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炎癥可伴隨某些疾病發生,如哮喘、類風濕性關節炎、2型糖尿病、銀屑病和肥胖。研究表明,患有這些疾病的人體內可能有更高水平的炎性標志物[1]。盡管許多因素與炎癥有關,但某些食物可能會加重或減輕炎癥癥狀。本文將介紹可能加重炎癥癥狀的食物,并討論炎癥及其對健康的影響,最后關注一些抗炎食物,包括蔬菜和水果,以及抗炎飲食如DASH飲食和地中海飲食。 導致炎癥的食物 許多食物可能會加重炎癥癥狀,包括糖、反式脂肪、精制碳水化合物、紅肉或加工肉類。 糖 2018年的一項系統綜述[2]顯示,高糖飲食可能增加血液中炎性標志物水平,從而影響慢性炎癥。 此外,2018年的一項研究[3]顯示,過多攝入糖可能增加兒童體內炎性標志物水平,導致慢性炎癥。該研究共納入11例兒童,試驗組(n=8,出現慢性鼻塞或鼻漏癥狀至少3個月,無急性癥狀)和對照組(n=3,無鼻部癥狀)的每日糖攝入量分別減少46%和11%。基線時兩組炎癥因子水平無明顯差異,但干預后試驗組促炎指標明顯降低,抗炎指標明顯升高。研究人員建議,減少兒童期含糖飲料攝入可能會對其未來健康有益。 另一篇文章[4]認為果糖可能會導致細胞炎癥。過量果糖攝入也會增加腹部器官周圍的脂肪,增加肝臟中的脂肪量。 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可能增加炎性標志物水平[5]和慢性炎癥風險,可能導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的發生。反式脂肪還可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同時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進而增加心臟病的發生風險[6]。 雖然牛肉和奶制品中含有少量天然反式脂肪,但大多數反式脂肪是在制造商向植物油中添加氫時產生的。反式脂肪可能以氫化油的形式出現在標簽上,也可能出現在加工食品、烘焙食品、油炸食品和人造黃油中。 ω-6脂肪酸 人體需要一定量的ω-6脂肪酸來維持健康生長和發育[7]。然而,過量ω-6脂肪酸會導致機體產生促炎化學物質。 蛋黃醬和沙拉醬通常含有ω-6脂肪酸。一些油,如玉米油、紅花油、葵花籽油和花生油也含有這種物質。 精制碳水化合物 精制碳水化合物的升糖指數(GI)很高,會增加一種叫做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8]的蛋白質水平,這可能會增加炎癥。 精制碳水化合物包括白面粉制品,如:
紅肉和加工肉類 紅肉和加工肉類富含飽和脂肪,會導致脂肪組織發炎。2016年的一項研究[9]表明,紅肉和加工肉類與體內炎癥反應增加有關,并可能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 炎癥是什么? 炎癥主要有兩種類型:急性和慢性。 急性炎癥是機體對損傷或感染的一種快速反應,會增加流向感染部位的血流量。白細胞幫助重建受損組織,急性炎癥通常在傷口愈合時停止。 慢性炎癥是一種長期疾病,可以在幾個月或幾年內逐漸發展。慢性炎癥的原因包括:
慢性炎癥的危險因素包括:
加工食品、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精制糖會增加促炎分子水平升高的風險。如果一個人超重或患有糖尿病,尤為明顯。 ![]() ![]() 炎癥如何影響健康? 根據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炎癥會造成DNA損傷,從而可能導致癌癥。慢性炎癥也與炎癥性腸病有關,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這些疾病可能會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 炎癥常見于心臟病和卒中患者,可能與動脈中的斑塊形成有關。 其他炎癥狀態包括:
![]() ![]() 抗炎食物和飲食 炎癥通常是身體愈合過程的一部分,也有助于對抗疾病。然而,如果一個人有反復或持續的低水平炎癥,一些食物和飲食可以幫助減輕癥狀。 食物 雖然高糖食物或加工食品可能加劇炎癥,但以蔬菜和水果等新鮮食物為基礎的健康飲食可能有助于減輕癥狀。 可能具有抗炎作用的食物包括:
飲食 除了健康的飲食習慣,一些人可能會發現特定的飲食對炎癥有好處。 ![]() 研究[14]表明,地中海飲食可能具有強烈的抗炎作用,保護身體免受慢性炎癥疾病的困擾,如癌癥、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 這種飲食也可以幫助減輕炎癥癥狀,減少心血管系統炎癥的影響[15]。 地中海飲食包括:
![]() 另一種有助于降低炎癥癥狀的飲食叫做DASH(高血壓防治飲食法)。控制血壓的飲食研究是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 2017年,一篇綜述[16]對多項DASH飲食研究分析發現,DASH飲食改善了成人循環中的炎性生物標志物水平,可能有助于減少體內炎癥。 DASH飲食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含糖飲料、甜食和鹽的攝入,注重以下食物的攝入:
![]() ![]() 總結 炎癥是身體愈合過程的一部分,但一些疾病會對免疫系統產生不利影響,導致反復或持續的低水平炎癥。一些食物,如新鮮水果和蔬菜、全谷物、油性魚類、堅果、豆類和橄欖油,可能有助于緩解炎癥癥狀。此外,一些抗炎飲食也可以減少或預防炎癥。 參考文獻 1. Reddy P, et al. Clin Chim Acta. 2019; 496: 35-44. 2. Della Corte KW, et al. Nutrients. 2018; 10(5): 606. 3. Sawani A, et al. J Med Food. 2018; 21(6): 527-534. 4. DiNicolantonio JJ, et al. Prog Cardiovasc Dis. 2018; 61(1): 3-9. 5. Mazidi M, et al. J Nutr Metab. 2017; 2017: 3848201. 6. Lichtenstein AH. Curr Atheroscler Rep. 2014; 16(8): 433. 7. Saini RK, Keum YS. Life Sci. 2018; 203: 255-267. 8. Guilbaud A, et al. Foods. 2016; 5(4): 84. 9. Hammerling U, et al. Crit Rev Food Sci Nutr. 2016; 56(4): 614-634. 10. Joseph SV, et al. J Agric Food Chem. 2014; 62(18): 3886-3903. 11. Gammone MA, et al. Nutrients. 2018; 11(1): 46. 12. Kim Y, et al. Nutrients. 2017; 9(11): 1271. 13. Hewlings SJ, Kalman DS. Foods. 2017; 6(10): 92. 14. Casas R, et al. Endocr Metab Immune Disord Drug Targets. 2014; 14(4): 245-254. 15. Casas R, et al. PLoS One. 2014; 9(6): e100084. 16. Soltani S, et al. Clin Nutr. 2018; 37(2): 542-550. (來源:《國際糖尿病》編輯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