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國白色家電行業中,格力電器在空調領域已占據絕對領導地位,美的集團在冰箱、洗衣機領域也直追海爾,而青島海爾的品牌知名度、產品競爭力等仍不容小覷。本文通過對比“家電三巨頭”的公司規模、業務結構、盈利能力、費用管控、運營能力與研發投入情況,綜合分析三家公司各自的競爭優勢,認為目前格力電器整體競爭實力較強,美的正在奮起直追,而海爾的競爭力則相對落后。 一、公司規模:美的營收遙遙領先,格力凈利趕超美的位居第一 在營收規模方面,2015年受空調行業“價格戰”、市場需求低迷等因素影響,三家公司同時遭遇大“冷年”導致營收規模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而從2016年開始,三家公司的營收規模均在逐年擴展。其中,美的集團的營收規模長期領先于其他兩家公司;海爾和格力的營收規模差距不大,分別位居第二、第三。2018年上半年,在營收規模上,美的第一,格力第二,海爾墊底。 在凈利潤規模方面,2017年格力凈利潤已大幅趕超美的,位列第一;而海爾的卻表現不佳,公司凈利潤現已不及格力和美的的二分之一。2018年上半年,在凈利潤規模上,格力領跑,美的居中,海爾第三。 在營收增速上,格力和美的營收增速呈明顯的連續遞增趨勢,而海爾營收規模擴張速度卻在2017年開始回落,增長勢頭稍弱于格力和美的。 在凈利潤增速上,近3年,格力電器的凈利潤增速一直領先,且領先幅度呈明顯的擴大趨勢,格力凈利潤增速已經高于第二名美的10百分點;反觀海爾凈利潤長期16-17%左右的較低增速,在格力和美的凈利潤增速逐年快速遞增的趨勢下,預計未來海爾凈利潤規模落后差距還將進一步擴大。 二、業務結構:格力單一化,美的、海爾多元化 眾所周知,單一化業務發展,更能壯大公司主業;多元化發展則更有利于抵抗經營風險。從2017年三家公司細分業務營收結構來看,格力單一業務集中發展的典型,而美的和海爾則更重視業務多元化發展。 格力電器的核心產品是空調,空調營收占比達78%。目前,格力空調在技術、品牌、口碑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在空調領域已穩居領導地位。當然,為應對未來空調市場日漸飽和的局面,保持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近幾年格力也開始嘗試多元化轉型,相繼將業務觸角延伸至手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但是市場反應一般。 相比格力專注發展空調業務,美的集團與青島海爾在原有業務穩定發展的同時不斷挖掘新的業務,現已實現多元化發展的良好態勢。美的集團消費電器(含洗衣機、冰箱等白電,油煙機、燃氣灶、熱水器等廚電,吸塵器、電飯煲等小家電)和暖通空調的營收占比均在40%以上,而在2017年美的并購德國庫卡后,公司新增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營收,占比為11%;青島海爾通過集團母公司增資、外延式并購等行為,從空調、冰箱延伸至洗衣機、廚電、各類小家電,多元化業務發展更為均衡。 三、盈利能力:格力最佳,海爾墊底 格力電器的毛利率和凈利率雙雙領先于美的和海爾。打出“好空調,格力造”口號的格力電器,在空調領域一直保有良好口碑,作為行業龍頭處于強勢地位,在面對原材料上漲等不利因素時,通過提高產品均價保持毛利率的上升更容易被下端消費者接受;此外,費用控制良好也是格力轉移成本的手段之一。 美的集團的毛利率最低,這與其多元化業務發展、外延式并購增長有關。但隨著公司對管理經營的改善和對產品研發的重視,預計未來公司流程優化將降低產品成本,而高端產品占比提升也將拉高公司毛利率水平。 青島海爾的凈利率最低,與公司高端品牌建設及海外市場布局帶來的高費用支出有關。 在資產收益率方面,三家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報酬率均保持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表明家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續性都很強。