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談邢澍《桓水考》
西北師范大學 漆子揚
摘要:
本文根據具體地理水系,在實地勘訪的基礎上,對古今有關桓水詮釋的古籍文獻,進行細心地索證辨析,剔除文字綠苔,辨別真偽,理清了歷代關于桓水、白水、羌水、墊江、洮水、西漢水、白水江、白龍江等水道記述的糾葛。
關鍵詞:
桓水\白水\邢澍文獻辨析
一、古桓水即白龍江
《尚書·禹貢》曰:“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编嵭尰笧樯矫?,箋云“桓是,隴坂名。其道盤桓旋曲而上,故名曰桓是,今其下民謂是坂曲為盤也”。顏師古《漢書·地理志下》隴西郡注:“隴坻謂隴坂,即今之隴山也。”楊守敬《水經注疏》卷三十六《桓水》引段玉裁言從其說。
孔安國、馬融則以桓為水名。孔安國《傳》說:“西傾,山名?;杆晕鲀A山南行,因桓水是來?!薄妒酚洝は谋炯o》裴莟《集解》引馬融云:“西傾山因桓水是來,言無余道也?!碧拼庞舆M一步肯定了二人的論述,并指明了西傾山的地理方位?!锻ǖ洹放R潭下:“西傾山在郡西南,吐谷渾界,桓水所出。”西傾山,位于四川北部甘肅南部??ぃR洮郡也,治所在今甘肅臨潭縣城。至元代,朱祖義融會微義,詮釋更為詳盡。他在《尚書集解》卷三中曰:“西傾本屬雍州,在梁北境,梁達帝都,別無水道,故必循自西傾,因桓水而來。自桓水以舟浮于潛水,自潛則舍舟陸行,以過沔,然后入于渭水。自渭絕流至河乃達帝都?!?/span>
清乾隆元年許容、李迪等監修的《甘肅通志》引《一統志》曰:“白龍江,即西傾山南所出之墊江,桓水之異名?!鼻寮螒c年間,著名樸學大師階州(今武都)人邢澍,經過對白龍江實地勘訪,撰寫了《桓水考》一文,認為桓水即白龍江,上源亦稱清江,北源之岷江俗稱羌水。他說“古今水道遷移,或未可知。然求之目驗而信,證之經文而合,則談桓水者舍白龍江奚屬哉?”邢澍的考證是符合實際的。光緒間編修的《階州直隸州續志》亦認為桓水就是白龍江,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白龍江水系也與此相同。
為了進一步弄清白龍江水系,筆者曾于#$$%年$ 月中旬,對武都、宕昌境內的白龍江水系進行了勘訪。白龍江源于西傾山東南郎木寺地區,流經迭部縣城,東流過迭部縣落大鄉,東南流經舟曲縣巴藏、憨板,過武都關村南,經舟曲縣城、兩河口、清水子,又東經武都縣角弓、石門、兩水、縣城、漢王,至桔柑東有郭家河南流來匯,遂折向西南流,在月亮壩入文縣境。又西南經文縣臨江鄉,至尖山鄉河口村東南流,經木元壩、畦子壩、沙圈壩,至武都縣草河鄉兩河口村,有三倉河南流來匯,在薛家坪村流入碧口水庫。白龍江主要支流有岷江和角弓河,岷江發源于岷縣南部山脈分水嶺,東南流經宕昌阿塢、哈達鋪,至腳力鋪村與南來的理川河相匯后,折向西南流。理川河源于宕昌北部山脈,因流經理川而得名。岷江經路古村折向東南流,經宕昌縣城、臨江、官亭、化馬,至兩河口入白龍江。角弓河源于宕昌東部、岷縣南部的岷峨山南麓,南流經宕昌縣永紅、新寨,在武都角弓西北流入岷江。《清史稿》卷六十四《地理志》云:“白龍江上源曰阿塢河,出岷峨山西麓分水嶺,東南流合數山水,又東南入階州?!