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朝輝:金沙彝族祭龍習(xí)俗-首屆布摩文化論文集2014-12-8 15:26|發(fā)布者: 蘇月飛陽| 查看: 48| 評論: 0|原作者: 晏朝輝|來自: 中國彝族網(wǎng)摘要: 金沙彝族祭龍習(xí)俗 晏朝輝(貴州金沙) 彝族祭龍節(jié)(編者配圖) “祭龍”是彝族人民在家中舉行的祭祀活動,是祈求福祿的一種古老習(xí)俗。祭龍有的又稱之為“祭福祿”;所以,《祭龍經(jīng)》、《安龍經(jīng)》又說成 ...
彝族祭龍節(jié)(編者配圖) “祭龍”是彝族人民在家中舉行的祭祀活動,是祈求福祿的一種古老習(xí)俗。祭龍有的又稱之為“祭福祿”;所以,《祭龍經(jīng)》、《安龍經(jīng)》又說成《祭福祿經(jīng)》、《安福祿經(jīng)》。中華民族都是崇拜龍的民族,彝族也不例外。彝族先民把龍稱之為福祿之神,認(rèn)為得到福祿神的保佑,就能子孫昌盛,身體健康,延年益壽,五谷豐登,衣食充足,六畜興旺等。所以每逢家人身體有疾病或家內(nèi)人口不順的時候,就許愿給龍神。擇定吉日,就可以舉行祭龍神的活動儀式了。 龍神是安位在樓上沿墻邊上,禁止婦女和其他人去摸或移動,否則會發(fā)生不吉利的事。 要舉行祭龍神儀式,事先要去請“布摩”選擇日期。然后,回來準(zhǔn)備所需要的物品。即:肥豬一頭,雌雄雞各一只,耳鐲一對,桴棪木叉若干,茅草若干,椆木(椆木又叫巖青,葉似柳葉,生于巖石間的一種常青樹,彝語叫實舍)枝葉若干。兩棵柏香幼苗,連根帶泥保護好,升斗,五谷鹽茶;還要請一個表親弟兄來陪布摩,請一個屠戶和幾個幫忙弟兄。 到了吉日,主人親自去把布摩接到家里來。回來后布摩當(dāng)天就把桴棪木叉削去皮整理好長短,選好椆木枝。然后,抬泥土到堂屋的右邊墻腳,上下堆成長方形(長度約1.6米左右)。泥土堆好后,“布摩”就安插壇位。要把它分作上下兩個壇位,每個壇位插三排桴棪叉。每排三對,均用白色。每對桴棪叉后面插一根椆木枝,再用一小把茅草把前后之間隔離開來。上下兩壇均同樣安插。然后兩壇的壇門前各插兩根稍高一點的桴棪叉,又在叉上各放一根沒有叉的“梁”。壇中安插用桴棪木做成的龍神位,另插兩根桴棪木棒,上掛高粱、小米、苞谷、稻谷等五谷雜糧。還有升斗,上放一碗應(yīng)卦米。另放一碗水,水中放耳鐲,應(yīng)卦米上放利市錢。但是這種活動中的利市錢不能收取,主家若要拿利市錢給“布摩”或殺豬的屠戶,只能在其它房間內(nèi)悄悄地給他們。應(yīng)卦米上放一盞“神燈”和酒杯等。準(zhǔn)備工作做好后,讓所有的人吃了晚飯后,再舉行祭祀活動。 祭龍活動分為:殺豬祭龍、叫魂、除煞、接壽、開財門等幾個階段進行。 殺豬祭龍。首先,主人遞酒,請“布摩”開壇,又請其表弟兄一人作陪。主人燒好香、燭、紙和神壇中的酒杯倒上酒后,就上樓去把龍神請下來,交給“布摩”。“布摩”打開來看,清掃干凈,另用潔凈白布包上生雞蛋、大米、五谷雜糧、“帛納婁”、木花等裝在木箱子里,放在上面神壇之中。然后,“布摩”兩只手各拿一支耳鐲,口中念龍神的興起和祭龍神給人們帶來福祿財喜等祝福詞語。念了后雙手將兩支耳鐲同時丟入那碗水中。