其中,格力的ROE和ROA保持持續增長態勢,現已處于行業第一地位;而美的兩項指標雙雙呈下降趨勢;海爾的資產收益率雖然相對穩定,但是均低于格力和美的,在三家公司中處于末位。 四、費用管控:海爾最差,格力日漸優化 公司各項費用支出的多少,直接影響整體凈利率水平。青島海爾之所以凈利率墊底,與其過高的費用支出直接相關。近3年,海爾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三費之和占總收入之比逐年攀升,且一直高于美的和格力,其中,公司銷售費用支出過多又是公司期間費用率過高的主要原因。 美的集團三費占總收入之比一直維持16%左右,較為穩定;而格力的三費占總收入之比則呈下降趨勢,說明格力的費用管控能力正在不斷優化。 五、運營能力:格力對銷售渠道具有超強控制力,資產周轉最快 家電行業作為制造業之一,現金流、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也是公司發展需要關注的重要指標。 在存貨周轉方面,美的存貨周轉速度最快,主要是公司管理者在內部實施了“T+3”等運營優化措施,并取得良好成效,促使存貨變現能力有所上升;格力電器的存貨周轉速度在最近兩年也有所提高,這主要得益于公司“先打款后發貨”的銷售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部分實現“以銷定產”;海爾的存貨周轉速度則呈明顯下降趨勢,這與公司各產品市場被搶占,導致存貨積壓所致。 在應收賬款周轉方面,格力電器表現尤為亮眼,其應收賬款周轉率是美的和海爾的2倍多,這同樣受益于公司“先打款后發貨”的銷售政策,極大地減少了應收賬款占款,而該政策之所以可以得以實施,與公司產品品牌和質量深受客戶信賴有關,增強了公司對銷售渠道的掌控權;美的和海爾的應收賬款回款速度相差不大。 此外,格力對銷售渠道的強話語權使得其現金流也非常充裕,格力電器持有的貨幣資金占營收的比例遠遠高于美的和海爾,長期保持在67%以上,高于其他兩家公司40個百分點以上。 六、研發投入:格力專利技術最多,美的研發支出最大 國內無論城鎮還是農村,家電市場總有趨于飽和的時候,當家電產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規模效應的優勢不再,家電企業為了保持利潤、擴展海外市場,必須構建自己的獨特優勢,科技研發與產品創新就是建立優勢的路徑之一。格力、美的、海爾這三家白電龍頭經過幾十年的沉浮,市場渠道基本上已經鋪好,現在研發創新是重心。 從公司所申請的專利數量來看,目前,格力電器所申請的專利數量最多,超過了3.5萬項,其中發明專利數量1.5萬余項,基本與海爾的發明專利數持平;美的現有專利數量最少。 從研發投入來看,美的集團的研發費用逐年遞增并于在2017年達到歷史峰值(8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3.53%;格力電器近年來研發投入均超過40億元,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比例在3.8%左右,并且公司設立了“科技研發、按需投入、不設上限”的原則來鼓勵技術研發;相比之下,青島海爾的研發支出較低,研發支出占營收比例不到3%。 從研發人員來看,海爾負責技術的員工人數在2017年達11301名,占公司總人數的14.7%,領先于格力和美的;而格力的技術人員最少,不足10000人。 值得注意的是,研發并非一蹴而就的事,短期投入就能帶來立竿見影效果的概率很低,因此長期的投入更能看出企業對此是否真的重視??傮w來看,海爾、美的、格力對研發投入都具有持續性且每年不減反增的特點,預計未來三家公司的研發效果也將逐步突顯。 綜合上述分析,發現經過近幾年的奮起直追,格力不僅在空調領域取得了絕對龍頭地位,對于美的和海爾兩家白色家電企業,格力的綜合競爭實力也較強;相比之下,海爾的發展則稍顯沒落,試圖通過拓展海外市場挽回頹勢;而美的正通過多元化并購介入機器人等新領域,以跳出傳統家電行業發展的局限,未來發展前景也值得期待。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于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白色家電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