备鶕浀厮?,阿塢河即今岷江。據清齊召南《水道提綱》,岷江、臨江,俗稱白龍江。實則臨江為岷江支流、岷江為白龍江支流,并非同一條河。齊氏曰:“白龍江出陜西岷州衛東南楊滿城西北分水嶺,墊江之北源也,俗曰岷江。一出嶺下,南流經城東。稍西南,其一出嶺南之分水嶺,東南流來會。稍南有荔川河,自東來會。南數十里有臨江,東北自岷峨西南流來會,折東南流經臨江鋪,西俗曰白龍江,亦曰臨江?!崩蟠ê樱穹Q理川河,因過荔川(今宕昌理川)而得名,南流至腳力鋪匯入岷江。臨江,東北流經宕昌南陽、草波,在宕昌臨江鄉流入岷江。
二、古白水即白水江
《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廣漢郡》于甸氐道下注曰:“白水出徼外,東至葭明入漢,過郡一,行九百五十里?!钡樨档?,漢置,在今甘肅文縣西。《水經注》記述較為詳盡,卷二十《漾水》云:白水,西北出于臨洮縣西南西傾山,又東南徑鄧至城南,又東南徑鄧至安昌郡南,又東南徑陰平道故城南,又東徑偃城北,又東北徑橋頭,又東與羌水(當為白龍江支流岷江,此處指白龍江)合,自下得其道稱。南徑白水縣故城東,又南徑武興城東,又東南徑吐費城南,流注嘉陵江。顧祖禹《方輿紀要》卷二十九引《水經注》:白水,西北出臨洮縣西南西傾山,“水色白濁,東南與黑水合。水(黑水)出羌中,西南逕黑水城西,又西南入白水?!睋端鍟さ乩碇尽份d,鄧至山在同昌縣東南"# 里處,鄧至城當在鄧至山南,南瀕白水。同昌縣,西魏置,唐沒入吐蕃,久廢,治今四川九寨溝市(原藍坪市)。安昌郡,治所在今文縣西北二十里安昌河村。陰平道故城在今文縣城西。橋頭,古關隘,今文縣碧口鎮。黑水堡,在今文縣西。黑水西南流經黑水古城,又西南流入白水。根據地名和水道,《漢書》《水經》《方輿紀要》之白水水系,當為今白水江無疑。
據筆者勘訪,白水江源于四川岷山東麓,東流至九寨溝黑河塘,有源于舟曲縣青山梁之黑河南流來匯,又東南流,經九寨溝市,在水溝坪與柴門關入文縣境。又東流至安昌河村、石雞壩、石坊、東峪口、文縣城、尚德、橫丹、玉壘,在薛家坪村流入碧口水庫。在安昌河村,有源于插崗梁南麓的博峪河(中路河)經舟曲縣博峪、中寨、馬營北來匯入。在東峪口村,有馬連河北來匯。白水江與白龍江出水庫后,合稱白龍江,至四川昭化縣流入嘉陵江。
三、桓水白水錯亂之辨析
甘肅南部地區,山大溝深,河水改道,幾無可能,這和平原地區不一樣。因此,古今水道比較固定,但古代文獻對桓水白水的敘述卻錯誤百出,水名水系水道錯亂不堪。
其一,以為桓水出蜀山,流入南海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地理志》卷八下《蜀郡》云:“《禹貢》桓水出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卑喙痰氖裆饺糁肝鲀A山,則勉強可以說通;若指岷山或其他,那就錯了。桓水源于西傾山南,自岷山山北東南流。且南海在先秦典籍中泛指南方,迄秦享六國后,始置南???,轄整個南方海域。西漢時東海別有定域,南海才確指今之南海水域。所以班固認為桓水流入南海是錯誤的?!端洝烦邪嗍现`,以訛傳訛。如卷三十六《桓水》,段熙仲、陳橋驛先生句讀為“桓水出蜀郡岷山,西南行羌中,入于南?!保瑢ⅰ拔髂稀睌嗟搅讼戮洌灾隆端洝啡湓捜颊f錯了。第一,《水經》誤把西傾山當成了岷山;第二,桓水源于西傾山西南,東南流入羌地,并非“西南行羌中”;第三,桓水并未流入南海。酈道元看到《漢書》《水經》與《書經》的逆忤,于是折中諸說,認為“岷山、西傾俱有桓水”。宋人林之奇予以否定,《尚書全解》卷九曰“桓水出于西傾山,更無別流,所導者唯此水耳”。
