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些思考 大荔縣朝邑中學 張軍義 2020年冠狀病毒疫情帶來的全面禁足,迫使各行各業尋求生存和發展的突破。為阻斷疫情向校園蔓延,線上教學儼然成為當前教育公認的突破方式。隨之而來的訊息是中小學生不允許參加社會機構等部門舉辦的培訓、比賽、展示等大型聚集性活動和考試,全國各種各地各高校將要舉行的特殊類型招生考試、高職分類招生考試等要推遲進行等各種訊息紛至沓來……似乎有那么一些于紛亂中歸根守靜遵循素質教育的味道。 但是,線上教學帶給教師、學生及家長的不適也是有目共睹的。那么當前形勢下高中的學業水平考試、2020年的中、高考又將如何?是不是線上教育也將會成為教育發展的趨勢?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多少有焦灼、有憂心、更有思考:疫情過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根本出發點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強調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素養不只是知識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學生通過利用和調動各種心理社會資源(包括技能和態度)以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基于當前新冠疫情這個特定情境,我就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粗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是更加關注中小學生自主發展素養的培養。日前,中國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后,各省各地教育部門 “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在危難境況之下各地教育門積極探索了線上教學模式,這對老師、家長特別是習慣了線下教育的學生們帶來了挑戰。在線學習,只是學生在家學習的方式之一,更重要的是增強自我管理,提高自學能力。盡管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多措并舉強化了線上教學的要求,但是究竟學生獲得了怎樣的學習效果,很難讓人放心。況且,很多家庭并不能給學生提供優越的線上教育條件。而且,當前的疫情狼煙四起,危及生死,人傳人,攪動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得大家在交往中變得敏感起來,各種情緒蜂擁而至,很多成年人都慌亂迷茫,況且是小學生。因此,疫情之后更應注重培養學生康生活的態度和自覺學習的能力。 二是關注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價值,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培養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素養。當前全民抗擊新冠狀病毒疫情的斗爭正在持續進行,當下的中小學生基本上沒有親身感受和體悟過SAES病毒對中國造成的傷害,我們教育學生遵守有關規定堅守在家中開展自主學習,就是對自己、家人、祖國的負責,我們通過對孩子們的心理輔導和各種正能量的人和事的教育,通過線上課堂教學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滲透,通過積極促進孩子們對當前疫情的感知、理解,通過讓孩子們真實看見甚至觸碰疫情的存在,使他們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逐漸使得心理機能更成熟,這些都是疫情給我們造成的磨難,也是引導學生真實感受、體驗生活和成長的一次契機。疫情過后,更應該借助這一次不能回避的教訓,教育學生心懷感恩、敬畏生命、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關注學生社會參與素養的培養。 三是關注學生人文底蘊的培養。《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將人文底蘊的構建排在首位,它指向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最終使其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在不斷豐富中學生的人文底蘊,培養其完整人格的過程中,閱讀書籍是最重要的方式。當下,學生們不能涉足戶外,也沒有在校接受線下教育的繁重課業負擔,可以讓學生們靜下心來涉獵群書,通過閱讀經典著作,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知識,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人生情操的至大至純,“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素養的高低,關鍵在于個人對文化積淀的厚實程度。而線上閱讀并不是人文世界的直接映照,它缺失的恰恰是人文素養。人文素養是關于人性、人道和人文的素養,必須通過自己長時間的閱讀積累,進而獨立思考以后獲得。因此,我們一定要堅持讓學生進行經典閱讀。 四是關注家校合育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積極作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單靠學校教育太單薄也不現實,我們知道家庭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具有長期性、奠基性和社會性。因此,家校合育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各有側重。在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方面,需要家校共擔,其中知識技能積淀、信息意識培養方面可以學校為主;在健康生活方面,珍愛生命、健全人格,應該家校共擔且以家庭為主;在學生的自我管理方面更應家校共同承擔;在人文底蘊方面,主要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則以學校為主,家庭教育為輔;在科學精神方面,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也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在責任擔當方面,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等必須家校共擔,國際理解的內容可以學校為主;在實踐創新方面,勞動意識要家校共擔,以家庭為主導,而問題解決中的技術應用則以學校為主。 核心素養的培育已成為我國教育界極度重視的問題,任重而道遠。作為教育工作者,心中要始終對學生、對教育充滿愛與責任。面對疫情,面對新的教育形勢,新的知識和要求,要不斷學習,始終重視過程和方法,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核心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