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1年高考只有不到一個月了,在最后的沖刺時刻,作文該如何復習?怎樣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讓作文上一個臺階? 第50期《掌上觀文》,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白麗為我們帶來《高考作文進階指導》,教你如何在一個月內突破作文瓶頸,在沖刺階段踢好臨門一腳。 本期講師 白麗,上海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第四期“雙名工程·種子計劃”長寧基地高中語文導師。曾獲上海市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教育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優課獎等。出版《高中議論文難點突破》《教育行思》等多部著作。 作 文 進 階 路 在 何 方? 1.審題立意 2.精準舉例 3.層次推進 4.斟酌詞句 作文進階1——審題立意 作文如果想要寫得好,首先就要學會審題。談到審題立意,不妨先看一道作文題。 作文命題 一只站在樹上的鳥,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這句話可以啟發人們認識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1】 愿你我都有一雙翅膀 鳥兒站在枝頭,從不害怕樹枝斷裂——它相信它的翅膀,它相信,在墜下之時,自己終能重返藍天。 人生亦然。“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悲劇”。愿那脆弱的樹枝斷裂,你我向下墜去時,都還有一雙豐滿有力的翅膀。 所謂人的那雙“翅膀”,首先是個人之能力。就好比扇起渦旋向上飛起需要健全的骨骼、有力的肌肉,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挫折,向下墜去時,個人行為處事的能力,恰是最基本卻是最重要的因素。翅膀絕非裝飾品。縱觀當下,心靈雞湯飽受指責,原因之一往往就是離了翅膀的骨肉來教你如何揮舞翅膀,這無異于空中樓閣。 而對于那翅膀,決定其好壞與否,還要看那羽翼是否豐滿。對人而言,即意味著心中的信念是否堅強……有所信仰之人才有勇氣有毅力與那牽扯自己下墜的、仿佛不可戰勝的引力做斗爭…… 既要有強健骨肉,又要有豐滿羽翼,太難啦。也許有人會這么說,與其耗費心思鍛煉出一雙可靠的翅膀,倒不如一開始就不去冒險在樹枝上停留,安穩的呆在地面上,也就不用擔心墜落啦。 細細想來,這也可以是一種人生智慧。但若不曾登上高枝啼唱,若不曾擁有一雙翅膀,有何以見得日華霧靄、樹木陰翳之美景呢…… 尤其,作為青年人,絕不能甘愿逗留原地。愿你我都有一雙翅膀,當你渴望遠方時,你能飛上樹梢極目遠眺。當你跌下枝頭時,還能不懼墜落,重返藍天。 我們把這篇例文的骨架(紅色字體部分)抽取出來,和作文命題放在一起對比會發現,例文作者的觀點是愿你我都有一雙翅膀,核心部分解釋的是翅膀的內涵,一是“個人之能力”,二是“心中的信念”,最后落腳點是倡導愿你我都有一雙翅膀。 而作文命題中,命題者要求我們思考的是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所以例文作者的問題就是無視命題限定的角度,自說自話導致了偏題。 如果在審題時就出現這樣的問題,那作文一下就會一下跌落到三類卷。從這就可以看出審題立意的重要性。 什么是審題立意 審題和立意是兩個不同的環節。 審題就是要搞清楚“材料說什么”,命題者“要我做什么”。 而立意是針對材料所說,針對命題者的要求去確定“我要說什么”。 只有先搞清楚“材料說什么”,命題者“要我做什么”,你才能和材料之間,和命題者之間開展有效對話。 以這個命題為例,要想搞清楚“材料說什么”,就要看第一段。 要想搞清楚“要我做什么”,就要看第二、三段。 01 搞清材料說什么 要想搞清“材料說什么”,首先要辨析材料類型。 這個命題中的材料屬于比喻性、格言類的。 在解讀時,首先要拿材料觀照現實,在現實生活中為材料中的喻體找到一一對應的本體。 樹對應外部世界,鳥對應人,樹枝就是外部世界中能給人提供支撐、幫助作用的東西(人、物,平臺,價值觀念,文化信仰……),樹枝斷裂則意味著這些東西的崩塌或損毀,自己的翅膀顯然比喻人自身的能力。 由此通過給喻體找到一一對應的本體,就能知道這則比喻性格言類材料在講什么——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會害怕外部世界中給他提供支撐、幫助作用的東西崩塌甚至損毀,因為他堅信的是自己的能力。 針對這種“比喻性 格言類 限角度”的材料作文,在審題環節,重點是“材料說什么”,理解比喻性格言的深刻內涵,拿材料觀照現實,在現實生活中為材料中的喻體找到一一對應的本體,且本體之間的關聯一定要與喻體之間的關聯匹配。在這個環節,我們鎖準這則材料的現實意義,對關鍵概念進行必要界定。 