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鼻炎中醫稱之為鼽嚏、鼽鼻、鼽水、鼻流清水等。《素問》:“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于聲也。”。認為病因有:(1)內因。體質特異,臟腑虛弱,臟腑功能失調,以肺、脾、腎之虛損為主。(2)外因。感受風寒,異氣之邪或因某些飲食物觸發,或因郁熱內蘊侵襲鼻竅而致。現將幾位醫家治療過敏性鼻炎的醫案匯集如下,以供參考。 一、過敏性鼻炎醫案一 吳某,女,32歲。突發性鼻癢,噴嚏,伴流清涕已經12年。自20歲起,每天晨起即發鼻癢、噴嚏、流清涕,終日不止,每逢經期癥狀加劇。診見:形體消瘦,怕冷,夜尿多,舌淡,苔白潤,脈細,鼻腔黏膜腫脹光滑,呈淡白色。分泌物化驗見有大量嗜酸性細胞。 辨證:素體陽虛,感受風寒。 治則:溫陽解表,宣通鼻竅,疏風散寒。 方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麻黃6克,制附子6克,細辛6克,蟬蛻6克,蒼耳子9克,防風9克,白術9克,黃芪15克。3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3劑后癥狀消失,鼻黏膜腫脹消退。囑每逢經期服3劑。隨訪一年無復發。 [評析] 過敏性鼻炎,屬中醫“鼻鼽”范疇。臨床以虛證、虛寒多見。此案例乃因素體陽虛,感受風寒,鼻竅不利所至。治宜溫陽解表,宣通鼻竅,疏風散寒。方中麻黃辛散解表;附子通陽溫經,既助麻黃辛溫之力,又解里寒之乘;細辛辛溫走竄,為少陰表藥,內助附子以溫陽,外助麻黃以解表;蒼耳子散風寒通鼻竅;蟬蛻、防風疏風解表;白術、黃芪益氣固表,增強體質,防止感冒誘發過敏性鼻炎。諸藥合用共達溫宣開竅、疏風散寒之效。 [按語] 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氣不到之處便是病。萬病先分陰陽,后辨六經,任你東南西北,上中下諸病。上述案例,陰也,寒也,虛也,少陰證也。故主方用麻附細湯,合防風固表之玉屏風散加減,效也。曾治某某之鼻炎,亦以溫陽之真武湯合防風固表之玉屏風散合填補腎精之腎四味(枸杞子、菟絲子、仙靈脾、補骨脂)治之,一月而愈。其病曾經西醫醫治三年不效。 二、過敏性鼻炎醫案二(張存悌驗案)
[二診]5劑后鼻涕顯減,守方加黃芪15g調理2周,癥狀消失。 [評析] 10年之癥,總由營衛失和、肺虛失宣引起。心肺陽虛,第因操勞重任上焦陽氣,下焦陰氣上逆,而見頭痛、頭脹、眩暈等癥;口淡,舌淡胖潤則是陰象實據。鼻流清涕不止顯系心肺陽虛,不能統攝津液,兼以營衛失和所致,用桂枝湯加附子、干姜當屬正治,收效當在情理之中。若囿于過敏學說,用些所謂抗過敏中藥,終是不能治本,不如把功夫用在陰陽上,求得治本之功。 [按語] 此案治療之原則,實是溫里解表也。桂枝湯加葛根麻黃(實則為葛根湯)解表;四逆湯加砂仁以溫里;天麻以治頭痛、頭脹、眩暈。實際上,麻附細湯全四逆湯加天麻即可。麻附細湯有溫里解表之作用,有四逆湯合葛根湯之功效。故丁宇麗醫案中以麻附細湯加味治愈過敏性鼻炎。李可醫案中以麻附細湯加味治愈過敏性鼻炎。是故治療過敏性鼻炎之大法,乃溫里解表也。 三、過敏性鼻炎醫案三(李可驗案) 郭甘,男,54歲。1982年10月就診。患者有過敏性鼻炎史32年,纏綿不愈,每年夏初必犯,至秋涼漸漸減輕而愈。服中西藥不計其數無效。現癥見:年僅54歲,彎腰駝背,儼然一老人矣,近二年陽萎,小便余瀝,咳則遺尿,體質下降,腰困如折,氣短懶言,畏風畏寒,感冒不斷,鼻流清涕,鼻中癢如跟蟲行,頻頻打噴嚏不止,其聲達于戶外,舌淡欠華,脈沉細微弱。 辨證:證屬肺腎俱虛。 治則:宣肺通竅、溫陽補腎。 方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藥用:麻黃10克,制附子30克,細辛10克,人參10克,灸草10克,腎四味(枸杞子12克、菟絲子12克、仙靈脾12克、補骨脂15克),鮮生姜10克,大棗10枚,蔥白3節。服法:3劑,加冷水1500ml,水煎后,分兩次服用。 復診:5天后未聞噴嚏,多少痼疾,3劑而愈,大出意料之外,而體質怯弱如此,難保來年不犯。為預防之計,用全紫河車2具,鹿茸、人參、三七、琥珀各60克,蛤蚧3對,冬蟲夏草50克,研制成粉,每天服2次,每次3克,熱黃酒送下。隨訪:隨訪3年未發,且體質改變,紅光滿臉,難言之隱疾亦愈。 [評析] 此后凡遇此證,即投麻附細湯加味方皆獲奇效。此證之關鍵,多系腎中元氣不固。腎為先天之本,生長發育、強壯衰老之所系。所謂種種“過敏性”疾病,皆責其先天不足,亦即自身免疫力低下。從腎而治,可謂是治本之道。那些益氣固表,脫敏止癢,屬隔靴搔癢而已。 [按語] 李可此案之大法,雖云麻附細湯加味,實則包含麻附細湯、四逆加人參湯、甘草干姜湯、通脈四逆湯。