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河流眾多,主要有長江、金沙江、黑河、白河、雅礱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涪江、嘉陵江、赤水河、烏江、渠江等。 涪江 涪江,因流域內綿陽在漢高祖時稱涪縣而得名 ,長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發源于四川省松潘縣與平武縣之間的岷山主峰雪寶頂。涪江由南依次流經四川省平武縣、江油市、綿陽市、三臺縣、射洪縣、遂寧市、重慶市潼南區、銅梁區等區域,在重慶市合川區匯入嘉陵江。全長約670千米,流域面積3.64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572立方米/秒。涪江流域水資源的開發:早流域內有唐代的折腳堰、云門堰灌溉工程;現代主要有被小平同志譽為"第二個都江堰"的武都引水工程。干支流上建有多處梯級電站,柳樹電航工程也于2017年7月全面完工。涪江中下游是四川省蠶繭生產的重要基地,三臺縣的產繭量居全省第一。涪江中游人口眾多,城鎮密集,交通發達。沿江城市已初步建成各具特色的輕、重工業體系。 ![]() 干流概況 涪江,發源于四川省松潘縣境內岷山主峰雪寶頂(藏語:哈肖冬日,意為東方海螺山)東北坡三岔子。據清《蜀水考》所載:"涪水源出松潘衛(今松潘縣)風洞頂興龍泉";"興龍泉在衛東六十里,源出雪欄山風洞頂黃龍寺后";"其山平坦,上有龍潭。"雪欄山俗稱寶頂山,即雪寶頂。涪江的江源,與龍有密切關聯,雪寶頂下有藏龍山、黃龍寺,平武縣城龍安鎮,古稱龍安府。在松潘、平武有許多帶龍的地名:龍溪、龍池、龍峰、龍巖、龍鳳、龍治、龍歸寺,還有龍王包。涪江從松潘縣的黃龍寺東南(衛風洞)而下,流經黃龍鄉、施家堡鄉、小河鄉,接納了眾多的溪流,出黃龍,進入平武縣界。在平武縣境內,經水晶鎮、闊達鄉、過龍安鎮(平武縣政府駐地),在平武縣城以北約10公里的鐵龍堡,接納了從左岸匯來的第一條支流火溪河,過古城鎮、壩子鄉、南壩鎮、轉向南流,至響巖鎮,沖過兵家重地江油關,進入江油市境。自江油市境,涪江開始迂回曲折于四川盆地北麓,江面寬闊,流向盆地東南。 主要支流 主要支流有10條。除火溪河、梓桐江自左岸匯入外,其余各主要支流均自右岸匯入,涪江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火燒河(火溪河)、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凱江、梓潼江、郪江、安居河、小安溪等9條。涪江流域內山區占37.9%,丘陵占56.9%,平壩占5.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眾多的支流呈下對稱狀分布;右岸就有8條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而在左岸支流卻較少且短。 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40公里,形成不對稱的羽狀水系。 涪江主要支流
涪江流域有眾多的風光景物、名勝古跡,它們把這條江點綴得更加多姿多彩。源頭就有被人們贊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天然公園"-黃龍寺自然保護區。那一帶上有莽莽雪嶺,下有清泉淙淙,尤以重重疊疊、美如璞玉、明凈無瑕、流紅蕩綠的湖沼蔚為奇觀,號稱人間瑤池。黃龍位于松潘古城東側約70華里處,背靠"川西第一峰"雪寶頂,巍峨壯麗的皚皚雪山象是她忠實的衛士,滿山的青松、冷杉蒼翠欲滴,碧藍如緞的溪水清澈見底,漫坡淌下,在濃密的樹叢中穿行,淙淙地流向遠方,象是要把黃龍的圣浩帶向人間。山上有寺,名為"黃龍寺",又叫"雪山寺",亦稱"白鹿寺",其實這是三群寺廟,他們依次在山腳、山腰、山頂,因而又分別稱為"前寺"、"中寺"、"后寺"。 "前寺"在山腳,整個建筑面積約有400多平方米,可惜現只留下幾塊殘存的基石和四周高大、粗壯的云杉、冷杉。 "中寺"座落在一處小山崗上,周圍叢林密布,瀑布眾多。四壁上殘留著許多明代以來的詩句,憂國憂民、敘懷述志,或贊頌黃龍美景,或記述黃龍傳說。 "后寺"在山頂,庭堂整齊,結構嚴謹。從山門起直至后殿,四周題滿了歷代墨客騷人各種字體的詩句。最使人贊不絕口的是大門外那塊匾額。從正、左、右三個方向看,分別呈現出"黃龍古寺"、"山空水碧"、"飛閣流丹"四個不同的字。 黃龍風景區的主體結構是從山頂到山腳互相銜接、緊密相連的3000多個大大小小的"水池",大者有一、二畝,碧波蕩漾,宛如天池,小者僅一平方米左右,池中綠樹婆婆,婷婷玉立。每個水池均有金黃閃光的邊壁,碧如翡翠的池水充盈其中。從山頂望下去,整座山恰似一條鱗光燦燦的大黃龍,俯臥在這雪山幽谷之中。 涪江流到平武,在那萬山深處,隱藏著一座金碧輝煌的"王宮",它就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武報恩寺。這座宮殿,相傳為明朝英宗時,鎮守龍州的世襲土官王璽,用重金招聘曾修建過北京"紫禁城"的工匠,仿其形制,大興土木而建的。它是我國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宮殿式建筑群之一,現占地近2.