02 搞清要我做什么 審題的第二個要點是搞清“要我做什么”。 讀第二、三段,既要看到“自擬題目,不少于800 字”這樣的常規要求,更要看到命題者限定的思考角度——“談談你對此的思考和感悟。”“此”顯然指“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 由此不難把握核心論題:如何認識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 對此問題的回應,就是你的立意,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當然,你的論點要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 再來看看【例文2】 一只站在樹上的鳥,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同樣地,社會生活中,樹枝的斷裂便是外部世界的變化,而我們的翅膀,則是自己的能力、修養。 然而,那些自我之能力已經超脫非凡,并相信自己的翅膀的人,環境只是浮云。他們可以自在翱翔,破除外部因素的限制,甚至改變環境。皓首窮經的莊子,在紛亂的時代安然自得,寧可“曳尾于涂中”;也不愿趟這亂世的渾水。林肯前半生一路坎坷,他卻相信自己的翅膀,努力奮斗,最終掙脫困窘的束縛,改寫美國的歷史。他們面對斷裂的樹枝,做法不同,卻都堅信自我,振翅翱翔。真正強大的人不會畏懼惡劣的環境,他們有著飛翔的能力和自信。(《相信自己的翅膀》) 例文二的作者首先引述材料,然后對材料的喻體進行解釋。他的解釋是樹枝斷裂是外部世界的變化,而我們的翅膀則是自己的能力、修養。 但在我們之前的解讀中,樹是外部世界,而樹枝則是外部世界能給人提供支撐、幫助作用的東西,樹枝斷裂,則是這些東西的崩塌乃至損毀。 所以例文二的作者的理解產生了偏差。 第一段中作者所界定的外部世界的變化,到第二段被改成了環境、外部因素、改變環境、斷裂的樹枝、惡劣的環境等其它詞語(加藍色底色的部分)。 第二段舉的兩個例子——莊子和林肯,這里并沒有解釋清楚所憑借的樹枝是什么,樹枝斷裂意味著什么。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審題時對關鍵概念界定的不夠精準,就導致了第二段的舉例分析似是而非。 我們再來看看【例文3】: ①一只站在樹上的鳥,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類似地,在人類社會中,“樹枝”便是對應著他人幫助、發展平臺等外部條件,“自己的翅膀”指代自身的能力。而樹枝的“斷裂”則意味著外部平臺、機遇的崩塌,不復存在。 ②然而近年來,社會上“出身決定一切”的論調比比皆是;對“讀書無用論”的宣揚,對外部條件的鼓吹也有重新抬頭之趨勢……這些現象無一不說明了人們正愈發強調“樹枝”的作用而忽視自身翅膀的重要性。 第一段作者引述材料,界定了材料中關鍵詞的內涵。第二段作者在聯系現實,為該材料找現實針對性。但是連續讀完兩個自然段,并沒有發現這個同學的論點是什么。 所以例文三的作者的突出問題是:立意不明。只有對材料中關鍵詞的解釋,而沒有鮮明的中心論點。 一篇文章要講什么,一定要在開頭部分(一般是第一二自然段)寫清楚。否則,你都不知道自己要講什么,即中心論點觀點還不明確,接下來你論證什么,怎么論證? 我們來看一看這位同學的修改版本: ①一只站在樹上的鳥,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對應于人類社會,我想,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是那只站在樹上的鳥,“翅膀”就是每個人自身的能力;而“樹枝”類似于外部世界能為我們提供幫助或支撐作用的人、物或發展平臺等,“樹枝斷裂”則意味著這些東西的突然喪失。 ②正如鳥兒不懼怕樹枝斷裂,是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一樣,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也不會懼怕外部世界中能為自己提供幫助的人、物、平臺的突然喪失,因為他始終具備并相信自己的能力。 ③然而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些過分強調外在條件的言論,諸如“讀得好不如嫁得好”、“拼爹”等。一些人受其影響便以為嫁入豪門、有個能干的爹……便是自己終生幸福的保障。殊不知,當人生的風暴來臨,這些“樹枝”隨時都有斷裂的可能,真正可依靠的,還是自己。只是那時,你是否還具備扇動翅膀的能力?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這位同學修改前后的稿子是不是高下立判?所以審題立意環節,“你要說什么”一定要在開頭亮出來。 審題如瞄準,立意是打靶。雖說一個材料作文可以有不同的立意,但立意畢竟有高下之別。我們的目標就是尋求最佳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