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立平老師 來 源: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ID:zhiliangzhiSHY) 讓歷史照進未來,讓良知照亮人生! 各位同仁,新年好!我們終于在陽明心學課堂見面了。在這個十年交匯的節點上,讓我們的心靈恢復澎湃的力量,去迎接無限精彩的未來。 陽明心學的當代意義 1500年在人類社會是一個分水嶺: 1500年的前8年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風起云涌的全球化時代由此開始。 1500年的后8年1508年,陽明先生從京城來到貴州,在這里實現了龍場悟道,為我們打開了一片生命的藍海。 龍場悟道之后逐漸形成的陽明心學,將儒家思想推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被稱為儒家思想王冠上的一顆明珠。 今天陽明心學作為中華文化的精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必將與時俱進,去助力民族復興的這個時代,也必將深遠地影響世界。 陽明心學中最重要的篇章就是年譜。我們與其說是學習陽明心學,不若說是學習陽明先生。身臨其境,心臨其境,體會陽明先生一生的波瀾壯闊與內心的波瀾不驚,立志成為像他這樣的人。 今天,我們學習陽明先生一生最重要的生命篇章——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的歷史背景 陽明先生姓王,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世人尊稱為陽明先生。 公元1508年,明正德三年春,陽明先生抵達貴州龍場,從此,這個偏遠荒疏之地與這個偉大的名字緊緊連在了一起。 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要從1506年說起。 公元1506年,正德元年,15歲的皇帝朱厚照寵信宦官。這些宦官號為八虎,干涉朝綱,并大肆打壓迫害言官,其中最為猖獗的就是大太監劉瑾。時任兵部主事的陽明先生憤而上疏,寫下《乞宥言官去權奸以彰圣德疏》,卻被打入昭獄。 昭獄是皇帝直接掌管的監獄,專門用來關押朝廷高官,“魂飛湯火,慘毒難言”。從詔獄轉押到天牢,如上天堂,詔獄之險惡可見一斑。 在昭獄期間,陽明先生寫下了很多首詩。從這些詩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陽明先生當時的心境。 窗外冬夜寒冷,室內如魍魎般的人間地獄,陽明先生無法入眠。他說,我的心又不是一塊石頭,怎么能不為此波動呢? 面對著不確定的未來、不確定的仕途,陽明先生的心開始波動。這時,他開始讀《易經》。 《易經》為圣人作,為君子謀。 人心是有私念的,會做出不準確的判斷。可是,“惟天不容偽”,天是不容偽的,上天只有一條規則,就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通過和《易經》對話,是否能夠照見自己心中的問題呢? 玩易的本質,就是校正自己的起心動念。與上天對話,來審視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我們的起心動念跟天理大道合一嗎?如果不合一的時候,那其實就是絕路!陽明先生在生死抉擇面前,希望聽到上天的意圖。 一個月后,陽明先生被廷杖四十,幾乎杖斃,貶謫為貴州龍場驛驛丞。他想要歸隱山林。 第二年春天,陽明先生赴謫。 一位道士跟陽明先生講,“你不能歸隱山林,如果想歸隱山林,剛好給了劉瑾以口實,他會說你要背叛國家,這不是更中了他的計嗎?你會連累你的父親的。” 陽明先生再次問易,得到了“地火明夷”的卦象。這給了他兩個重要啟示: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第二爻中,君子雖然被小人所陷害,但這位君子始終秉持中道,以柔克剛,忍辱負重。正因為君子“素患難行乎患難”,避免了上級更深的猜疑,同時還能贏得同道之人的理解和支持,因而,雖然失時,卻未失道。事業遇到挫折,但并未偏離正道。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第五爻是地火明夷卦的主爻。