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談起漢字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代神話傳說倉頡造字。漢代典籍《淮南子·本經訓》有云:“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傳說中倉頡曾將流傳于古代先民中的文字,經過搜集、整理之后創造出了規范用法,他也被后人尊稱為“造字圣人”。 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因為據考古研究發現,目前,最早的漢字雛形應該是甲骨文。 按照漢字的造字法來看,可以分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大類。母親這么偉大,為何“毒”里卻有個“母”字?這兩字究竟有何關聯。 ![]() “母”字最早見于甲骨文,屬于象形字的范疇。甲骨文中的“母”字形狀,看起來像一個跪坐的女性形象。她的雙手交叉、中間還有兩點,寓意女性的母乳。 這種姿勢是一位母親,正在給懷中嬰兒哺乳的形象,可見甲骨文中的“母”字含義,其實和生育、哺育兩方面有關系。 而金文中的“母”字十分類似甲骨文,但“母”字的上方多加了一橫。有學者認為甲骨文與金文中,“母”與“毋”應該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后來才分化為兩個讀音、字義都不同的字。 ![]() 其實,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字中,“母”字的含義都大致相同,《說文》中的解釋為:“母,牧也。”而“牧”字的本義就是即哺育,說明“母”字和女性息息相關。 而在動物中為了區別雌雄,也會以公、母二字進行區別,公為雄性、母為雌性,這一點和人類十分相似。而《國語·越語上》中則有云:“生三人,公與之母。”很顯然這句話中的“母”,很直白地指代了“母乳”。 可見在古人的思想中,“母”不僅是女性的代名詞,而且也是撫育、哺乳的含義。由于女性負責的是生育和繁衍,所以以“母”字代替再恰當不過了。 ![]() 古人認為女性是人類繁衍之本,更是天下蒼生的起源。不過后來“母”的含義得到了拓展,可以被引申為泛指女性長輩,這一點就不用多說了。 姑母、姨母等稱呼都含有尊敬和愛戴的含義,將這兩類有姻親關系的女性稱呼中加上“母”,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指代女性,而是說像對待母親一樣卻尊敬她們。 二、從“毐”到“毒”“毒”字始見于《說文》中的小篆文字,最開始的時候代指毒草,后來開始泛指所有有毒的物質,也可以被理解為中毒之后很痛苦。 ![]() 從“毒”字的寫法和含義來看,作為一個會意字其上部像一個“山”,而下方則是一個“母”字,看上去就像一個人的頭上長了草。 其實,最早的時候“毒”字原本寫作“毐”,“毐”字是形聲兼會意字。“屮”字是象形字好像一個枝莖,而“毋”字額是象形字兼會意字,有“禁止”的含義。 那么,這個“毐”字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最早出現于殷商甲骨文,而“毒”字初選在始于東漢《說文》小篆文字。 為什么東漢時期,要用“母”字代替“毋”字呢?說白了就是為了便于書寫,而簡化了字的筆畫。 ![]() 時至今日,“毒”字依然在不斷被使用,但卻并非是用毒草去代指母親,因為母愛是最偉大的,母親也是最值得尊重的人,很顯然把母親比喻成毒草是錯誤的說法。 那么為什么“毒”字里會有個“母”字呢?《爾雅·釋親》上有云:”母之姊妹為從母“。“母”字不僅可以指代母親,而且也可以指代所有和母親有關系的女性。 其實,“毒”字誕生的時間要晚于“母”字,之所以會用“母”字做字根,難道二者之間真的有關聯? 殊不知二者不僅沒有關系,而且那句“最毒婦人心”也是無稽之談。“母”和“毒”字并沒有直接聯系,只不過是“毐”字的簡體字或通用字而已。 ![]() 書法家鐘繇的《得長風帖》中,就曾將“母”字和“毋”通用;王獻之也曾在《授衣帖》里,寫出了上部近似“主”,下部是“毋”字的漢字。 結 語母親是每個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女性,她們懷胎十月生下兒子或女兒,可以說對女子有孕育之恩,所以為人子女者一定要更加孝敬母親。 至于古人之所以將“毒”字下面放上一個“母”字,其實,本義并非用毒草暗指母親,而是一個無心之舉或無意的造字和簡化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