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條長約300米的中軸線上,共分二進院落,由東而西,地勢次第升高,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裝飾華麗,工藝精湛。是宮殿、廟宇兼而有之的旅游名勝。這里有9999條龍,有1004只手的千手觀音,有堪稱稀世珍寶的轉輪藏,被譽為報思寺的"三絕"。報恩寺獨特的建筑結構、優美的藝術造型,動人的故事傳說吸引著四方游人。 江油是涪江干流流經的第三個縣,這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故鄉,太白故里遺址有:宋朝時建,清代又重建的隴西院;李白妹月圓舊居的粉竹樓,竹影婆娑,清幽雅靜,殿宇輝煌、芳草四溢的太白祠;松柏蒼翠、枝葉扶疏的李白衣冠墓;水泉清澈、清雅幽靜的太白洞,還有洗墨池、月圓墳等古跡;以及20世紀60~70年代建成的李白紀念館;數十畝的庭園,地勢開闊,溪流環繞,林木森森,頗富田園野趣。 竇山,在江油縣城北的涪江東岸。相傳唐代彰明(今屬江油縣)主簿竇隱居于此,故名。由麓至頂約5公里,行道迂回盤旋,林木蒼翠,景色秀麗。山巔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頂各有古廟一座,名東岳、竇真、魯班。三峰之中唯一峰有險路可通,其余兩峰由上下兩根鐵索組成的懸橋相連。峰下不遠處的云巖寺,始建于唐,明末毀于兵火,清代重修,殿宇五重,建筑雄偉。地勢開闊。殿內有工藝精美、世所稀有的宋代木作轉輪經藏(又稱飛天藏、星辰車)一具。寺前山門外有唐李白題贊山石碑一通,謂:"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 滾滾涪江,直奔綿陽,繞城而過。綿陽,在戰略家眼里,乃是"控扼西川,推為要害"的軍事重鎮;在政治家和歷史學家眼中,它是川西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在神州大地旅游業發展方興未艾的當今,它又是"涪水蕩蕩,綿山麗麗",魂系中外游子的旅游勝地。綿陽境內有名揚天下的西蜀子云亭,乃西漢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揚雄曾經讀書、作賦的地方。它亭閣宏麗、高雅。登其頂可俯覽全市風貌,那郁郁街樹,濃濃花香,峨峨新樓,浩浩東流的涪江,連同那遠山近水,歷史風云皆躍然于目,奔來眼底;平陽府君闕,是保存較好的全國重點文物,對研究我國漢代歷史、藝術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富樂山,是三國蜀漢皇帝劉備和蜀郡主劉璋曾經會聚的地方,而今是林木蔥籠。風景優美的苑囿;蔣琬祠墓,是三國蜀漢著名大將軍蔣琬的陵園,莊建肅穆,引人遐想,玉女泉摩崖造像,為隋唐時代作品;碧水寺(又稱觀音堂),是寺廟與園林相結合的游覽勝地,寺中有眾多的摩崖觀音造像,尤以唐代巨型圓雕觀音石像最珍貴,越王臺,是唐太宗第八子李貞封為越王,當年在錦州作刺史時所建,六一堂,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出生在此的紀念堂,李杜祠,是現存罕見的李白、杜甫合祠;仙云觀,是傳說蜀中八仙之一爾朱先生的道觀,還有抗日愛國將領宋哲元陵墓、環秀樓、北亭、南湖、白鶴林、南山公園、人民公園等游樂場所。 綿陽不僅風光綺麗,而且地靈人杰,這里出生了許多歷史名人:有中國最早的王朝??夏朝第一代君王大禹;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宋代著名詩人、畫家文同;清代著名文學家李調元,當代著名作家沙汀等。而司馬相如、楊雄、諸葛亮、王勃、唐玄宗、杜甫、唐僖宗、白居易、蘇軾、陸游、楊慎、張向陶等等歷代名流騷客,則都在綿陽旅居過,他們留下的勝跡華章,為綿陽;平添了不少光輝。 湯湯涪水繼續向前流去,三臺縣的云臺觀,射洪縣的金華山又迎面而立。云臺觀綿延1公里余,樓臺殿宇,翠柏參天,始建于宋,重建于明清,至今保存完好:金華山居涪江西岸,是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讀書臺所在地,早為蜀中名勝。滿山古柏,茂林森秀,"白日沉沉不到地,秋風颯颯生寒煙。"山中道觀建筑鱗次櫛比,其間亭臺錯落,斗拱飛檐、古樸雅致,歷時千余年,迭經修葺,獨具藝術特色。站在金華山巔,滾滾涪江,陣陣松濤,悅耳滌胸。 涪江干流中游下段的遂寧有川中著名佛寺廣德寺,下游潼南的大佛寺,建于唐代,涌地插天,凌空而立,十分雄偉壯觀,慢步亭樓,詩畫滿壁,盡收眼底,臨窗遠眺,奔騰的涪江,萬舟千帆,輸貨載客,來往如梭。潼南大佛寺還有許許多多的洪水題刻,它是整個涪江涪域洪水刻記最完整的,對流域洪災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 涪江的最后一站合川,更是一座歷史名城。那里有明清時期建造的古圣寺,有南宋時期留下來的英雄名城鉤魚城,它更為涪江增添了可歌可泣的壯烈景觀。 涪江,不單干流多姿多彩,就是支流也不乏其美。支流火溪河源頭就有以保護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大熊貓為主的王朗自然保護區。區內還有金絲猴、牛羚等多種其它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這里自然植被完好,原始森林和竹類茂密,山水奇麗,景色幽深;梓江上有"九曲潼水七曲山"的梓潼七曲山大廟,被譽為"三百長程十萬樹"的蜀道翠云廊,蓬溪河上有省管文物寶梵寺大殿及壁畫,鳳光旋麗的赤城湖等。 ![]() 嘉陵江