其二,以洮水為桓水
《水經注》卷二《河水》、四庫本《尚書說》皆引《沙州記》曰:“洮水與墊江水俱出莡臺山,山南即墊江源,山東則洮水源。”《初學記》卷八《隴右道》引《沙州記》亦曰:“洮水出強臺山,山東即洮水源,山南即墊江源?!绷怼短接[》卷六十五、《太平寰宇記》卷一五五引文僅個別字有所不同,大意完全一致。莡臺,亦作強臺,西傾山之異名?;杆畬崬閴|江上源,稱桓水為墊江,雖不甚確切,但勉強可通。墊江下文另論。洮水今名洮河,發源于西傾山北麓,北流經甘肅碌曲、卓尼、岷縣、臨洮,在永靖縣入黃河。洮水屬黃河流域,桓水屬長江流域。南宋薛季宣《書古文訓》誤將洮水當成了桓水,明代學者相率而從,何景明《雍大記》認為“西傾山水經臨洮,謂之洮水,又謂之桓水”;曹學莄《名勝志》洮州衛下,陸應陽《廣輿記》臨洮府下,乾隆元年《甘肅通志》卷五引《雍大記》,也都如此。
其三,以白水(今白水江$ 為桓水關于白水,《漢志》《水經注》已經敘述清楚,后代又和桓水混為一談。如宋·夏莢《尚書詳解》卷七“桓水,一名白水,一名墊江水”;清·徐文靖《禹貢會箋》卷八“桓水出強臺山南,墊江之上源也,一名白水”;清·沈炳巽《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二十《漾水》篇和清胡渭《禹貢錐指·九州貢道圖》借云“桓水一名白水”,《錐指》卷九又說,“白水自洮州衛流經文縣、平武、劍州至昭化縣東,入西漢水。此即《禹貢》之桓水,西傾之戎所因以來者”;清·趙一清《水經注釋》卷三十六則認為,“釋桓水者,當以酈《注》所敘之白水為正”。楊守敬發現了前人的謬誤,又不能細究原委,只好另生別解,疏《漾水篇》云:“考白水有二,自西傾山東流行徼外者,《羌水篇》之白水也。東南流行檄外者,此篇之白水,《一統志》所謂白水江也?!睋端涀ⅰ肪砣?,羌水(白龍江支流岷江)出羌中參狼谷,經宕昌婆川城東而東南注,又東南經武階城西南,東南流至橋頭,合白水。今人熊會貞按云:“此即《漾水注》所謂白水,又東北經橋頭與羌水合者也?!睏钍鼐床恢肚妓贰堆分姿畬崬橐粭l水,即白水江,故有是論。又清·齊召南《水道提綱》曰:“白水江即古桓水,亦曰墊江,源出邊外洮源東南之西傾山,源曰裴雜塔拉,泉澤十數,泓涌成渠”,又東流“入陜西邊,經武都關南,又東經西固所南,又東南與白龍江(岷江)匯,水勢始盛”。武都關,今舟曲縣城西#$ 里處武都關村。西固所,治今舟曲縣,清代階州州同駐地。清張嚴篤《洮州廳志》載:“白水江在城西南五百里,源出香藏族,東流經廢迭州,又東入岷州境?!斗捷浖o要》云:西傾山綿亙深遠,接番境,白水江出其陽,即《禹貢》之桓水?!?/span>《清史稿》卷六十四《地理志》也于洮州廳下注曰:“白水江,即《禹貢》桓水,一曰墊江,西自四川松藩廳入,徑廳城西南,東南入階州?!