如果兩支耳鐲頭尾不相對,就還要拿起來重念重丟,一直丟到兩支耳鐲頭對頭、尾對尾為止。 然后,在神壇前放一張殺豬凳,捉豬殺時頭朝上,面朝神壇。在捉豬、殺豬的這段時間內(nèi),所有人等只準(zhǔn)講彝話。“布摩”和“尼補”各執(zhí)一把椆樹枝葉站于兩邊。豬殺死后,在地上放一把茅草,把豬放在茅草上擺放好。又捉一對雌雄雞來殺在神壇前和豬頭的前面擺好,這就叫“接豬頭”。這樣擺好后,主人遞酒給“布摩”,“布摩”開始吟誦《獻酒經(jīng)》。獻酒完畢后就開始吟誦《祭龍經(jīng)》。 《祭龍經(jīng)》主要講述彝族先民用五谷造酒以祭祀龍神。書中說道:“樣樣領(lǐng)來作,婁是樣樣作,能是樣樣作,師是樣樣作。用五谷造酒,開始造成酒,拿到祭龍壇,拿來祭龍神。祭酒后水潔。”說道祭龍神的供飯時是這樣說的:“禾苗從高天,逐漸降地上,遍地大發(fā)展。……高山撒種密,低地撒種稀。禾苗青而秀,成熟似銅黃。收割攔腰捆,場上谷成堆。糠秕簸揚凈,舂熟成白米,供飯以水潔。”又說手中拿的椆樹枝:“繁茂的椆樹,生于高山上。樹枝向九方,葉長遮了天,花開蓋大地。一支主人折,獻在祭龍壇,師我手中拿。我是白鶴仙,不學(xué)都會唱。我是青雁神,不學(xué)都會講。”又講向龍神還愿的根源:“水源從東起,繞流又轉(zhuǎn)西。云開紅日現(xiàn),霧散夜月明。供奉祖宗靈,祭祀龍神靈。不說龍根源,祭龍根不明。龍生有根源,哎甫時興龍,且舍時興龍,龍生有根源。大帝策耿紀(jì),派巧匠阿婁,用金鋤銀鋤,尋莫果赫源。到宇宙四方,。大山不是山,大山是龍脈。山嶺綿延現(xiàn),山嶺是龍脈。……金龍項上拿,轉(zhuǎn)來到家中。插起青樹枝,椎好馬祭祀。椆樹搭祭壇,包扎柱與架。潔碗注潔水,獻上好綢帛。獻上茶與鹽,潔水變龍海。綢帛龍床幃,毛絮龍批氈。椒鹽龍食糧。獻食龍不饑,獻水龍不渴。……祭祀龍之后,武與乍之官,糯與恒之官,布與默之官,佐洛舉之官,七官立為君。如此住著呢,祭龍由此興。” 由此段《祭龍經(jīng)》中看來,在彝族六祖時代就已經(jīng)興起了祭龍習(xí)俗。但是,當(dāng)時是用馬作祭祀品,后來才逐漸改為用豬祭祀的。所以,彝族祭祀龍神的習(xí)俗是相當(dāng)久遠了。 在祭祀過程中,還需要進行“安財魂糧魂”。其意思是給錢財和糧食安位,使主人錢糧長久安穩(wěn)。五谷豐收,六畜興旺,財源廣進,人口平安。 《祭龍經(jīng)》讀完后,請幫忙弟兄把豬抬去燙整干凈后,先把豬肩胛板骨取出。交給“布摩”掛在祭壇桴棪叉上。豬肉不能賣,不能送人。那一對“接豬頭”的雞也拿去打整干凈,砍成塊煮熟后抬來放在祭壇前,主人家自己一家人吃。不能請客人或者其他人來共同吃。 叫魂。在祭祀活動中要進行叫魂。“布摩”站在大門外,念《叫魂經(jīng)》。念完后,就一個一個的叫著主家全家人的名字,叫他們的魂魄趕快回到他自己的身體里來。 除煞。除煞是解除這家人身上的邪祟和災(zāi)厄。這時,全家坐在一起。“布摩”用一根紅線纏繞在他們的腰間,一邊纏一邊口頭念祝福的詞語。繞三圈后,又用剪刀把紅線剪斷。一邊剪一邊念剪除災(zāi)難,祛除病魔,驅(qū)除邪怪,使人吉祥如意,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家庭和順等的詞語。 接壽。