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江西德安人,生于北京。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1988年1月至2016年1月,長期擔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職務。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根據他育種的雜交水稻品種及研究,水稻單位產量由畝產3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以上。他也被廣泛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在長沙因多器官功能衰竭逝世,享年91歲。![]() 祖父曾任海南文昌縣縣長,父母為知識分子,父親袁興烈畢業于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中文系,母親華靜自幼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 早年生涯 當時華靜妹妹華秀林剛畢業到協和醫院當護士,華靜選擇在協和醫院臨盆。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平協和醫院出生,由剛擔任婦產科醫生的林巧稚接生。孩子是“隆”字輩,加上出生于北平,于是家人起名為袁隆平(袁隆平的哥哥袁隆津及弟弟袁隆贛、袁隆安、袁隆湘均沿此意)。 袁隆平先后在湖北漢口的扶輪小學、湖南澧縣的弘毅小學、重慶市立第十一小學校(龍門浩中心小學)讀小學。重慶復興初級中學、重慶贛江中學、重慶博學中學讀書。抗戰勝利后,袁隆平離開重慶。先后就讀于博學中學(現武漢第四中學)、中央大學附中(現南師附中)。1949年,他又回到了重慶讀高中。1949年8月,考入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主修遺傳育種學,院系調整,并入重慶新建的西南農學院農學系,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 投身農業科研 1953年夏,結束了大學學習生活,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1960年,中國發生了全國性的大饑荒。有次他遠遠地看到馬路邊圍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邊橫躺著兩具骨瘦如柴的尸體,此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他決意在農業科研上搞出點名堂來。 1960年7月,他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驚喜之際,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1964年7月5日,他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1965年7月,他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兩年播種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并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1966年,三系雜交水稻的發現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中國科學院的《科學通報》上,是他的第一篇重要論文,而這一刊《科學通報》卻是文革前的最后一刊。文革沖擊了袁隆平的研究,其實驗稻田育種被破壞拔除,但其仍堅持試驗。為了增加試驗效果,每年冬天,其與助手還去海南三亞進行水稻育種,甚至在路上把種子綁在身上,利用體溫育種催芽。然而研究遇到瓶頸,逾三千次試驗都未成功。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馮克珊在海南試驗田發現一株難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此后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由袁隆平掛帥。1972年,雜交稻被列為中國重點科研項目,全國性的協作攻關開始:三十余科研單位參與、上千個品種與該株野生水稻進行了上萬次測交和回交轉育試驗。在此基礎上,袁隆平選育不育系二九南1號成功,此為中國第一個應用于生產的不育系水稻。 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礎上,利用長江流域、華南、東南亞、非洲、美洲、歐洲等地的千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百余具有恢復能力的水稻。至此,袁隆平及其團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水稻產量也從畝產300公斤提高到畝產500公斤以上。當年10月,袁隆平發表《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他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 1974年,袁隆平團隊配制種子成功,并組織了優勢鑒定。1975年,又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1975年冬,中國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范208萬畝,在全國范圍開始應用于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1979年,作為中國首個科研技術,三系雜交水稻技術被介紹到美國。1981年,袁隆平因成功育種中國秈型雜交三系水稻,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1982年,袁隆平被湖南農學院聘為兼職教授;1985年,又被西南農業大學聘為兼職教授。 