結果之間,結果與結果之間也存在著相互影響和動態作用,要想找到單一的病因并施加影響是不可能的。就拿學生成績不佳這一現象來看,其背后的原因就有多種,比如說家庭環境和父母親的生活狀況、學校教師的個性特征以及教學能力、學生在過往學習中的障礙點、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身體狀況、同學之間的關系,等等。
很多時候,這些因素會同時產生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不要簡單地采取線性思考的方式來處理,要看到系統的動態變化及其來龍去脈,認識到因果關系之間的微妙互動。一些輔助的工具,在幫助我們做動態思考時非常有效。例如,當我們面對一個復雜問題時,可以先使用“多種原因圖”來探討因果關系的本質,對原因進行定位;然后再使用“魚骨圖”,明確主要原因并進行結構化,最后使用“因果回路圖”發現關鍵的反饋回路,從而有助人們打破循環,采取改善和變革的措施。
再說深入思考。冰山模型,大家都比較熟悉。從思考的角度看,露在外面的部分是事件,冰山的底部是它的模式和結構,對系統的認識,往往就是從“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件”“還會發生怎樣的事件”的追問中開始的。為了得出答案,你會把相關的事件以及時間呈現出的各種現象聯系起來,分析是否存在一些趨勢或模式。由此進一步分析梳理這些趨勢、模式背后的因果關系,看看有哪些影響因素,它們之間存在哪些相互關聯和反饋的作用,以及他們成長的路徑和變化的態勢。這些東西就是系統的結構,是系統中關鍵影響要素及其之間的相互聯系方式。
行為模式圖是深入思考時經常采用的。簡便易行的工具,它以時間為橫坐標,以變量為縱坐標,通過曲線來表述系統的問題或者變量隨時間發生的演變模式。遇到一個復雜系統時,善于進行系統思考的人往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數據信息,了解系統的歷史情況以及行為時間變化的趨勢圖,通過行為模式圖來大致推斷系統的潛在結構。
三說全面思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想問題、做判斷,經常說要站在該領域的制高點上去思考,其實就是要強調系統思考的全局觀,不能像瞎子摸象那樣,僅僅通過自己對事物某一局部的認識,就來推測整體。系統思考的本質是整體思考,其中一個基本要求就是條理清楚地梳理復雜關系,確保不遺漏重要實體。
在系統思考領域,人們常常用一系列相互連接的變量構成一個閉合回路,來表示系統中關鍵影響因素及其之間的相互聯系、重要反饋,從而反映復雜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即為系統的結構與本質。因果回路圖,又叫系統循環圖,是全面思考的基本工具。因果回路圖由變量、連接兩類要素構成,它們構成一系列的閉合回路,反映了影響系統行為的各種關鍵因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
三、系統思考的四個階段
邱昭良認為,系統思考的學習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理解原理、領悟精髓。理解原理指的是理解系統運作的基本規則。在本書中,作者給出了復雜系統動態變化的基本模型(簡稱“系統基模”),對初學者來說還是很有幫助的。領域精髓就是感悟修煉精純的人所能體驗到的境界,比如他可能看到整體和相互之間的連接,讓人們的視野從部分看到整體,感受到世間萬物的相互依存和彼此關聯。等等。
第二階段是掌握方法和工具。借助工具來進行生產、工作和學習,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由此而帶來的各種方法,提升了我們對事物本質的理解和認識程度,促進了我們抽象能力的發展。所以彼德·圣吉才會說:“人們在沒有理論方法和工具的情況下,是無法獲得深度學習所需要的新技巧和新能力”。系統思考更需要掌握方法和工具,這在前面都已經作了闡述,這里不再贅述。
第三階段是結合實際勤加練習。紙上看到的,與自己親身動手實踐獲得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僅僅依據紙上的文字和表達,你最多也只是得到了一些概念,要想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思考習慣,還需要做反復的實戰練習,結合實際活學活用。
第四階段是長期堅持形成習慣。習慣成自然,系統思考技能的獲得也不例外。
系統思考不是專家和學者才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學習并最終養成系統思考的習慣,這樣,當你表達意愿、參與社會建設的時候,你的聲音就會更加有力量。
《如何系統思考》
邱昭良/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