接壽就是續(xù)接壽命的意思,“布摩”念《接壽經(jīng)》。然后把“壽樹”(即柏香樹苗,祭壇兩邊各一棵)拿去栽植在靈房的兩邊。特別提醒,要把這兩棵樹苗栽植成活,否則不吉利。 開財門。最后是開財門儀式。“布摩”站在大門外,大聲念開財門的這段經(jīng)文:“主家這財門,天上取來的。左扇是銀門,右扇是金門,尼能傳下門;婁慕彌尼,壽與福之門;陡崆魯尼,銀與金之門;能沽魯尼,絲與綢之門;慕宗峪底,糧與谷之門;吉門九十道,赤叩君來掌;吉門六十道,必益臣來掌;吉門三十道,實楚師來管;吉門一十道,樣樣吉利事,都來這一家;你這一家人,是彝人根本;這是尼的門,這是能的門;這門高又寬,主家把門開,吉門大大開。人來門就開,尼來門就開,能來門就開,財來門就開,糧來門就開;金來銀來門就開,絲來綢來門就開;青枝吉千秋,如今到主家,樣樣大吉利。”進門后主人祭拜四方,在龍神壇前燒紙、燒香,最后“布摩”又為主人祈求福祿而念誦經(jīng)文:“時至今日呢,師握主獲吉。高山椆葉細(xì),祭龍插椆枝,深谷杉葉秀,祭龍鋪青杉。在那古時候,白龍長九角,君是龍根生,黑龍現(xiàn)八爪,臣是龍根生。黃龍花斑斑,師是龍根生;鹿角長九支,君施政福祿;熊蹄長八叉,臣行令福祿;豹尾搖擺擺,師祭祖福祿;白雁君福祿,青鴻臣福祿,黃鷹師福祿,人人有福祿。主人有良馬,良馬在廄中;主人有壯牛,壯牛在牛欄;主人有金銀,金銀堆滿庫;主人有賢子,其子有富貴。威榮永不差,福祿永不少。所說樣樣應(yīng),所謀事事成;福祿降臨了,福祿似白鶴,紛紛繞繞來,賜給主人了。” 這時,祭龍活動就基本完成,但熱鬧的場面還在后頭。“布摩”把龍神和豬肩胛板骨與耳鐲裝在一個背籮中,還要五谷雜糧等裝入其中后交給主家,主家就請表兄弟把背籮背上樓,這個表親背上背籮就開始爬樓梯。這時人們就上前拉住他,讓他先喝兩杯酒,才能上第二梯。如此每一梯都緊緊拉住不放,除非他喝了兩杯酒才能向上爬一梯,這時熱鬧非常,勸的勸酒,喝的喝酒,笑聲滿屋。待背龍神的人上樓后,才能停止勸酒,主人親自把龍神安位停當(dāng)。下樓來后請幾個人一道把桴棪木等物和柏香樹苗送到靈房左右,栽下樹苗,丟下桴棪木等物。回來又遞兩杯酒請“布摩”休息就算完成祭龍活動。 從彝族祭龍習(xí)俗活動中可以看出,彝族先民從很古老的時代起就開始興起了祭龍活動。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在過去年代,大部分的彝族人家都安有龍神,經(jīng)常都有人舉行這種祭龍活動。由于現(xiàn)在居住條件的改變,很多人家也沒有瓦房,更沒有草房,就沒有安放龍神的地方,所以就很少有人家舉行這種祭龍習(xí)俗活動了。由此可以看出,彝族自古以來就有崇拜龍的習(xí)俗。在《祭龍經(jīng)》中,很多地方都講的是龍給人們帶來富貴。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那對耳蠋,彎曲得象龍一樣,所以彝族先民就把它象征是龍。放耳蠋的那碗清水,就象征著海水。兩只耳蠋的意思就是象征著兩條雌雄的龍,也體現(xiàn)了人間萬物都有陰就有陽,陰陽相配,才能化生萬物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