總之原則仍屬溫里解表,另加補腎通竅。 四、過敏性鼻炎醫案四(傅文錄驗案) 張某某,男,30歲,老師,2006年10月14日就診。患者有過敏性鼻炎病史10年,曾服多種西藥及處用治療,時好時壞驗以根治。現癥見:特別是冬天,早晨清水鼻涕不斷,噴嚏連連,畏寒肢冷,腰膝酸軟,不聞香臭,舌淡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辨證:證屬陽虛陰盛,肺竅失靈。 治則:宣肺溫腎。 方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藥用:麻黃10克,制附子30克(先煎2小時),細辛10克,甘草10克,腎四味(枸杞子12克、菟絲子12克、仙靈脾12克、補骨脂15克)。3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 服藥后,癥狀大減,清晨鼻涕消失,噴嚏減少,身上有熱乎乎的感覺,腰痛減輕。藥已中病,再進原方3劑,以加強療效。[隨訪]半月后隨訪,病情無反復。 [評析] 過敏性鼻炎現代醫學認為是免疫性疾病,根治甚驗。此例患者病已經多年,雖說剛步入中年,但腎陽虛已經顯著。鄭欽安曾說過:“此非外感之邪,乃先天真陽之氣不足于上,而為能統攝在上之津液故也。”故此,治用麻附細湯,宣肺濕腎,特別是加上李可老中醫之腎四味以加強補腎之效果,用之若桴鼓,實是在意料之外。 [按語] 此案之用藥,更為簡潔,就是以麻附細湯加腎四味即可,與鄭欽安之治法,最為接近。觀鄭欽安用藥,只分陰陽。陰病則只用四逆湯、麻附細湯、白通湯等,絲毫不加其它諸如時方所謂補氣補血之藥,用藥僅在腎中一陽求治,大道致簡。 五、過敏性鼻炎醫案五 何某,40歲,女,2010年10月26日救治。患者患過敏性鼻炎已經有三、四年的歷史,每年入秋起到第二年的春天,都是鼻炎的發作期,只一直到夏天,才得到好轉。入秋后,每晚臨睡前,鼻炎最為明顯,特征是流清涕、鼻塞,整夜都難以入睡。其母是西醫,幾年來用盡了一切辦法,凡是所能想到的用于治鼻炎的好藥,均已用上,最多時曾經連續服藥半年多,但病情就是不見好轉。其母親已經宣布投降,認為她已經沒有什么辦法再治好其女兒的鼻炎了。無奈之中,患者試著求診。觀其色,則臉色淡白,為人安靜,聽其音,則聲低氣知。問其情,則喜熱飲,不喜冷飲,二便自利。切其脈,則皮膚冰冷,脈象沉微。一派寒象。 辨證:脾腎陽虛,陰寒內停,陰盛陽衰。 治則:扶陽解表,溫陽?寒。 方藥:決定用真武湯:藥用:附子10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芍藥12克,生姜10克。14劑,日1劑,水煎服。 服藥第一日,晚上即鼻塞、鼻涕減少,能安然入睡。五劑后,晚上睡覺是鼻塞減半,不再流鼻涕。只是起睡時仍有點鼻塞、鼻涕。收到了其多年服用西藥均收不到的效果。至此,知藥已經對癥。 [二診] 病情已經大為好轉,在原方上再作加減,即真武湯合玉屏風湯治之:附子1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芍藥8克,生姜10克,黃芪15克,防風15克。5劑,日1劑,水煎服。 [三診] 病情已經好轉80%,由于患者多年來身體虛弱,為鞏固病情,在方基礎上再作加減,藥用:制附子20克,干姜15克, 甘草10克,大棗10克,黨參10克,腎四味(枸杞子12克、菟絲子12克、仙靈脾12克、補骨脂15克),黃芪10克,防風10克,白術6克, 粳米10克共服5日。 [按語] 治過敏性鼻炎,本以麻附細湯加味最為正治。然余用真武湯加味,亦能治愈,何也?陰盛陽衰也。治過敏性鼻炎之大法,扶陽是也。故用真武湯加味亦可。更知鄭欽安之“萬病先分陰陽”為至理明言。 總論 中醫治病三大法寶:仲景之六經論治,子益軸輪之法,欽安之扶陽大法。觀鼻炎一癥,按仲景之六經治法,則多為少陰證,治之當以麻附細湯;按子益之軸輪之法,則為腎氣不升,左升右降運動不圓,治之亦當以麻附細湯、八味腎氣湯;按欽安之法,則更簡單明了,陰盛陽衰,理當扶陽,治之以麻附細湯、四逆湯。名醫李可、傅文錄、丁麗宇之醫案,以少陰證治之,升腎氣,扶陽氣,麻附細湯加減,治則“扶陽+解表+補腎”也。張存悌之醫案,用解表之葛根湯加扶陽之附子、砂仁,為靈活之用法。雖非麻附細湯,然大法相同,亦扶陽解表是也。亦有醫家,用真武湯+腎四味,或四逆湯加減,雖非麻附細湯,亦無解表之藥,亦治,何也?明辨六經也,明辨腎氣之不升也,明辨陰盛陽衰也。故亦治。觀藥王孫思邈之《千金方》之治療大法,亦扶陽解表。至于李可用鵝不食草、細辛、川芎、辛夷、青黛各5克(碧云散),研為粉,以少許吸入鼻內,作為輔助之藥,更是高明。故鼻炎之治療,內服當以麻附細湯,外用當以碧云散。 弘揚中醫·傳承中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