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年初,國內最知名的科學傳播雜志之一《中國國家地理》聚焦湖南這片紅色熱土,傾情推出“湖南專輯”(上、下)。該篇文章為“湖南專輯”(上):山水篇的內容導讀。 對于湖南地貌,我們聽得比較多的說法是“七山二水一分田”。 湖南,是由山與水建構的地理單元。“湖南專輯”(上)以山水為軸,帶讀者一覽瀟湘勝景,解讀地域文化。 湖南三面環山 東面是南北走向、綿延數百公里的幕阜山—羅霄山,將湖南與江西分開 南部是“逶迤騰細浪”的南嶺,將湖南與廣東、廣西分隔 西側則是寬厚的湘西山地,將湖南與相鄰的貴州、重慶、湖北連為一個整體 三面合圍的山脈很像一個巨型“水桶”的底座和桶壁 “水桶”上部頂著一盆“水”——洞庭湖 而妙的是,這個“水桶”還有一個“蓋兒”——長江 這種地貌,給湖南圍出了一個風景殊異、自成格局的“桃花源” 這些海拔很少超過2000米的中低山,正以不同的景觀特點吸引著世人的矚目。 山在湖南穿“洞” 張家界天門山。置身其中,只覺洞若通天。姚本榮 攝 張家界天門洞、南天門 茶陵日月巖,崀山天生橋,飛天山穿坦…… 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后面 都隱藏著一種相似的景觀 ——山體之中,一洞(或幾個洞)穿“心” 郴州飛天山穿坦。稅曉潔 攝 這屬于什么地貌景觀? 究竟是什么力量造就了這種景觀呢? 峰入湖南成林 雨霧繚繞的峰林中,空中稻田更顯獨特。劉長 攝 聚峰成林的景觀都被人稱之為“峰林” 湖南是我國峰林景觀最豐富的省區之一 喀斯特峰林、花崗巖峰林以及石英砂巖峰林應有盡有、精彩紛呈 張家界在哪國最受歡迎? 天門山的玻璃棧道。向韜 攝 武陵源為核心的張家界山水可以說是湖南自然界景觀中的龍頭 也是在海外頗具知名度的湖南名片 近20年來,到張家界旅行的國外游人遍布100多個國家 韓國的游人占據了最大比例 張家界為何如此吸引韓國人?這背后又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呢? 崀山丹霞,紅層之上的奇觀 崀山丹霞一處被稱為“眼鏡蛇”的景觀。何志鴻 攝 崀山丹霞地貌被我國的丹霞學術創始人陳國達先生譽為南北雙奇花之一 這朵奇花究竟美在何處? 雪峰山:湖南的“胡線”與界山 雪峰山脈北段的大熊山,由數十座海拔 1000米以上的山峰,組成了一個宏大的山體,連綿百里。吳小兵 攝 或許很少有人意識到 對于湖南而言 雪峰山的意義非同尋常 它不僅是劃分湖南人口密度對比的一條“胡煥庸線” 也是湖南自然與人文分野的一座重要界山 還被瑤族人奉為祖山 婁底市新化縣境內的大熊山。從大的區域看,大熊山屬于雪峰山的一部分。曾文貴 攝 雪峰山是湖湘文化最強勁的一個源頭 如果說湖南人改寫了中國近現代史 其背后的文化淵源或許要到雪峰山尋找 永州之野尋異蛇 林下地面,一條將身體彎成“S”形的尖吻蝮靜靜蹲坐在落葉堆中。黑體色的成年尖吻蝮很可能就是“黑質而白章”的永州“異蛇”。付若金 攝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說》 將永州的蛇刻入人們的記憶中 柳宗元當年描述的究竟是什么蛇 五嶺等山脈在蛇的地理分布上又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湖南多水 大小河流遍布全境 北部還有浩浩湯湯的洞庭 湖南的歷史文化和人們的生活都與水緊密相連 人們常用三湘四水來指代湖南 所謂四水指的是湘江,資水,沅江和澧水 至于三湘,眾說紛紜 但也與河流密不可分 ![]() 洞庭湖,湖南連接外界的總開關 ![]() 城陵磯是湖南省唯一的國家一類水運對外口岸。徐典波 攝 湖南省四大水系都注入洞庭再匯入長江 同時洞庭湖也北納長江來水 其命運可謂與長江休戚與共 這一地理特征 使得洞庭湖一直都是湖南通過長江與外界連通的重要門戶 是掌握湖南連接外界命脈的總開關 湘江,流淌著湖南命運密碼的母親河 ![]() 在湘潭地界,湘江拐了一個大彎,形成天然良港。郭曉 攝 湘江,湖南的母親河 千百年來 湘江在中國大交通網絡中地位的起伏 與湖南命運的走向緊密響應 湘江的浪滔中持續激蕩著守舊與開放、封閉與突破的矛盾與張力 這力量不僅塑造了湖南人的性格,也對近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 湖南壺穴多,資水之上最奇特 ![]() 資水流經桃江縣泉峰灘時,其上蝕溝縱橫、壺穴密布,蔚為壯觀。攝影/盧七星 流水在河床上雕琢上出一個個聚寶盆一般的壺穴 是頗令人著迷的微地貌景觀 要說湖南壺穴景觀最為奇特的當屬資水 因為壺穴一般都是河流在山區源頭及上游峽谷地帶發育的 且多見于小河,少見于大河 而資水卻是長江的一級支流 它在快要注入洞庭湖盆地的尾閭河段 竟然發育形成了一片面積廣大、形態豐富的壺穴奇觀 湘西沅江:串起眾多邊城的千里長河 ![]() 沅江支流沱江之畔,賓客盈門的鳳凰古城吊腳樓。鄭安戈 攝 沅江穿越崇山峻嶺 北通巴蜀,西扼滇黔 再東下洞庭湖、長江 歷史上,它既是一條繁榮的大商道 也是人口遷徙、文化交流的通道 在沅江身邊,有鳳凰古城、茶峒、黔陽古城、芙蓉鎮、里耶古鎮…… 它們是沅江邊的姐妹,也是一座座各具魅力的邊城 澧水:燦爛的古文化在這里孕育 ![]() 澧水一處重要的古墓群——青山崖墓群,這處墓葬至今仍然充滿神秘色彩,其開鑿者和年代尚沒有準確的結論。李建國攝 作為湖南四水最短的一條 澧水常常被人忽視 其實,其文化卻源遠流長 數百處史前遺址在這里被發現 中國最早的城市在這里興建 楚文化在這里留下鮮明的印跡 水運興衰在這里得到見證 密集的古跡遍布澧水流域 見證了這條大江歷史上的輝煌 |
|
來自: Martin2016 > 《湖北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