二系雜交水稻 袁隆平并不滿足這個成績。1987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并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每畝增產5%-10%。 超級雜交水稻 1997年,袁隆平再次發起研究超級雜交稻。2000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范片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范片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除了增產外,袁隆平表示新型的超級雜交稻將更重視水稻營養,其研究團隊已經致力于試驗新品種中增加維生素A、蛋白質、淀粉及其他營養含量,以期減少貧血和視覺疾患。 就在2003年,中國一半以上的水稻都為袁隆平的雜交品種;在世界范圍,20%的水稻采用袁隆平的雜交技術。2007年,中國的水稻產量為5億噸。其雜交水稻技術已經在中亞、東南亞、北美、南美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圍的運用,繼續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及短缺做出卓絕貢獻。 2011年9月19日,中國農業部驗收組剛剛公布,袁隆平指導的“Y兩優2號”百畝超級雜交稻試驗田平均畝產926.6公斤,創中國大面積水稻畝產最高紀錄。2013年9月29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證實,經農業部測產驗收,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攻關的國家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范片“Y兩優900”中稻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2016年10月10日,袁隆平指導的超級雜交稻“百千萬”工程百畝片攻關基地收割。該基地的水稻實驗品種為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選育的“超優1000”,經以謝華安為組長的專家組驗收,實測畝產達到1013.8公斤,創造了新的雜交水稻高緯度畝產世界紀錄。2017年10月16日,袁隆平團隊超級雜交稻畝產1149.02公斤再次創下世界紀錄。 2020年11月2日,湖南雙季晚稻試驗示范基地內,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晚稻測產結果出爐,平均畝產達到911.7公斤。加上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曾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意味著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突破1500公斤,達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原有的世界紀錄。在觀看驗收直播的袁隆平也高呼“More than excited!” 2021年5月9日,袁隆平團隊對位于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省三亞市海棠灣基地的超優千號進行驗收,測得平均畝產達1004.83公斤。 沙漠種植雜交水稻 2014年10月18日,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副主任馬國輝受袁隆平委派,到湛江海水稻發源地考察陳日勝的工作,并申請海水稻項目國家立項。2017年5月7日,由青島市人民政府、青島市李滄區人民政府和袁隆平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揭牌,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該中心總部位于青島市李滄區國際院士港,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位于李滄區白泥地公園。袁隆平在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發表《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主題演講,稱將在3至5年內選育出在鹽分濃度3-8‰海水灌溉種植條件下,產量300公斤/畝以上的耐鹽堿水稻新品種,他還表示全球有鹽堿地9.5億公頃,其中亞洲3.2億公頃占全球的1/3以上,中國有鹽堿地1億公頃,其中2.8億畝可開發利用,其中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如果試種和推廣成功以后,按每畝產值200至300公斤計,可增產5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約2億人。2017年9月28日,由袁隆平掛帥的“海水稻”項目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以及金口鎮海水稻稻作改良國家示范基地進行實地測產。2018年,海南南繁基地從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選出176份優良品種,全國大范圍試種。 2018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雜交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 轉基因水稻 2000年以后,袁隆平成立了轉基因應用研究室、分子育種研究室,從全國招聘了數十名高級專業人才。同時把他的兒子袁定陽送到香港中文大學專攻轉基因。2003年,袁隆平指導博士生開展遠緣物種基因組DNA導入水稻的研究,將一批外源基因轉入水稻。 2005年,袁隆平對記者說,“經過30年的發展,常規育種的渾身解數已經用完,要進一步挖掘水稻產量的潛力,必須在生物基因技術上取得新的突破?!