嘉陵江水向西流,亂石驚灘夜未休。巖畔蒼藤懸日月,崖邊瑤草記春秋。 板居未變先秦俗,刳木猶疑太古舟。三十六程知遠近,試憑高處望刀州。 嘉陵江,長江上游支流,因流經陜西鳳縣東北嘉陵谷而得名, (一說來源《水經注》二十(漾水)載:"漢水南入嘉陵道而為嘉陵水" )發源于秦嶺北麓的陜西省鳳縣代王山。干流流經陜西省、甘肅省、四川省、重慶市,在重慶市朝天門匯入長江。主要支流有:八渡河、西漢水、白龍江、渠江、涪江等。全長1345千米 ,干流流域面積3.92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16萬平方千米 )是長江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 長度僅次于雅礱江,流量僅次于岷江的大河。 干流概述 嘉陵江干流,發源于秦嶺,起鳳縣,經陜西省、甘肅省、四川省、重慶市,注入長江。干流全長1345千米, 干流流域面積3.92萬平方千米。 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以上為上游,昭化至重慶市合川區為中游,合川至重慶河口為下游。 河源 傳統上,嘉陵江有兩源:東源陜西省鳳縣代王山的東峪河和發源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齊壽鄉齊壽山的西漢水。還有專家認為發源于甘南碌曲縣郎木寺鎮若爾蓋草原的白龍江,2011年10月長江水利委員會確認東源陜西省鳳縣秦嶺代王山為正源。東峪河發源于陜西省鳳縣秦嶺主脊--海拔2598米的代王山南側大鳳溝,上源稱大南溝,由東南向西北流,與發源于秦嶺主脊以北的渭河支流清姜河上源平行,到煎茶坪以后,東峪河與清姜河分別轉成西南和東北流向,相背而流。根據鳳縣縣志記載,嘉陵江在陜西省內的河段稱為"古道河",流入四川盆地才稱為嘉陵江。現代所稱的嘉陵江,是泛指從鳳縣東河橋以下的所有河段。 陜西段 陜西省境內,嘉陵江流經鳳縣,入甘肅再回陜西,經略陽縣和寧強縣出陜。它在陜西境內屬于河流上游段,長244千米,約占總河長的30%左右;在陜西境內的流域面積為993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6.6億立方米。在陜西省鳳縣境內,古稱故道河、東河,又稱縣河,源出秦嶺北麓的代王山,循東峪溝由東南流向西北,至東河橋老街附近轉向西南。流經黃牛鋪、龍口、鳳州、雙石鋪等鄉鎮的23個村,入甘肅省兩當縣境。縣境內長72千米,有一級支流52條,二級支流69條,三級支流19條。年自產徑流5.81億立方米,入境客水2.44億立方米,平均流量18.28秒立方米。河道屬山區峽谷型束放式河流,呈寬谷峽谷相間的串珠狀。河床比降6.6‰,沉積物分選性差。由于新構造運動的影響,谷坡陡峻,曲流深切,河床與谷頂相對高度在200~400米之間。沿河無連續性階地,寬谷內有草涼驛、龍口、鳳州、雙石鋪等面積較大的曲流階地,為沿江重要的經濟區。在略陽縣境內,嘉陵江由甘肅省徽縣魚關石土地廟進入縣境,河床寬60余米,由北而南,過白水江、徐家坪、略陽縣城、樂素河等區鎮。匯流甘溪溝、小河、青泥河、麻柳塘溝、喬井溝、水銀溝、周家山溝、史家莊溝、西漢水、石溝、秦家壩河、金家河、石莊溝、八渡河、東渡河。城區段河床寬度150余米,岸寬200余米。其下又匯入夾門子溝、一里溝、青白石河、賢草溝、樂素河、中壩子河、石甕子河等主要河道。下游岸寬200余米,于石甕子鄉登蹬埡出境,流入寧強。在縣境內流程86.75千米,集水面積2014.6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2831平方千米的71%。干流平均比降1.35‰,實測最大流量8630秒立方米(略陽站1981年8月),洪水位644.96米。最小流量11.5秒立方米(略陽站1973年1月3日)。年徑流總量為44.36億立方米,其中平水年年徑流量39.92億立方米,偏枯年徑流總量27.95億立方米,枯水年徑流量為17.3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1.9萬千瓦。多年平均輸沙量3230萬噸,多年平均含沙量8.57千克/米,多年平均侵蝕模數每平方千米1680噸。在寧強縣境內,嘉陵江自曾家河鄉石滾坪進入本縣,由北向南,至陽平關折向西南,至島灣復南折,在青灘廟入川。縣內流長65千米,流域445平方千米。 ![]() 【嘉陵漁歌】 甘肅段 在甘肅省境內,古稱西漢水,自陜西鳳縣在兩河口入甘肅省境,再西南流,經兩當縣和徽縣,在吳王城復出省境至陜西略陽縣。其中,在兩當縣境內,有紅崖河、兩當河匯入嘉陵江干流。在徽縣境內,縱貫縣境東部,自縣境吳王城以上全長165千米,境內長自嘉陵鄉大山村明洞口至虞關鄉吳王城40.2千米,流域面積6925.0平方千米。河流平均比降5‰。