這時的君子,雖然危機重重,但他相信,世雖暗,但道不可沒,因而能夠韜光養晦,深藏不露,負重前行。一年之計在于冬,冬去春來,天寒地凍之后,必然有春暖花開之時。 陽明先生在這里下定了決心,開始奔赴龍場。在這里,他寫下了著名的一首詩——《泛海》。 這首詩是如此的灑脫和豪邁!險夷就在我的身邊,但是它卻不在我的心中,就像一塊浮云從太空飄過一樣,這就是生命的灑脫。 1508年的春天,陽明先生抵達了龍場。龍場是怎樣的環境呢?其險惡程度,我們難以想象。 陽明先生卻在這里龍場悟道。 1508年,春三月,至龍場驛。龍場在貴州萬山中,蛇虺蠱蟲畢聚。夷人鴂舌,不通語言,可與通語言者,僅中土亡命耳。時瑾憾未已,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而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郁,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越曲,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著《五經臆說》。 在艱苦的環境下,在那個潮濕的地下溶洞,陽明先生到底在想什么呢? 1. 天意難違 陽明先生與上天對話,上天讓他自己面對一段艱難的時光。他知道危中有機,光明隱藏于地下。他知道依道而行,必會有東山再起之時。 走投無路之時,就是東山再起之日啊。但是,那一線希望在哪里呢? 2. 生死未卜 陽明先生說,榮辱得失已經不再掛懷,可是生死一念尚沒有放下。如何面對生死?陽明先生不斷地端居沉默,當枝枝葉葉的小我去除以后,距離孔子所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已經不遠了。 但是,務的那個本、那個天理又在哪里呢? 3. 圣人之道 陽明先生12歲就立志成為圣賢。面對當前的境遇,他不會沉淪,他問自己:“圣人處此,更有何道?” 4. 此心不動 在那個只有十幾平米的地下溶洞,陽明先生完全放下了僥幸,不再奢望奇跡發生;逐漸超越了功名利祿,不再為榮辱得失而心生煩惱;慢慢放下了兒女情長,不再為家鄉紹興而魂牽夢繞;或許,陽明先生也暫時放下了一直在心中徘徊的《易經》卦爻辭,不再去問天意如何;或許,陽明先生也忘記了潮濕天氣讓自己的肺病加重,再也不怨天尤人了。 古人有言:“心如墻壁,可以入道。”此時的陽明先生,不是心灰意冷,恰恰相反,陽明先生是心如止水,心如明鏡,心如虛空,心如墻壁。 一天中夜,當所有的枝枝葉葉被剝離之后,心中寶藏的大門終于被悄然打開。朦朧之中陽明先生仿佛聽到有人跟他說話,呼躍而起:“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他淚流滿面又手舞足蹈:原來,道在我心,道就在我心里!由此,陽明先生體證到了儒家圣賢所世代傳承的道。 四年前,當我讀到陽明先生龍場悟道的故事,內心便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四年來深悟篤行,積淀了以下四點感悟: 第一,感悟圣人之心 身臨其境、心臨其境,仿佛觸摸到了圣賢之心,和他的心一起跳動。那個時候,整整痛哭了兩個小時,因為感到過去把自己活小了、活卑微了。觸摸到這樣偉岸的人格,心里的暖流涌動,一個人的生命就開始煥然一新。 感悟圣人之心,我才真正明白圣人之心是天地之心,當生則生、當死則死。 先生曰:“只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來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宛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卻丟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為?若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過做了千百年的禽獸。”志士仁人,頂天立地,浩然之氣,長存千古,這即是中華民族的氣節。 第二,感悟磨難 絕望中充滿希望,苦難中孕育輝煌。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有的事全是好事。把驕、嬌之心趕走,心才堅實有力,才會有“豁得出性命、吃得了辛苦”的真誠。 堵上退路,退路即死路,退無可退之時,才是真正的出路! 