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里間 作者:王憲武 單位:杏林隆源中醫經方工作室 “物先腐而后蟲生”,一切生物腐爛,腐敗之后才會生蟲;“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蛋不裂就不會有蚊蟲、蒼蠅叮咬,這都是非常淺顯的道理。那么,人的機能不下降,也不會受外界環境的刺激而發病。 人的機能是怎樣下降的呢?一是胃氣虛弱,不能化水谷為精氣;二是肺氣虛,不能吸入大自然的清氣;三是水谷精氣不能與清氣有效的完全溶合,這樣,產生氣血津液減少,不能很好的濡養機體,五臟六腑的功能就會下降,不能把體內的代謝產物完全排出體外,這些代謝產物成為致病因素,即邪氣,這些邪氣有廢水、宿食、瘀血、濁氣等,當機體受外界制激的時候,激發邪氣妄動,而發生一系列癥狀反應,故而發生疾病。 機體發生疾病會有什么反應呢?當肺胃之氣尚足時,正邪交爭,反應為熱象時則為陽,如亢奮的,強烈的,發熱的等等熱象的都是陽性的證;當肺胃之氣比較虛弱時,正邪交爭,反應為寒象的證為陰證,如低沉的,衰弱的,惡寒的等等寒象的都是為陰性的證。這正如《傷寒論》第7條所說“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也就是說,機體發病后無論有什么樣的癥狀反應,其病性不為陽,就為陰,所以臨床辨證時首辨陰陽。 表里分陰陽。依據機體患病的癥狀反應,不是在表,就是在里,要么就是在半表半里,這就是病位,機體患病決不會在這三者之外。表里體現為陰陽,半表半里也體現陰陽,在表有陰陽,在里有陰陽,在半表半里也有陰陽。在表有表陽證,有表陰證;在里有里陽證,有里陰證;在半表半里有半表半里陽證,有半表半里陰證。在表的陽證為表陽證,即太陽病,在表的陰證為表陰證,即少陰病;在里的陽證為里陽證,即里陽證,為陽明病,在里的陰證為里陰證,即太陰病;在半表半里的陽證為半表半里陽證,即少陽病,在半表半里的陰證,即半表半里陰證,為厥陰病。 寒熱分陰陽。依據患病機體的癥狀反應,有表現為熱證的,也有表現為寒證的,沒有不寒不熱的。熱證則為陽,寒證則為陰,即使是寒熱錯雜,有偏于熱的,也有偏于寒的,偏于熱的為陽,偏于寒的為陰。 虛實分陰陽。依據患病機體的癥狀反應,肺胃之氣旺盛,正氣足,邪氣卻,正氣足以將邪氣驅除與體外,為正氣實,則表現為陽證;正氣不足,邪氣盛,正氣不足以將邪氣驅除與體外,為正氣虛,則表現為陰證。虛實之間可隨病情的變化而變化的,機體正氣足時,治療不及時,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治療方法不得當,實證可轉化為虛癥;機體正氣虛時,治療及時,方法得當,虛癥可轉化為實證。虛實轉化是由肺胃之氣決定的。 虛實的變化亦隨寒熱的變化而變化。虛而熱者,為陽證;虛而寒者,為陰證。實而熱者,為陽證;實而寒者,為陰證。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虛實隨寒熱的變化而變化,表現為陽證或陰證。 在臨床中,依據患病機體的癥狀反應,辨病性,就是辨陰陽;辨是表證,里證,還是半表半里證,是辨病位之陰陽;辨寒、熱、虛、實,是辨病情之陰陽,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既是八綱。在病位上辨陰、陽、寒、熱、虛、實就是辨六經,六經來自于八綱。 在臨床中,首辨陰陽,再辨病位、病情,最后辨方證的過程就是六經八綱辨證。六經八綱不離陰陽。 病案舉例: 1、劉某某,女,29歲,程序員,2019年11月17日來診。患者食欲減退10于天,3天來眠差,昨日晚上受涼,發熱,惡寒,無汗,關節痛,項背強急,口中和,舌質淡,苔白,脈浮緊。 辨證:表陽證,太陽病,葛根湯方證。麻黃(打碎,先煎,去沫)12葛根30桂枝15白芍15炙甘草10威靈仙10羌活10生姜3片大棗5枚,3劑水煎服。 11月21日復診:汗出,熱退,關節痛已,項背強急減輕,咽干,口苦,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弦。 辨證:陽證,太陽少陽并病,柴胡桂枝湯方證。 柴胡12黃芩10生半夏10黨參10桂枝10白芍10炙甘草6葛根30生姜3片大棗5枚,5劑,水煎服。 藥盡,病愈。囑生活起居,飲食規律。 2、孫某某,男35歲,教師,2020年5月7日來診。患者前日受寒,發熱,惡寒,無汗,咽痛,自認為上火,服用清熱解毒及退熱藥,大汗出,熱退,怕冷,身痛,乏力,咽痛,排尿無力,舌質淡,苔白,脈浮細弱,四逆。 辨證:表陰證,少陰病,桂枝加附子湯方證。炮附子15桂枝12白芍12炙甘草6桔梗10茯苓10白術10生姜3片大棗5枚,5劑,水煎服。 5月11日復診:惡寒已,咽痛已,汗出少,身微痛,排尿有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緩,四末溫。上方去桔梗、茯苓,白術,加黨參10,3劑病愈。囑患病后不要隨意用藥,注意飲食起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