境內面積289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6.4立方米/s,年徑流總量14.6327億立方米。境內自產水量0.6875億立方米,入境水量8.449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總量9.1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380萬噸,水力資源蘊藏量3.79萬千瓦。 四川段 在四川省境內,嘉陵江干流自陜西鳳縣向南與西漢水匯合后流徑略陽縣、陽平關入川。過廣元市,在昭化區接納白龍江,南流至閬中市,東河自左岸來匯,在南部縣和蓬安縣接納西河至合川區,渠江、涪江分別在左、右岸匯入,于重慶市朝天門注入長江,在省境內河長796千米。在南充市(地級市),嘉陵江從北自雙女石流入市境,向南依次流經舞鳳鄉、城市區、新建鄉、火花鄉、文峰鄉、在鷂子巖進入南充縣境。境內長26千米,先后接納荊溪、螺溪、西河、泥溪、清水溪等支流,河道蜿蜒曲折。洪水期最大流速為4.09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速為0.38米/秒,洪枯季節河道寬250-2500米,洪枯水位相差7.19米。多年平均最小流量115秒立方米,洪峰流量為1.35萬秒立方米。洪枯差117倍。江心洲眾多,漏港、叉道縱橫,河流穩定。嘉陵江流至蓬安縣鎮源場入縣境,流經漁溪、江陵、鳳山、、搬罾、龍門、小龍、荊溪、高坪、永安、曲水、青居、河西、溪頭、羊口、新場、李渡、土門、臨江等18個鄉(鎮),36個村,縣內流長121千米,流域面積788.2平方千米,累年平均流量87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2740萬立方米/秒。1965至1982年的22年平均含砂量2.61千克/立方米,加權平均比降為0.377,縣境以上為0.416,縣境以下為0.27。多為卵石河床,間有大型磐石橫亙中流,或露水面,或潛水下,逼為曲流,或阻流成浪,河道彎曲特多,故有"九曲回腸"之稱.青居街一段最為突出,上下游達17.1千米,而陸路相隔僅370米,故群眾中流傳著"青居女兒嫁曲水,來去都坐下水船"。在廣安市岳池縣,嘉陵江由縣境西部的石鼓鄉入境,經鎮裕鎮、嘉陵鄉,從縣境西南部的坪灘鎮流出,縣轄段長17.70千米。43年均均流量891立方米/秒,年均徑流總量278億立方米。在廣安市武勝縣。從縣西北烈面鎮蘇家壩入境,向東南流經烈面、禮安、金光、龍女、石盤、華封,至沿口折向南流,經舊縣、中心、清平、真靜等鄉(鎮),在真靜鄉的何家溪出境入重慶市合川區,縣境干流長117公里,千里嘉陵、武勝最長。武勝中心水文站斷面以上流域面積79714平方公里。江水流經縣境為淺丘或深丘地帶,河道經多次切割變遷,河曲發育,構成西關、禮安、黃石、華封、中心五大河曲,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腸"之稱。嘉陵江武勝段水能蘊藏量40萬千瓦,至2005年已開發28.8萬千瓦。可全年通航,500噸級船只可溯江而上。利用西關、禮安河曲,截彎取直,于1995年建成東西關電站,東西關電站建成后,干流航程縮短40公里,庫區容量1.98億立方米,水域面積51平方公里。桐子壕電站建成后形成的庫區容量1億立方米,水域面積17.5平方公里。 重慶段 在重慶市境內,嘉陵江古稱"渝水",故重慶又簡稱"渝"。 流經合川區,匯入渠江、涪江(河口在重慶境),北碚區納黑水灘河、后河,經渝北區、江北區,在渝中區的朝天門匯入長江。在北碚區,嘉陵江從西北向東南橫流而過,北碚段長45.1千米,支流有璧北河、黑水灘河、龍鳳溪、馬鞍溪、明家溪等。最高洪水位214米,最低枯水位176.61米。在渝北區,嘉陵江沿區境西南邊境流過,有后河注入。在江北區,嘉陵江從石馬河街道梁沱流入區境,區境段為18.8千米。在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流。 水系結構 在陜西省境,嘉陵江主要支流有21條,其中一級支流共有12條。較大的支流有旺峪河、八渡河等。左岸支流長而多,右岸多短小干溝,塘壩河、麻峪河、瓦房壩河、南星河和河口河等主要支流,皆來自左岸即紫柏山的北坡。由于紫柏山向北延伸的近西北-東南向的平行支脈,分別構成了它們的次一級支流的分水嶺,因而其支流流向也為西北-東南向。 主要支流 陜西省境內嘉陵江主要支流概況表
四川境內,嘉陵江支流眾多,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8條(不含渠、涪江的支流),其中白龍江、渠江、涪江流域面積均在8萬平方千米以上。干流、渠江、涪江三大水系,在合川附近匯集,構成了樹枝狀水系。 重慶市境內,主要支流有:渠江、涪江、黑水灘河、后河、璧北河、龍鳳溪、馬鞍溪、明家溪等。西河,嘉陵江西岸支流,源于南充市西充太平壁山埡西南。全長96千米,流域面積769平方千米,平均比降1.75。多年平均流量6.3秒立方米。從南充縣興復鄉圓池壩入境后,又稱滑灘河、明家河、西橋河、環子河等,在都尉壩外注入嘉陵江。境內長約19千米。 羌水 羌水(天池白水), 又名強川。即發源于今甘肅岷縣東南之岷江。因在羌族地區而得名。屈曲東南至今舟曲縣東與古桓水(今白龍江)合, 又東南至今四川廣元市西南注入西漢水(今嘉陵江)。