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壽賦》由政協漢壽縣委員會組織編寫。中國版本圖片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032639號。 《漢壽賦》編委會: 顧 問:楊昶、車世忠 主 任:解以剛 副 主 任:丁克剛、彭仔明、李明桂 委 員:黃啟順、余淑嫻、劉啟明、張建軍、李明、葉新華、冷建軍 主 編:解以剛、雨陽 副 主 編:李明桂、李明、冷建軍 編 審:馬云、郭慧明、徐隆祥、周宇峰、唐平恒、周桂保、楊美麗、董理 文學創作:楊遠新 書法創作:鄭文棟 出 品 人:政協漢壽縣委員會 創作年代:2018年 作品出處:政協漢壽縣委員會著 書 號:ISBN 978-7-5402-4975-5 字 數:2千字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漢壽賦》封面 正文 瀟湘江北,漢壽形勝。東枕洞庭,納三湘風光;西擁沅澧,匯四水丹泉。波連岳陽樓,憂近懷遠;地接善德山(1),崇德尚賢。 追本溯源,始稱索縣,其名四易,文明淵遠。酉港石器(2),磨礪七千載;馬欄陶片(3),烽煙六千年。古墓銅劍(4),鋒影戰國。龍鳳金餅(5),焰照大漢。郢都玉石(6),王權璽鑒。唐窯宋塔(7),明橋清園。茶鋪一壺酒(8),醉倒天下仙。 屈原行吟,播種芷蘭(9)。李衡育橘(10),根植清廉。潘浚屯兵(11),一夫當關。關羽亭侯(12),忠義貫天。太白邀游(13),千古詩篇。司馬春望(14),滄海桑田。呂祖點化(15),鹿溪霧煙。鐘楊舉旗(16),均等貴賤。青公上疏(17),舍身請愿。四大書院(18),授業承遠。郁易聯句(19),滄浪拓源。先驅樂貧,俠肝義膽。巾幗孟奇,英名流傳。 湖戀山綠,山戀湖藍。滄水流淌,匯成綠潭;浪水奔涌,聚成河漢。沅澧牽手,水韻山川。眉洲波平,百舸千帆。滄浪夜漁,鷺雁相伴。明月浴池,美人若蓮。寶臺望橘,金壘如山。玉帶通津,古柏參天。墨池水湛,潤澤江南。看灶殘煙,長空彩練。金牛夕照,牧童流連(20)。 天新地變,正道人間。連障截流鎖孽龍,排水撇洪佑平安。蔣家嘴含水揚帆,大電排調波控瀾。彩虹飛渡沅江水(21),高鐵馳騁貫西南。工業園區展新姿,濱湖水城世人羨。城鄉處處,無不嬌妍。 金山銀海涌,萬頃碧紗歡。極目彩帶相連,放眼綠水青山。沃野平疇五湖秀(22),蔬鮮果甜四海傳。漢壽甲魚甲天下,西竺玉臂貢國宴。千山詩墻,萬水畫卷。五鄉生輝(23),中華冠匾。 偉哉兮,天下浩湯洞庭水,鐘靈毓秀漢壽縣! 壯哉兮,一江波涌萬山喊,百龍競渡我當先。旌旗指處激流進,龍陽兒女勇向前! 注釋 (1)即常德德山,由堯帝賜名,是江南四十八大福地之一。 (2)漢壽縣酉港鎮紫金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經省文物專家鑒定距今7000余年。 (3)馬欄嘴遺址位于漢壽縣百祿橋鎮百祿橋村,被確定為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聚落遺址,距今5600-6500年。 (4)1985年至2006年,漢壽縣滄浪河流域搶救性發掘11處戰國墓群,出土陶器和青銅器等各類文物1274件。 (5)2001年7月,漢壽縣原西竺山鄉八角村出土東漢鏤空龍紋金餅,直經6.5厘米、厚1厘米,被省文物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6)2001年7月,漢壽縣聶家橋鄉戰國墓出土鳥紋青銅官印“郢室畏戶之璽”,即楚國都城護衛長官之印,被省考古專家鑒定為稀世珍寶。 (7)漢壽縣文物資源豐富,各個時代的歷史文物遺址遺跡遍布全縣。境內共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縣級文物保護文物單位59處,共發掘了200多處遺址及古墓葬,出土了2000余件歷史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31件,三級文物174件。 (8)2016年7月,漢壽縣聶家橋鄉茶鋪村七組大嶺上的東晉磚室古墓出土的青瓷瓶,制作精美,瓶身完整,釉色呈淡綠泛青色,瓶里盛滿醇香美酒,反映了當時較高的制作工藝水平。 (9)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楚國人,名平,字靈均,曾任左徒,三閭大夫等職。據專家最新考證,其故里在漢壽縣滄港鎮。 (10)李衡,三國時武陵漢壽人,曾任丹陽太守,加威遠將軍,為官清正,在老家漢壽大泛洲教子種橘,養家糊口。 (11)潘浚:三國時漢壽人,曾任湖南湘鄉縣令,后被吳主孫權提升為中郎將,因幾次平亂平叛有功,相繼封為奮威將軍、瀏陽候、遷太常,幾乎與東吳名將陸遜齊名。后半生領兵常駐漢壽縣的軍山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他為吳太常。 (12)關羽:三國蜀河東解人,號關公,字云長,從劉備起兵,獻帝時封漢壽亭侯。 (13)太白:李白(公元701-762年),唐隴西成紀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公元759年,曾邀李曄、賈至載酒泛舟洞庭湖西漢壽縣境內的赤沙湖,相互和詩,留下了“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的美麗詩篇,后人將赤沙湖改名為“太白湖”。 (14)司馬春望:劉禹錫(公元772-842年),唐洛陽人,德宗貞元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因參與王叔文政治改革,貶朗州(即今常德市)司馬,巡視漢壽時作《漢壽城春望》 (15)呂祖:呂洞賓,山西省芮城縣人,八仙之一,曾游覽漢壽縣境內的鹿溪,又稱梅溪,寫下《梅溪曉望》一詩:“婆娑睡眼望山凹,非霧非煙景四郊。一幅鮫綃不收拾,被風卷去掛樹梢。” (16)鐘楊舉旗:鐘相楊幺起義(公元1130-1135年)。鐘相,宋代鼎州武陵人;楊幺,宋代鼎州龍陽人。兩人為農民起義首領,鐘相稱楚王,楊幺稱“大圣天王”,提出“等貴賤,均貧富”的主張,得洞庭湖一帶19縣民眾響應。 (17)青公:青文勝,今四川夔州人,洪武年間為龍陽典史,時連年水患,為民請命,不報,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五月初一自縊于登聞鼓下。明太祖詔諭減免龍陽稅賦三分之二,由三萬七千石減至一萬三千石,并永為定額。 (18)四大書院:“龍津書館”,為漢壽紳士周德元(公元1174-1189年)所創,延續幾百年之久;“石潭精舍”,為漢壽人、宋代進士丁易東所創,并親自授課講學,元世祖初年,朝廷為“石潭精舍”賜額“沅陽書院”;“滄浪書院”,為龍陽知縣李之拭任內(公元1779年)改移并擴建,建國后改名“漢壽縣第二中學”;“龍池書院”,為漢壽人、清代署河南按察使黎學錦(公元1776-1838年)所創,建國后改名“漢壽縣第一中學”。 (19)郁易聯句,郁,即郁達夫;易,即易君左。1938年7月至9月,郁達夫應留日同學、文友易君左之邀,舉家從武漢來漢壽縣城躲避戰亂,71天時間里,他日夜著文、作詩、演講,喚醒群眾起來抗日。這期間,他與易君左在西竺山、花姑堤詠景聯句,留下大量抗日愛國詩篇,成為滄浪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眉洲波平、滄浪夜漁、明月浴池、寶臺望橘、玉帶通津、墨池水湛、看灶殘煙、金牛夕照,為龍陽八景。 (21)漢壽縣沅水大橋,全長9.052公里,為沅水第一大橋,也是湖南省最長的公路橋。 (22)五湖,泛指漢壽縣以目平湖、清水湖、安樂湖、江東湖、太白湖為代表的70多個大小湖泊。 (23)五鄉,在20世紀90年代,漢壽縣先后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國甲魚之鄉”“中國黑楊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苧麻之鄉”“中國珍珠之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