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學習平臺 2021-04-19 作者:張伯陽 王樂 千年蹤影幾能尋?勝跡韓原布若林。作為全國六個保護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韓城古城眾多的廟宇古跡吸引著各地人們前來踏訪。 走進古城,古風建筑院落鱗次櫛比沿金城大街排列開來,目光所至皆是青磚灰瓦,飛檐雕獸。寬敞街道間穿插著錯落盤致的悠長窄巷,在斑駁青磚、光亮青石板中顯得愈發(fā)厚重古樸。輾轉間穿過獅子巷、程家巷,不多時便來到了九郎廟。 ![]() 程家巷 古城的九郎廟是陜西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之前,明、清時期均有修葺。廟宇的大門坐北朝南,占地1664平方米,廟內沿軸線南起依次為前殿、獻殿(現(xiàn)已無存)、奕應侯大殿,軸線東側是三圣廟,祭祀關帝、財神、火神。廟內還有一座磚砌神洞,卷棚頂,洞額名為正陽洞,祭祀的是藥王孫思邈。 九郎廟的“九”字取自諧音,“九郎”又稱“救郎”,與歷史上著名的“趙氏孤兒”案有關,相沿成習又稱“救郎廟”。九郎廟里便是為祭祀救出“趙氏孤兒”的忠義之士——程嬰、公孫杵臼以及“孤兒”趙武而修建的廟宇,這也表達千百年來韓城人民對“可為忠義死”這種崇高精神的傳頌。 ![]() 古城一角 時間拉回到2500多年前,當時的晉國正發(fā)生著一場忠與奸的較量。晉國朝廷內晉靈公的寵臣屠岸賈設計滅殺趙朔全族三百余人,僅剩遺孤趙武被義士程嬰救出。為斬草除根以絕后患,屠岸賈下令將全國與逃走遺孤年齡相近的嬰兒全部殺盡。程嬰遂與老臣公孫杵臼逼不得已上演了一場“苦肉計”,犧牲了自己的孩子,在險象環(huán)生中保全了趙氏一族唯一血脈。趙武在程嬰的教導下,健康成長,后為族人除去奸佞,大仇最終得報。 君子抱仁義,不懼天地傾。為了報答恩情,趙武不僅為程嬰守孝三年,并且在百年之后選擇與程嬰、公孫杵臼埋葬在一起,現(xiàn)位于韓城市南衛(wèi)東鄉(xiāng)堡安村“龜鶴寨”,當?shù)匕傩辗Q其墓為“三義墓”。 元代劇作家紀君祥根據(jù)這一史實寫成了《趙氏孤兒》雜劇,后被列為中國四大古典悲劇之一,與古代著名悲劇《竇娥冤》《長生殿》《桃花扇》齊名。而趙氏孤兒的故事之所以能流傳至今,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仁、“義、禮、智、信”中的“義”的傳承。程嬰、公孫杵臼善良敬義、誠信忠義、舍身取義,哪怕犧牲自己也要救活“孤兒”的品質令人尊重。趙武向世人宣布“我趙武本應以死相陪才可答謝先生之義,然趙氏初立,理應光復彰興,光復之后,趙武愿一同葬于韓城以答謝程嬰、公孫杵臼二位義士保全之恩”的恩義也令人敬佩。 ![]() 小巷子 為了紀念三位忠義之士,過去韓城境內許多地方都建有九郎廟,但因為歷史等多種原因,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僅有4處,其中以徐村九郎廟和市區(qū)古城的九郎廟保存較為完整。 現(xiàn)如今,古城的九郎廟幾經修繕已煥然一新,廟內搭建好的戲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熱鬧一回,連廟外旁邊的小巷子都擠滿看戲的人。這座敬拜忠義的廟宇,正見證著古城內人們更加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無論何時,忠誠守信、舍己為人、知恩圖報的傳統(tǒng)美德和美好品質都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 來源:渭南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