故今白龍江、白水江與岷江合流的一段,古時皆有羌水之名。《漢書·地理志》羌道縣(在今甘肅舟曲縣西北):“羌水出塞外,南至陰平(在今文縣西)入白水。”《水經·漾水注》:“白水又與羌水合,自下羌水又得其通稱。”宕昌羌曾經是隴南歷史上的主體居民之一,曾經于南北朝時期在隴南建立了宕昌國,與氐族、藏族、漢族等多民族分庭抗禮,最終又相互融合,匯入到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許多專家學者對宕昌羌的歷史進行了深入探源,但還是遺留下了一些疑問,有待進一步考證。筆者不才,也想就其中的一些問題,做一番粗淺探討,以求教于大家。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結束了南北朝時期大小諸國林立的分裂局面,天下復歸大一統。在此之前,羌水流域一直活躍著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羌族。羌水的得名,就與這個民族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是,關于羌水的歷史記載,卻有諸多錯誤,諸多混亂,與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江河地理不盡相同。筆者認為,要研究隴南歷史上曾經的主體居民宕昌羌民族,就得首先搞清楚古羌水確切的地理位置,及其流經地域,否則,就會人云亦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羌水的發源地 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注》卷三十二《羌水》篇目里說:“羌水出羌中參狼谷。”與其可以印證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它在闡述秦朝的疆域時說“西至臨洮羌中”,當時的“臨洮”治所在現今的岷縣。那么,“羌中”又在岷縣的哪個方位呢?從歷史地理上得知,羌水的流向是自西北到東南的,屬于長江流域,是長江眾多的三級支流之一。而洮岷則屬于黃河流域,過去人們把古羌水的宕昌河,稱作“岷江”,說是發源于岷縣而得名,這是一個嚴重錯誤,長江的支流,怎么會發源于黃河流域的岷縣?后來有一種解釋,說“羌中”即今甘南,這就說對了,但需要糾正的是,甘南是個大地名,而且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交匯之地,確切地說,“羌中”應該是在今甘南境內。宕昌河,亦即岷江,上溯至南河高橋有兩條支流,一叫南河,一叫北河,皆發源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縣。有人考證,古羌中在今甘南碌曲縣,實際上是泛指。碌曲與迭部交叉接壤,迭部又與宕昌交叉接壤;而這些地域又都與岷縣毗鄰接壤。所以,古羌中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具體地名,應該包括今碌曲、迭部和宕昌交界之處的大片地域。 參狼谷 兩漢期間,羌水流域的主要地區包括現在宕昌縣的阿塢、哈達鋪、金木、牛家、龐家、木耳、南河、何家堡、大舍、理川、八力等鄉鎮,都屬于歷史地理上的參狼谷所在地,生活在這里的“參狼羌”,確切的說應該是“參狼谷諸羌”,因為漢代參狼谷中還生活著昌氏羌人大部落,宕昌牛家鄉拖藏村漢代古墓葬群遺址中出土的灰陶罐上刻寫著“昌”字,是漢代昌氏部落姓氏的實物遺存,充分證實了漢代參狼谷中存在著昌氏羌人部落;同時還存在著梁氏領導的部分流遷進入的抱罕罕羌,以及種存羌、燒黨羌、先零羌等。其根據是,2013年田野考察發現參狼谷地帶的八力莊村不但有古人類生活生產的遺址,而且還有大量的戰國與兩漢時期的古墓葬出現,和古遺址、古墓葬相對應的有戰漢軍營,俗稱“營盤”;理川地區戰漢古墓群、古城堡;南河鄉寺卜寨村戰漢墓葬群、占地20余畝的古城堡;南河鄉前貫戰漢墓葬群、古城堡;何家堡鄉吾族村戰漢古墓群、古城堡;該鄉瓦藏坪戰國墓葬群,在瓦藏坪古墓群中發現了五座陪葬大量羊頭骨的墓葬,均為西戎墓葬;城關鎮官鵝村官鵝大山連片的戰國西戎墓,同樣出土了大量的陪葬羊頭骨,并且建筑有規模較大的古城池;將臺鄉下巴山村和鄰近七個村莊均連片分布著大量的戰漢古墓群,在下巴山古墓群中一座墓中就出土了20匹馬頭骨陪葬品;城關地區的曹家山、高廟山分布著大量的戰漢墓葬群,并建有規模很大的古城堡。漢魏晉南北朝及其以前,宕昌羌又叫參狼羌,以此來印證,參狼谷就應該包括迭部的一部分,以及包括宕昌縣城在內的宕昌西北全境。 幾條羌水 《漢書·地理志》曰:(羌水)“出隴西羌道。東南流逕宕昌城東,西北去天池五百馀里。羌水又東南逕宕婆川城東而東南注。昔姜維之寇隴右也,聞鍾會入漢中,引還,知雍州刺史諸葛緒屯橋頭,從孔函谷將出北道,緒邀之此路,維更從北道。渡橋頭入劒閣,緒追之不及。羌水又東南,陽部水注之,水發東北陽部溪,西南逕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東南逕武街城西南,又東南逕葭蘆城西,羊湯水入焉。水出西北陰平北界湯溪,東南逕北部城北,又東南逕五部城南,東南右合妾水,傍西南出即水源所發也。