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nìng)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以誠信、道義對待君子,對待小人則應施以刑罰。判為死刑的人,是罪大惡極,這些人又是小人之中尤其惡劣之輩。寧愿為道義而死,也不茍且偷生,而且視死如歸,這又是君子也很難做到的。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pì)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1、唐太宗:即李世民,626年7月,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9月,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于世民,世民登基為帝,627年改元貞觀。世民在位23年,在位期間從諫如流、勵精圖治,社會安定、經濟恢復并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史稱貞觀之治;六年:指貞觀六年,632年; 2、錄:登記;大辟:古代五刑之一,死刑的通稱; 3、縱:放出; 4、 “約其”句:指約定他們按照執行死刑的日期自動歸來受刑; 5、期:期望、要求; 6、小人之尤者:小人中最壞的; 7、必能:一定能做到。 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1、及期:到了刑期; 2、卒:終于; 3、無后者:沒有遲到的,即按期回來受死刑; 4、移人:改變人。 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 我說:唐太宗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得到這種名聲。放死囚回家,料定他們希望由于自己如期回來而遭到赦免,怎么能夠知道不是這個原因才放回他們呢?另外,死囚被放回家,料定他們如期回來肯定獲得赦免,怎么能夠知道不是這個原因死囚才回來呢? 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 料定死囚一定回來而放之,是唐太宗從上面窺測下面囚犯的內心想法;料定自己必定免罪而返回監獄,這是下面的囚犯窺測上面皇帝的內心想法。我只看到上下互相窺測對方的內心想法才成就了這個美名,而沒有所謂施予囚犯以恩德、囚犯就因此受感化而知道信義這回事!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事情并不是這樣,太宗廣施恩德于天下萬民,到那時已經六年了,還不能使小人不干罪大惡極之事,而僅憑一天的恩德,就能使囚犯視死如歸,而且堅守信義,這是一種說不通的觀點。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 那么應該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說:放死囚回家,其如期歸來后,殺了他們而不予赦免,然后再放一批死囚回去,他們又如期回來,那么就可以知道這是由于受恩德感化的結果。然而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 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耳,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如果放出去的死囚又按期歸來就得到赦免,可以偶爾做一次,如果總這么做,那么殺人犯都不會被處死,這可以作為國家的常法嗎?不可以為常法,這難道是圣人的法律嗎?所以,堯、舜以及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國家,一定以人情為根本,不標新立異來顯示高明,不違背常情來謀求美譽。 《縱囚論》全文: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nìng)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pì)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耳,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清 吳楚材 吳調侯《古文觀止》評: 太宗縱囚,囚自來歸,俱為反常之事。先以不近人情斷定,末以不可為常法結之,自是千古正論。通篇雄辨深刻,一步緊一步,令無可躲閃處。此等筆力,如刀斫(zhuó)斧截,快利無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