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師書文義古難懂,緣起晉人叔和做偽。致誤讀千年,經方界最大陰霾。近有胡老撥云見日,正本清源,創立“六經八綱學說”。沒有馮老多年的堅持與努力,恐胡老的“六經八綱學說”猶如寶珠蒙塵或就此淹沒。幸有馮老將浮塵擦去,發掘和整理,使得胡希恕經方醫學學起來更加容易上手,真乃吾輩之幸。 《醫宗金鑒》: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里間。在八綱辨證看來,世間一切疾病其病位離不開表里,病性里不開陰陽。醫圣仲景創造性的提出半表半里的病位,使得病位由表里兩個變成了表、里、半三個。病位、病性如經緯相交,才能構成診斷。三個病位、兩個病性構成六個診斷即六經。 《黃帝內經》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傳忠錄》說“陰陽為醫道之綱領,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胡老強調人患了病,首先是代謝機能的改變,而其改變不是較正常為太過,便是較正常為不及,如其太過,則患病機體亦必相應的要有亢進的、發揚的、興奮的等等這類太過的病征反映出來,即稱之為陽證。如其不及,則患病機體,亦必相應的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這類不及的病征反映出來,即稱之為陰證。故疾病雖極復雜多變,但概言其為證,不為陰,便為陽。 馬家駒老師通過反復研讀和臨床實踐,強調這里的陰陽是結論,是我們透過四診得出的結果。而這個結論來源和落實在望聞問切各個維度的寒熱和虛實上。 張景岳也曾用道破中醫診病天機的話告訴我們:“六變者,表、里、寒、熱、虛、實也,是即醫中之關鍵,明此六者,萬病皆指諸掌矣”。如何萬病皆指諸掌?就是會辨病位:表里(半)。會辨病性:寒熱、虛實。 寒熱容易理解,寒指寒性證,熱指熱性證,即患病機體反映為寒性的證候者,即稱之為寒證。若患病機體反映為熱性證候者,即稱之為熱證。基于以上陰陽的說明,則寒為不及,當亦陰之屬,故寒者亦必陰,則熱為太過,當亦陽之屬,故熱者亦必陽。 虛實我們傳統的認識就是“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即虛指人虛,正氣虛;實指病實,邪氣實。而馬師提出并強調這里的虛實,更關注人體正氣的虛實,即虛指人虛,正氣虛;實指正氣不虛,或稱為“正氣實”。其實這個也不難理解,如中醫的治則不外乎扶正和祛邪,而扶正扶的是正氣,即虛則補之;祛邪雖祛的是邪氣、但因正氣不虛,即單純祛邪而不予扶正,即“正氣實”。 胡老在概論中也曾說道:基于唯物辯證法所說“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一普遍真理,則患病人體之所以有六經八綱這樣一般的規律反應,其主要原因,當亦不是由于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由于人體抗御疾病機制的內在作用。這個人體抗御疾病機制的內在作用正是我們所謂的正氣。 《傷寒論》原文【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從表面來看,是發熱惡寒,屬于陽證,無熱惡寒,屬于陰證。陰陽取決于發熱與否,取決于寒熱。其實發熱惡寒、還是無熱惡寒,決定因素不在于邪氣,而在于機體正氣的虛實。發熱是正邪交爭的表現,正氣足,正邪交爭有力,表現為發熱惡寒。正氣不足,無力抗邪,表現為但惡寒不發熱。如此可見正氣的虛實可以決定病證的寒熱,從而決定病性的陰陽,可見辨虛實的重要性。
對于人體正氣而言,又有陰陽氣血津液之分,如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津虛等。在經方體系下,正氣更多指的是陽氣。因此,陽氣足的人,發病后的證型就是陽證,因陽氣實,正邪交爭劇烈,機體功能亢奮;陽氣虛的人,發病后的證型就是陰證,因陽氣虛,正氣無力抗邪,機體功能沉衰不足。經方中的陰陽指的就是陰證、陽證。而《內經》中的陰陽可以上升為哲學,萬物皆可分陰陽。但中醫治病不是靠哲學,而是靠實實在在的辨證論治,更不應該把它過分哲學化。 討論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熱,是熱象,是亢奮的證候。有熱象的證候為陽,三陽證都有熱象的證候。
無熱,是沒有熱象,是沉衰的證候。無熱象的證候為陰,三陰證都沒有熱象的證候。正氣的虛實,虛則補之,不虛則攻之 正氣的強弱并不能概說刻下的陰陽;刻下的陰陽病性是依據正氣參與抗邪斗爭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