羌水又逕葭蘆城南,逕馀城南,又東南,左會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合為一水,屈而東南注羌水。羌水又東南流至橋頭合白水,東南去白水縣故城九十里。” 從上述“彎彎繞”、表述含混不清的記載來看,西晉以前,將整個白龍江的中下游都稱作“羌水”,其中包括宕昌河、白龍江、白水江、羊湯河、讓水河等。在酈道元的水經注里有關白龍江的記載語焉不詳,只有與隴南有關的西漢水的記述,特別是西漢水的一條極不起眼的支流平樂河,只有幾十公里長,卻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即便是西漢水,從發源地到匯入嘉陵江,也沒有白龍江長,這可能與當時白龍江的主要發源地和流經區,歷史上的甘南、隴南正處于羌氐藏等少數民族政權治轄,不便考察統計有關。岷江是白龍江的主要支流,曾名白龍江,乾江,在宕昌縣境內又名宕昌河。流經宕昌縣城的宕昌河,至兩河口注人白龍江,全長100多公里,流域面積223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6.07億立方米。白龍江歷史上曾名桓水、羌水、白水。《尚書·禹貢》說:“西傾因桓是來。”西傾即西傾山,桓即桓水。南北朝時,又稱墊江(今嘉陵江)源,至今甘肅省舟曲縣東合支流古羌水(今稱岷江)后,又稱羌水。唐時,全流均稱羌水。實際上,把白龍江叫作“白水”也是錯誤的。從四川九寨溝發源、流經隴南文縣、與白龍江會合后到匯入嘉陵江之前的那一段江水,才叫作“白水”,與甘肅文縣毗鄰的四川青川縣有白水鎮(古白水關所在地),便因此得名。三國志里記載的姜維在白水帶兵屯墾,就是在這里。說白龍江和白水江,曾名羌水,也值得商榷。不能因為歷史上,這兩江流域曾經都是羌人久居之地,就把它們也稱為羌水。 綜上所述,歷史上被稱作“羌水”的江河至少有三條,或者更多,把白龍江的支流說成是主流,或者干流,這就給歷史上“羌水”的實際地理位置造成了混亂,也給研究宕昌羌民族的發源地帶來了不便。筆者認為,羌水就是以南河北河為主要支流,而匯聚的宕昌河(即岷江);其他江河被稱為“羌水”是以訛傳訛,是歷史地理書籍作者相互照抄照搬的結果。 參狼羌定居宕昌及其消亡 大約在秦獻公時,從湟水流域南遷的參狼羌定居宕昌。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宕昌設羌道。秦人在宕昌設道,具有劃時代意義。一是秦人認為,宕昌參狼羌勢力足以能夠自己管理自己。二是對宕昌參狼羌的鞏固和壯大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三是宕昌由此脫穎而出,成為地方政權中心。自此,參狼羌將宕昌作為發展壯大的根據地,與宕昌的山水融為一體。東漢時,羌人頻頻起義,參狼羌沖鋒陷陣。遭到東漢政府殘酷鎮壓后,羌人勢力大衰,唯宕昌參狼羌仍盛勢不減。近年在宕昌城關發現了兩方銅印:一方是“漢率善羌君”,是東漢朝廷為宕昌羌最高首領封授的印鑒,另一方是“魏率善羌佰長”,是曹魏政權為宕昌羌君下屬部落封授的印鑒。印鑒是濃縮的文字,也是宕昌羌權勢的象征。東晉末年,宕昌參狼羌豪梁氏乘群雄爭霸的有利時機,獨自坐大,稱宕昌王,建立了宕昌國羌人地方政權。參狼始稱宕昌,參狼羌始稱宕昌羌。始光元年(424年)北魏承認其為附屬國。至天和元年(566年),被北周滅亡。宕昌羌立國259年,以附屬國地位存在142年。隴南歷史上長期居住著羌、氐、藏、漢民族,相對于藏民和漢人,羌氐要弱勢得多,所以在漫長的民族大融合時期,隴南的羌氐民族,逐步被漢化、藏化,也是歷史的大趨勢使然。但是,羌水悠悠,滄海桑田,千百年來,隴南的羌氐民族后裔雖然都被統稱為藏族,雖然他們自己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認同,但其保留下來的儺舞、宗教、語言、風俗、習性、服飾等文化傳統,依舊是本民族的,歷經千年而不變。可見,一個民族的稱謂是可以改變的,但其文化傳承卻很難消亡。 沱江 沱江,長江上游支流。位于中國四川省中部。發源于川西北九頂山南麓,綿竹市斷巖頭大黑灣。南流到金堂縣趙鎮接納沱江支流--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等四條上游支流后,穿龍泉山金堂峽,經簡陽市、資陽市、資中縣、內江市等至瀘州市匯入長江。全長712公里。流域面積3.29萬平方公里。從源頭至金堂趙鎮為上游,長127公里,稱綿遠河。從趙鎮起至河口稱沱江,長522公里。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徑流量351億立方米,其中岷江補給約占33.4%。水力資源蘊藏量約186.7萬千瓦。干流長年可通木船、機動船,中下游支流多已渠化。沱江流域森林覆被率僅6.1%,為四川各河中最低者,沱江流域內有成都、重慶、德陽、內江、自貢、資陽、綿陽、遂寧、瀘州等大中城市,大、中型工廠多達千余座,是四川省工業集中之地,人口密度之高冠于其他各河。沱江流域又是四川最大棉、蔗產地。 ![]() ![]() 干流走向 沱江發源于海拔4984米的九頂山。上源分三條水流。東源:綿遠河長180公里,中源:石亭江長141公里,西源:湔江長139公里,在金堂縣趙鎮附近相匯,成沱江主干流。另外,沱江源頭活水還來源于清白江和毗河,這樣它就有了5個源頭,并且,岷江水網交錯其間,流域被打亂,沱江里還流淌著岷江的水。