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情況:患者:Hu**,男性,45歲。因“摔倒致右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6天。”收住。患者于6天前自三米高處墜落后右側肩關節著地,致傷右肩關節,局部疼痛劇烈,腫脹,不能活動。到當地醫院就診,行相關檢查提示:右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建議患者手術治療。住院治療6天后前來我院門診完善檢查,以“右肱骨近端骨折”收住我科。患者既往體健。 入院診斷:右肱骨近端骨折(AO分型:C3.3型,NEER分型:四部分骨折) 治療方案:復位內固定。 手術前X線片及CT檢查:














手術過程: 患者取仰臥位,左側肩背部墊高約15厘米。左側上肢及及肩部手術野皮膚消毒后鋪無菌巾單。

取胸大肌--三角肌間隙入路,切開皮膚、皮下后,顯露頭靜脈,自肌肉間隙進入,顯露肱骨頭及骨折斷端。 清理骨折端軟組織,在肱骨頭和肱骨干上植入撐開器,逐步撐開骨折骨折斷端。 結節間溝和肱骨頭前方有游離骨塊,將游離骨片對合后復位肱骨頭和骨干,多枚克氏針固定。 將PHILOS板置于結節間溝后方1厘米,大結節下方1厘米處,克氏針臨時固定。透視見內翻,內側皮質重疊。

前側骨質有壓縮,游離骨折片復位后其實斷端仍然有缺損,不能以皮質對合為復位標準。 拔出肱骨頭部克氏針,重新復位小結節部和結節間溝骨塊,各用一枚克氏針固定至肱骨頭。
肱骨頭上鉆入3.5mm克氏針一枚,撬撥肱骨頭,同時自骨折斷端用骨膜剝離器推頂肱骨頭下方,恢復肱骨頭高度和角度,克氏針臨時固定。
將小結節骨折塊和結節間溝骨折塊用2.7mm螺釘固定。松開加壓螺釘孔后,肩袖布線后從鋼板上的小孔抽出。 將肱骨干牽引,骨干復位至近端皮質,加壓孔重新鉆孔,擰入螺釘。 肱骨近端前側和內側皮質對合骨干前側、內側皮質后透視。發現大結節后方的骨質有翹起。

重新檢查發現大結節處肩袖縫線斷裂,未將大結節后方肩袖止點固定于板上,重新布線后固定大結節骨折塊。 依次擰入螺釘,固定骨折。



手術后X線片: 

手術后思考: 這一例肱骨近端骨折大小結節相對于肱骨頭移位都大于1cm,同時骨干移位明顯,是NEER分型四部分骨折。如果按AO分型,關節內骨折且肱骨頭內翻,是C3型骨折。無論NEER分型還是AO分型都提示:軟組織損傷嚴重,血運破壞嚴重。肱骨頭壞死率大,手術并發癥多,功能恢復慢。 手術中恢復肱骨頭的高度和內翻是最關鍵的步驟,第一次以皮質對合為標志,復位不佳,在撐開狀態下肱骨頭撬撥和提拉使其復位,用克氏針臨時固定。 調整復位后,肩袖布線,在收緊縫線后多枚克氏針臨時固定,透視見骨折基本復位,擰入螺絲釘固定小結節和結節間溝骨塊,然后擰入長螺釘固定肱骨頭。 在擰入距螺釘之前,將人工骨植入到骨折缺損處。最后擰入所有的螺絲釘,并將一枚可疑穿出螺釘更換。
刻骨甘露 申國慶醫生 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