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痛風慢性期的患者,引發了痛風石,但是尿酸一直控制得不好,血尿酸總是一直高于溶解度之上,結果尿酸鹽持續結晶沉淀,不僅痛風發作的次數越來越多,而且痛風石越來越大。

痛風有痛風石的患者,一般都屬于慢性期,大多數痛風石形成的過程較為隱匿,小的不能觸及,大的肉眼可見,多出現在耳廓、手、足、肘、膝、眼瞼、鼻唇溝等部位。
痛風石可以使關節受到破壞,關節強直、畸形、關節活動受限,甚至可以潰爛,形成瘺管竇道,經久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痛風石形成,西醫要通過藥物溶石或者手術來緩解痛苦,當然有些患者不愿意用西藥,還有一些患者不愿意手術,怎么辦呢?今天老范就給大家交流一下中醫治療痛風石的方法。
中醫認為,痛風這病,屬于痹癥、歷節風的范疇,常因先天稟賦不足、脾腎兩虛造成氣血不暢,加上后天的飲食不節、勞累,熬夜等,六淫之邪趁機侵入機體,造成體內濕熱、痰瘀痹阻于經脈筋骨關節等處,天長日久,形成痛風。

為什么脾腎雙虛容易引起痛風呢?這當然與生活習慣有關,痛風病人大多喜食肥甘厚膩,而且喜歡酗酒,身體又多肥胖;此類人多易生濕、生痰,濕、痰雜至,形成痰濁這種無形之痰,痰久成積,繼而為痹,痹久成結,便是西醫所說的痛風石了。
根據這種機理,中醫通常把痛風有痛風石的慢性期辨證為“脾腎虧虛、痰瘀互結”證。這類病人的多表現為:關節僵硬、疼痛、活動受限,手、腳、踝、腕、膝、肘、耳廓等處可見痛風石,舌質紫暗或紅,舌薄黃,脈沉細等。

對于此類痛風石患者,老范認為應該采用補益脾腎、化痰軟堅、活血通絡,同時佐以健脾化濕之法來辨證調理。在藥物的選擇上可以選用茯苓、黃芪、山藥、白術、茯苓、蒲公英、白茅根、薏苡仁、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等等。
不僅可以幫助痛風石患者緩解疼痛,減少痛苦,對于痛風石手術后的患者還可以減少復發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