敝T書皆誤將白水江當成了《禹貢》之桓水,即今白龍江。另清代蔣廷錫《地理今釋·禹貢·川澤》、王頊齡《欽定書經傳說匯纂》又將羌水(岷江),當成了桓水和白水,皆曰“桓水一名白水,出陜西岷州衛東南分水嶺”。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三亦云“羌水出臨洮,一名白水,即指為桓水”。岷州衛,明代置,屬陜西都司,治今岷縣,出分水嶺之水實為《水經》羌水,系桓水支流,嚴格地說,既非白水,亦非桓水。孫星衍所說臨洮,當為秦置臨洮縣今岷縣。
其四,以白龍江為墊江桓水、白水、西漢水匯合后,流經墊江縣% 今四川合江縣& ,名曰墊江。也就是說桓水、白水都可稱為墊江源,如《水經注》卷二《河水》、《初學記》卷八《隴右道》、四庫本《尚書說》等引《沙州記》,《太平御覽》卷六十五、《太平寰宇記》卷一五五引文都以為西傾山南之水為墊江源。但若稱桓水、白龍江為墊江或西漢水,那就錯了。如上文《水道提綱》,不僅將白龍江錯成了白水江,而且還錯成了墊江。又如《魏書·吐谷渾傳》:“阿豺兼并羌氐,地方數千里,與為強國。田于西強山,觀墊江源,問于群臣曰:'此水東流,有何名?由何郡國入何水也?’其長史曾和曰:'此水經仇池,過晉壽,出宕渠,號墊江,至巴郡入江,度廣陵會于海?!蔽鲝娚?,即西傾山。仇池山,在成縣西百里處,位于西漢水北岸。晉壽,漢之葭萌縣,三國蜀改名漢壽,西晉名晉壽,故城在今四川省昭化縣南。宕渠,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四川省渠到東北,隋名渠州。阿豺本問群臣西傾山墊江源水系桓水,而長史曾和妄為附會,錯將西漢水當成了桓水。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二以訛傳訛,謂墊江水由洮州(今臨潭)徑達西和、成縣、階州(治今武都)、略陽(今陜西略陽)、寧羌(今陜西寧強縣)、文縣界而后入蜀境。其實西漢水不出洮州,亦未經文縣界和宕渠。西漢水在階州與漢中府交界處入蜀,在昭化與墊江水相會,至合州(漢置墊江,今四川合州)與宕渠水匯合,于巴郡(今重慶市)入江。過宕渠者,宕渠水,非西漢水,更非墊江?!陡拭C通志》尤其荒謬,在卷五《山川》洮州衛下曰:“墊江一名羌水,一名白水江,源出西傾山。”其意以為墊江、羌水、白水江、桓水是一條河,皆源于西傾山,但在西固城下曰:“白水江,在城南自岷州衛東南流入階州,亦名羌水。”白水江、羌水又和岷江成了一條水,源于岷州東南分水嶺。又卷六《山川》文縣下,先說白水江過城南,又引《方輿紀要》說白水江即《禹貢》桓水,過西和、成縣、階州、略陽、寧羌,入文縣界而后至蜀境,又認為白水江、白龍江、西漢水為同一條水,可謂混亂不堪。中國典籍浩瀚如煙,錢大昕曾說讀書要兩眼明如月,罅漏靡不照。古代學者雖學富五車,因交通、經濟所限,很難對偏遠地區的山川河流進行實地勘訪,只根據手頭資料或依據傳聞考辨地理水系,勢必張冠李戴。后人在閱讀征引古籍時,不可不慎察,要樹立不唯古、不薄古、只唯實的治學精神,視野開闊,才能古為今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