所以,沱江不像其他河那樣涇渭分明 ,是一條混血的江。但最后,由于綿遠河最長,就把它定為正源。在金堂縣境內,沱江主干河道流經縣境西部,正源綿遠河自北向南,流經清江鎮,其三條主要支流(即北河、中河、毗河)在縣城趙鎮附近匯合,流經三星鎮、穿截龍泉山后折南而流,經淮口鎮、白果鎮、五鳳鎮五鳳溪進入簡陽市境。其他支流以龍泉山和隆盛--石龍為分水嶺,分別向北西、南東方向流入沱江。沱江多年平均入境徑流總量76.7億立方米,出境徑流總量79.4億立方米。在資陽市境內,沱江干流入口高程225.3米,平均比降5.51‰,在資陽市以上長345千米,流域面積11775平方千米。河道平緩彎曲,漫灘丘谷相間,一般河寬200-300米,漫灘寬300-1000米。資陽市位于沱江中游,是沱江流域的一個重要城市,人口集中,污水排放量大,由于歷史原因,城市基礎設施薄弱,尤其是污水處理設施嚴重不足,排水管網系統落后且不配套,污水有未達標就排入沱江的情況,是沱江污染源之一。沱江有機物污染嚴重,特別是枯水期,河水超標嚴重。沱江自簡陽市宏緣鄉林蔭寺進入資陽市境內,南向流經簡陽市養馬鎮、石橋鎮、東溪鎮(右納絳溪),至新市鎮南出境,南入雁江區境,在簡陽境內流長84.9公里。平均流量為255立方米/秒至275立方米/秒。在雁江區,在區北部的老君鎮北入境,始為本區與簡陽的界河,至臨江鎮北入境,左納陽化河,南向流經雁江鎮(九曲河匯入)、松濤鎮、寶臺鎮,南津鎮、忠義鎮,在雁江區伍徨鎮龍門村羅家壩出境,長171.5千米。流經簡陽市、資陽市兩城區,以及十余個鄉鎮。在內江市境內,沱江流經資中、東興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度,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占可開發量的21.7%。在資中縣,在順河場鎮北納球溪后入境,東南向流經甘露鎮、歸德鎮、水南鎮、縣城重龍鎮、蘇家灣,銀山鎮出境,入內江市區。沱江資中江段86公里。在內江市區,在東興區的富溪鄉入境,東南向流經史家鎮、東興區、市中區、樂賢街道(左納小清龍河、清流河)、椑木鎮,曲折轉為南流,經白馬鎮,在沱江鄉出境,入自貢市區。在自貢市境內,沱江下游段流經市境127公里。釜溪河為沱江在市境的主要支流,其上游有旭水河、威遠河注人,流域總面積為3490平方公里。沱江干流南向流經大安區的永嘉鄉、廟壩鎮、牛佛鎮、回龍鎮巖槽,入富順縣境內。在富順縣境內,南流經獅市鎮、縣城東湖鎮,下游右納釜溪,轉為東南流,經琵琶鎮,安溪鎮、趙化鎮、萬壽鎮、懷德鎮、長灘鎮境內。在瀘州市境內,沱江從富順縣流來,在瀘縣的海潮鎮小柏村入境;沿瀘縣與江陽區邊界,經海潮鎮、通灘鎮,進入龍馬潭區,沿龍馬潭區、納溪區邊界,經胡市鎮,左納瀨溪河,經安寧鎮、紅星街道,在小市街道東南匯入長江。瀘縣境內流長34公里,水域面積0.94萬畝,流域面積355.66平方公里,落差17.33米,出境處平均流量463.6立方米/秒。 河道特征 沱江的發源地,是四川盆地西北緣的九頂山,又名茶坪山。這座山里的東、中、西三處分別流出許多溪流,逐漸匯成三條較大的支流:西邊一條湔江,長139公里;中間一條石亭江,長141公里,東邊一條綿遠河,長180公;它們匯合在金堂趙鎮附近,才正式成為沱江干流。因為綿遠河最長,所以現在把它定為沱江的正源,另外兩條上源支流就算旁支。沱江的上源五支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如毗河又叫郫河、毗橋河和前江,湔江又叫半淙水和中江;石亭江又叫妥江、沉犀江和后江,綿遠河又叫綿陽河。《漢書·地理志》中,就記載了它們的情況。當時湔江稱為湔水,出自綿縣玉壘山;石亭江稱為雒水,出自雒縣章山;綿遠河稱為綿水,出自綿竹縣紫巖山。這三條河從深山走出的地方,都形成比較大的沖積扇,我們的祖先們就模仿岷江都江堰那樣,讓水流象一把摺扇似的分成許多股,化為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湔江山出口處名叫堋口,在歷史上水流曾被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最多時竟一分為九;清末民初就建有湔江堰;石亭江出山口處名叫高景關,清代就將水流引作三股,建成朱家堰、李家堰、火燒堰,民國時合稱朱李火堰,綿遠河出山口處名叫漢旺場,清代形成綿江堰,以后發展為官渠堰、宋家堰、硼砂堰,民國時合稱官宋硼堰。這些引水渠,與平原上的河道差別不大,經常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變化多端,與現代引水工程有很大的不同。 它從綿遠河的頭算起,總長634公里;計算下來的流域面積是2.78萬平方公里;干流平均比降是3.35‰;天然落差有2354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是455立方米每秒。匯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有60條。 沱江源頭處的九頂山,屬于北東向的龍門山脈中段,主峰獅子王高程4982米,高出成都平原4400米以上。龍門山脈因為嚴格受著秦嶺褶皺帶、華夏系褶皺斷裂帶的控制,山脈的排列走向與大地構造的走向完全一致,亦步亦趨。