辈⒅笇F隊研究人員通過穗莖注射法,將外緣基因組導入了雜交水稻親本品系。2007年,袁隆平在《雜交水稻》上發表文章,態度鮮明地表達了對政府支持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的期盼?!爸灰獓曳砰_轉基因水稻的限制,具有抗除草劑性能的轉基因水稻將大有發展前途。”2008年,袁隆平承擔了“高產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的國家重大專項。 2014年1月2日,中國官媒報道了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透露自己正在進行轉基因水稻相關研究的一則消息引發關注。早在2008年國家啟動轉基因科技重大專項時袁隆平已承擔“高產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項目,“子承父業”的兒子袁定陽也發表過多篇轉基因技術的研究論文。 去世 2021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亞雜交稻研究基地跌倒。4月7日,袁隆平轉院至湖南長沙治療。 2021年5月22日上午10點50分,中國環球電視網率先在社交媒體發文稱袁隆平于當日上午在長沙逝世,但不久后便刪除相關報道。多家媒體隨后發布辟謠消息,采訪袁隆平的秘書,其稱袁隆平逝世為假消息,“袁隆平目前在醫院,身體狀況不太好”。 同日13時07分,袁隆平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因多器官功能衰竭逝世,湖南日報與新華社等官方媒體在半小時后先后發布消息;袁隆平農業高科技官方網站主頁換成灰階以悼念。 家庭 夫人鄧哲(原名“鄧則”),1964年結婚。袁隆平和妻子鄧哲育有3個兒子,大兒子袁定安,安徽袁氏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二兒子袁定江,隆平高科的副董事長、常務副總裁,隆平高科股票和房地產投資總裁;小兒子袁定陽,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作。 榮譽 1981年,榮獲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 1999年,小行星8117(1996SD1)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此外,在深圳、福州、有以他名字命名的道路--隆平路 評價 在中國流行這樣的一句話:“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但是遭到了袁隆平的謝絕。此外,有部分民眾、學者和官員建議中國政府推薦袁隆平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他們認為:“消除貧窮與饑餓才是最好的和平,以袁隆平為中國乃至于世界糧食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完全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泵襟w評價亦評價其身價上千億人民幣,袁隆平回應道:“用財富衡量科學家價值太低級、太庸俗。” 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前印度農業部長M·S·斯瓦米納坦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痹∑降氖论E被記載在《永遠執著的美麗》一文內,登載在上海市七年級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中。 近年來,某些網民文章和自媒體稱袁隆平養活了13億中國人,“還是讓你們吃的太飽了”等網絡段子和表情包也層出不窮。有批評指,新聞媒體將雜交水稻的貢獻過度聚焦于袁隆平身上。對中國雜交水稻作出重大貢獻的農學家還有謝華安、顏龍安、李必湖等對雜交水稻同樣有貢獻,但卻被傳媒忽視。 曾祖父袁繁義 據袁隆平的家譜記載,曾祖父叫袁繁義,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袁繁義兄弟四人,在太平軍攻打清軍的時候,意外獲得了一筆數目不小的銀子。于是,袁家兄弟四人,就依靠這筆軍銀棄農從商,最后積累了可觀的財富,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到后來,隨著家族的不斷壯大,袁家四兄弟也就分了家各自生活。 祖父袁盛鑒 據袁隆平回憶,他的祖父叫做袁盛鑒,是清代科舉制度下的一位舉人。在辛亥革命之后,社會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袁盛鑒因飽讀詩書,就被同鄉舉薦到縣政府做秘書長,后來又當了小學的校長,農會的會長等。曾當選為江西省第一屆議會議員。由此可見,袁家也算書香世家。對于袁隆平的祖母,由于當時還處在封建社會,未能留下太多的資料,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他祖母也是當地權貴家的一位千金小姐。 父親袁興烈 袁隆平的父親叫袁興烈,出生于江西德安,當時袁家已經開始放棄農業轉而經商。從袁隆平的曾祖父就搬到了縣城,并在城北部建造了一所宅子,取名為“頤園”,和著名的“頤和園”就差了一個字,足以看出這所宅子有多么的輝煌。 袁隆平的父親出生于1905年,當時正值清末,雖然社會局勢動蕩,但袁父卻并未放棄學業,考入南京東南大學,畢業后擔任縣里一所小學的校長和督學,成為了當時頗受尊敬的高級知識分子。到二三十年代,袁父放棄了穩定的教育工作,開始投身于革命事業,受到西北軍將領孫連仲的賞識,做了他的秘書。到1974年,又在南京政府擔任事務科科長等職務。 母親華靜 袁隆平的母親華靜,出生在揚州的一個富商家庭里。雖然出生在富商家庭,但是沒有一點大小姐的架子,反倒是平易近人,待人寬厚仁慈。后來到一所小學擔任英語老師。也正是在擔任老師的時候和袁興烈相遇,最后結婚了。 1930年9月7號,袁興烈和華靜的第二個孩子出生,這就是袁隆平。一開始袁隆平叫袁小孩,乳名二毛。 |
|
來自: 土豆大叔gtxtnt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