第三,感悟慈悲 陽明先生在艱難的環境下,卻打開了智慧的大門。他受到劉瑾的加害、朝廷的懷疑,前程一片茫茫。 然而,從龍場走出,陽明先生視天下人為父子兄弟,“墜溺于深淵者,呼號匍匐,裸跣顛頓,扳懸崖壁而下拯之”。這是一顆怎樣寬廣的心! 陽明先生給我們指出了一條人生的大道。人生道路看似千萬條,實則只有一條,那就是像陽明先生那樣毫無條件地、爭分奪秒地去利益更多的人。 第四,感悟智慧 什么是智慧?良知才是智慧,良知清澈,自能心生萬法、智慧無窮。 智慧不是我們用大腦思考,智慧是那顆良知心的展現,是心中寶藏大門被打開的瞬間。那無上的仁愛、無量的智慧、無限的胸懷和無盡的能量,從我們的內心噴涌出來。這個時候,我們苦苦追尋的美好人生一定會成為現實。 原來,生命可以這樣度過!功成名就,不是我們追求的人生目標,它原本就是內圣外王的必然結果。 陽明先生在這里為我們重新定義了磨難、重新定義了絕望、重新定義了龍場,同時,也為我們踏出了一條通往未來成功的道路。 兩年之后,陽明先生離開了龍場,此時的劉瑾卻被處以了剮刑,陽明先生走向了人生的輝煌,開始了他波瀾壯闊又波瀾不驚的一生。 龍場悟道的四大要點 關于陽明先生在龍場到底悟到了什么,我們有如下四個觀點: 1.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陽明先生在龍場呼躍而起,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在這里,陽明先生體證到了極其重要的三個字——“心即理”。 內心打開的一瞬間,陽明先生明白了:天理不是遠在天邊的道,天理就在人們自己心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每個人心中擁有無盡寶藏,擁有無盡的仁愛、無盡的智慧、無盡的胸懷和無盡的能量。 “心即理”三個字,是陽明心學當中最重要的原點。 未來三天,我們會專門與大家分享“心即理”。 2. 萬物一體,仁者無敵 陽明先生一生講《大學》,對《大學》深有體會。陽明先生說,一個人明白自己的良知,就是“明明德”;能夠達到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就是“親民”,就是“止于至善”。天下有一物不親,都不能說自己是止于至善、止于圓滿。 一個人對他人好就是對自己好,利益他人就是在利益自己,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親人。 所以在陽明先生心中,他不怨恨加害于他的劉瑾,而是感到一份痛心。痛心于這樣一個傻兄弟,害了他人、害了國家,最終也害了他自己。這就是陽明先生一顆博大的圣人之心。 3.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如何才能成圣?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后,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人人可以成就——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不要小看這八個字,雖然這是初學者的切入點,但是整個《傳習錄》其實都沒有離開《教條示龍場諸生》指出的這條路徑的藩籬。 一個人無論處于苦難、處于富貴,還是處于平庸的狀態,都應該主動地立志、勤學、改過、責善,讓自己的生命不斷提升、煥然一新。 這條路徑指的是:一個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切實地用功,把不明和貪欲去掉的時候,建設了自己的心靈品質、提升了自己的格局境界,這個時候,你才真正走在了正確的大道上。 4. 知行合一,竭忠盡瘁 陽明先生去世40年后,隆慶皇帝嘉獎他,說他“竭忠盡瘁”。 在生前給皇帝的上書中,陽明先生寫道:“臣誓愿竭忠盡瘁,效犬馬之勞。”一個受到朝廷打壓、冤枉的人,本該有多少憤懣不平,可陽明先生卻沒有。他走出龍場之后就是竭忠盡瘁,把自己所有生命的力量都奉獻給了大明的江山。 陽明先生用兵如神,四戰四捷,卻自謂“平生精神,俱用此等沒緊要事上去了”。他說,“圣人得位行志,自有消變未形之道”,圣人真正的事業,應當是化育人心,而不是等到人犯了罪才去殺他。 這讓我們看到:人生最重大的價值,就是去幫助他人建設心靈品質。 歸根結底,陽明先生龍場悟道的真正心法是什么? 只是一個“誠”字。 “誠”不是誠于他人,而是“誠于己”,是“不自欺”,你不欺騙自己的良知,這才叫“誠”。你按照良知做事,就叫誠;不按良知做事,就叫偽。 一個“偽”字,搞垮事業、搞垮人生。陽明先生在龍場,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真是一念生、一念死,但凡心中有一絲偽,他怎能走出龍場? 陽明先生有一句話特別打動人,他說“患難憂苦,莫非實學”。一個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下功夫,去除不明、貪欲,不讓一絲偽、一絲私心藏在那里,這就是實學,今天我們日常練功夫就在于此。
