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辨證的方法很多,其中如“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等,多應用于傷寒、溫病等辨證治療,而“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不僅用于雜病,亦通用于傷寒、溫病等,用途比較廣泛,與針灸治療關系亦更為密切,茲擇要介紹如下 八綱辨證 八綱是指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證候。臨床將四診所取得的資料,用八綱進行歸納,以說明病變部位、性質以及病程中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等情況。疾病的表現,盡管極其復雜,但基本可以歸納于八綱之中。如疾病的類別不外陰證和陽證;病位的深淺,不在表即在里;疾病的性質,不是寒證就是熱證;邪正的盛衰,邪氣盛就屬于實證,正氣衰就屬于虛證。這四對綱領性的證候,是從各種辨證方法概括而成的,是各種辨證的總綱。八綱辨證,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對臨床診斷和治療,極為重要。 (一)陰陽陰陽是八綱中的綱領,可以包括其他六綱,如表、實、熱屬陽;里、虛、寒屬陰。把病證陰陽屬性分辨清楚,就為進一步辨證提供依據,陰證與陽證主要鑒別如表1。 表1 陰證陽證鑒別表 上表簡要介紹陰證和陽證的癥狀,但陰證和陽證可相互轉化,陽證可以轉為陰證,陰證亦可轉為陽證,前者多表現為病進,后者多表現為病退。病至危重階段,人體陰陽耗傷太過,可出現亡陰與亡陽證候,不及時搶救,每多不治。亡陰與亡陽癥狀鑒別如表2。 表2 亡陰亡陽臨床鑒別要點 (二)表里表里是指病邪部位的深淺。表是指人體皮毛、肌肉、經絡等淺表的部位而言;里是指人體內臟、骨髓等較深的部位而言。前者病情較輕,后者病情較重。表里可以相互傳變,表證可以入里,里證亦可以外透,前者為病進,后者為病退。表證有表寒、表熱、表虛、表實,里證有里寒、里熱、里虛、里實,其鑒別如表3。 表3 表證里證鑒別表 (三)寒熱寒熱是指病證的屬性。辨別寒熱是臨床應用溫法和清法的依據,辨別寒熱主要是從病人口渴與否、四肢冷熱、二便情況、舌苔、脈象等方面進行分辨,其鑒別如表4。 表4 寒證熱證鑒別表 寒證和熱證,常相互錯雜,臨床上除單純的寒證和熱證外,還有表寒里熱、表熱里寒、上寒下熱、上熱下寒等寒熱并見的病證,更有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等特殊的病情,治療時應予明辨。 (四)虛實虛實主要是辨別正邪的盛衰,以決定應補應瀉的治法,主要從病人體質、病程、脈象、舌苔等方面去鑒別。一般體強者多實,體弱者多虛;新病多實,久病多虛;脈象有力者多實,無力者多虛;舌質斂堅蒼老者多實,淡潤胖嫩者多虛。其具體鑒別為: (1)虛證:多見于重病久病之后,或稟賦不足,正氣虛弱。證見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少氣懶言,食少便溏,自汗盜汗,舌淡質嫩,脈沉、細、弱等。當分辨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并區(qū)別臟腑之虛,分別采用補陰、補陽、補氣、補血及調補有關臟腑的方法。 (2)實證:多見體質強實,暴病初病,病勢較盛者。癥見高熱,煩躁,口渴引飲,便秘尿赤,神昏譫妄,舌質蒼老,舌苔干燥,脈象有力等。應區(qū)分氣實、血實、實熱、寒實等不同證候,分別采用破氣、活血、清熱、溫寒等方法進行治療。 此外,虛實互見,為臨床上所常見,應辨別虛與實的多少,應用補瀉兼施,或先補后瀉、先瀉后補等治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