在地質史上距今8000萬年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中,山巖被強烈地推掩,于是形成一系列"飛來峰",使山形更加特異。古代稱為玉山,不知有多少詩人為它吟詠過美妙的詞句。杜甫詩中有:"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岑參也曾高吟過:"玉壘天晴望,諸峰盡覺低""曠野看人小,長空共烏齊。" 沱江上源三大支流順著地勢橫切大地構造,由西北向東南進入四川盆地,挾帶著由龍門山前的大量砂石,堆積成了一層又一層的沖積扇,逐漸成為成都平原這塊天府平疇。在中低山區行進的上源支流一路上河谷狹窄,巖坡陡峻,有些河段水面寬度只有10~15米,加上河道中跌水和深潭,一個接著一個,使水流十分湍急,一股勁飛流濺沫、滔聲振耳。江流出水以后,進入成都平原區,河谷突然展寬,水流突然變緩,水中沙石停積下來,造成砂礫石河床,河谷的寬度有些段落達到一兩公里。河低比降以綿遠河為例,平均是2.5‰;而下段沱江干流平均只有0.43‰。 沱江上也有"三峽",但不象長江三峽那樣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在上中下游。上游的金堂峽,全長13公里,平面上象一個大"S"形,左邊是炮臺山,右邊是云頂山,兩岸山岸高聳,江面最寬時也只有200米。峽谷里有座三皇廟,據說古代廟里的神象滿臉都是疙瘩,猙獰可畏,如今那廟字久已不存,據學者考證,這座廟里供奉的神,實際上是春秋時期的蜀王開明。相傳那時蜀國受到嚴重水災,民不聊生,這位蜀王左腳一蹬,右腳一踹,打開了這道金堂峽,于是平原上的幾尺深的漬水,全由這道口門排泄出去,恢復成安居樂業的天府之國。現在炮臺山和云頂山的半腰巖石上,一邊還留下一個開明的腳印,看上去比平常人的腳要大一倍。金堂峽的進口有個趙鎮,出口有個淮口鎮,好象在為這道鐵門坎擔任守中游的一峽,名叫月亮峽,座落在資中登瀛巖到歸德鄉一段,全長21公里。這里已是盆地丘陵區,雖然兩岸巖玻陡峻,但山崗不高,出露的巖層屬于株羅系的砂巖與粘土巖互層。因為巖層基本水平,而砂巖所夾雜著的粘上巖又比較軟弱,風化起來更訣,于是搶先剝落下來,成為凹腔,上面的砂巖層就成了空中樓閣,象頂板一樣懸著,成為天然洞穴。砂巖內部本來有多裂隙,在失去下部支承之后,往往因懸吊部分巖板重量太大,于是沿著裂隙崩坍下來,流在江邊,流向江心。于是江巖就堆積了一塊又一塊的巨石,大的比一間草房還大。在月亮峽里,洪水時期間江面寬度只有130到200米,江上灘多流急,行船困難。宋代詩人范祖禹寫了一首詩描寫過這種情景:五月江流萬里灘,迅如飛電劈群山,荊云峽雨須更過,白帝江陵朝暮間。這一峽里,也有一個登瀛巖水文站,負責水文觀測工作。 下游的一峽,名叫石灰峽,又名青山峽,在富順安溪場附近,只有一公里多長,在沱江三峽中是個小弟弟。它切斷平行薄刀嶺、龍貫山的條形山體,形成峽谷。但這里桌狀山崗并不高峻,相對高差在200米左右,江流也比較開闊,谷寬300米左右,因此看上去已沒有前面兩峽那種雄渾的氣派。 應當特別指出,沱江穿出金堂峽之后,進入盆地丘陵區,河道就一波三折,回腸九曲。建國后修建的成渝鐵路有一大半沿著沱江右岸行進,雖然步步不離江濱,卻要不斷地裁灣取直。五鳳溪車站前后、沱江就蜿蜒成一個"w"形,下面又接著幾個"S"形,養馬河與石橋鎮兩個車站之間,鐵道雖是一條直線,江道卻是一個大的"w"字;在簡陽模范鄉(黃家灣)貓貓寺,江流竟然曲折成為一個繩套,那里的7.5公里長的大河曲,走直線不過是400米,現在已經利用這一自然條件修了一座貓貓寺水電站。在資陽忠義鎮(訪弘)王二溪那里,沱江不但彎成S形,而且兩邊都有繩套似的河曲,4.5公里的河道,直線距離不到300米,現在那里也建成了一座王二溪水電站。著名的內江城也是河曲所經之地,從三元井到號志口,直線不過一公里,而沱江卻一步三搖,繞行了11.5公里。 從趙鎮到瀘州沱江干流的彎曲系數,這段江流全長502公里,天然落差有214米,彎曲系數平均是2.11;也就是說,河直全長要比走直線多出2.11倍。在貓貓寺那一段,彎曲系數高達30;石盤灘到龍門鎮這一段,彎曲系數是7.9。 九曲回腸的沱江,給行船多走了不少冤枉路,但也有些好處,對防洪、發電有所幫助。因為河曲多,洪水索回百折,漸漸減緩流速,所以河槽就有了一定的調蓄能力,減少洪水向兩岸泛濫的危害。1981年7月的大洪水,干流河槽里每公里滯納水量多達300~600萬立方米,延緩了洪水傳播的時間。 沱江干流除了"三峽"是狹窄的V形河谷以外,其余段落河多半寬淺。資陽以上,河谷的寬度起碼是一公里;資陽以下,河谷漸漸窄狹,寬度大約減少了一半。這種上游寬、下游窄的現象,有點不合常規。但到了下游,河谷又真正增寬。河道上的邊灘并不對稱,最寬的邊灘可以到200米。有些段落還有許多河心洲壩。沱江還有一個特色是灘沱相間出現,遇到淺灘枯水時,江水只有1米深;可是遇到深沱。水深一般是15米以上,最深的一處達到35米。淺灘的長度一般在500米以上;而深沱長度一般不到200米。航運部門統計過,沱江干流上,光是險灘就有230處,內江市所轄的河段,平均1.6公里有一處險灘。 主要支流 沱江水系發育,上游有綿遠河、青白江、毗河勾通相鄰流域岷江水系,構成了沱江為不封閉流域的特點;中下游支流與干流呈對稱性的樹枝狀分布,主要支流有絳溪河、球溪河、資水河、蒙溪河、大清流河、釜溪河、瀨溪河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