人生和事業成功的啟示 那么,龍場悟道對我們實現人生和事業的成功,又有怎樣的啟示呢? 想要實現真正的成功,我們要問問自己: 1. 是才華橫溢,還是洞察人性? 這一點極其重要。有些人才華橫溢,卻對人性沒有洞察。 洞察人性,不是洞察他人的人性,而是洞察自己的人性:我是否有一份誠在?又是否有一絲偽在? 所以說,洞察自己的心,就能洞察他人的心。商業的本質,也是洞察人性。如果我們能夠洞察人性,引領他人向善,就能獲得別人的信任,這才是真正的商道啊! 2. 是抱怨不公,還是反觀內省? 陽明先生在龍場時,完全可以抱怨劉瑾、抱怨朝廷,但他沒有這么做。 他說,我反觀內省自己,發現自己還有那么多不中道的地方。正德皇帝年紀輕輕,劉瑾卻是大勢已成,我為什么沒有早一些觀察到呢?陽明先生反省的是自己。 關鍵不在于問題本身,而在于我們看待問題的態度。反觀內省,我們才能增長自己的智慧。 3. 是乞求別人的愛,還是率先行動奉獻愛? 我們都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愛,希望別人愛我們多一點、更多一點。 但是,一個真正的有道者不再祈求別人的愛,而是愿意率先奉獻愛。因為他知道,天地萬物為一體,奉獻愛就是獲得愛,這是一條不變的規律。 想要得到什么,就率先去奉獻什么,這才是道。 4. 是修復與世界的關系,還是和世界對立? 陽明先生在龍場,沒有選擇和世界對立,而是修復了和世界的關系。他對世界投去的是滿滿的善意,與世界結成的是良善的關系。 當此之時,即使是去懲處邪惡,陽明先生的內心也沒有痛恨。所以面對巢賊,陽明先生視他們如兄弟,心中懷著對他們的愛,當救則救,但也用上雷霆手段,當斬則斬,因為這是“天殺之也”。 5. 生路還是絕路,取決于我們的起心動念 人生狀況,不取決于外在的環境,不取決于龍場或詔獄,而取決于我們面對困難、面對龍場時,我們的起心動念是什么。 所以,切不能把我們的起心動念看得太小了。我們平時有一點私心雜念,雖然看見了,但覺得好像沒關系、無所謂,但是事實上,就是這個習以為常、不當回事的起心動念,卻隱藏著未來的絕路。 6. 危即過,過即危,不敢容一絲不善念頭 危即是過,過即是危。如果你的人生有危,其實是你心中有過。一定要去找你自己的問題,怎敢容自己有一絲不善的念頭呢! 如果明明觀照到自己有問題,卻不去及時去除這些不好的東西,任憑雜念紛飛,那么這就是不誠。不誠就是偽,偽就必然是危。 所以,歸根到底,一個人人生真正的障礙不在別的地方,就在自己心中的不明和貪欲。去除不明和貪欲,人生就會呈現出一條通往成功的大道。 接下來,我們來看四條檢驗學習陽明心學成效的方法: 你會不自覺地從心中流淌出來這樣的一句話:原來人生是如此充滿希望!
陽明先生說,我們要做純金,哪怕只有一兩,都不能去摻銅、鐵。要做純金的人,就要讓自己的心純粹起來。 首先就要一點一點地去努力,勇敢地向圣人看齊,朝著圣人的方向走,一點一點地開發,打開自己生命的藍海。
我們常常會聽到同仁們的問題、困境,問我們如何解決,總體歸納為以下十大關鍵問題: 一、生命意義? 二、工作價值? 三、被人尊重? 四、職業倦怠? 五、事業瓶頸? 六、路徑迷失? 七、決策迷茫? 八、家庭矛盾? 九、教子無方? 十、此心不安? 這些困境都有出路嗎? 我堅定地告訴你們,出路是肯定有的,龍場悟道,是可學而至的。 究竟是什么力量,讓一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且碩果累累,又年復一年?這不僅源于種子本身,更是種子通過陽光、土壤、水分,鏈接了天地的能量。 所以,人要想成功,不僅要用自己的能力、才華,更要用時間、生命、上天和道的力量。 面對著2021-2030年民族復興的大風口,讓我們一起積聚生命的能量,去活成我們自己真的想要的模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