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歷史悠久,在7世紀西藏吐蕃王朝時期就出現。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西藏遼闊的地域之上出現了風格不同的流派,并且受到了漢族繪畫藝術(中國畫)的影響。隨著西藏和中原文化不斷交流,唐卡作品也在不斷流入中原,成為諸多藝術愛好者的收藏品。唐卡是一種宗教延伸下的藝術品,為的是闡述和宣傳教義。
現在確實很多人對唐卡的理解和追求變了。以前的唐卡只是寺廟供奉的信仰品。唐卡里很多東西是可以變的,比如色彩、技法,陪襯圖案中的花卉、走獸、人物,但是佛像的模樣并不會輕易改變,是有嚴格界定畫法的。 唐卡類似于藏族地區的卷軸畫,多畫于布或紙上,然后用綢緞縫制裝裱,上端橫軸有細繩便于懸掛,下軸兩端飾有精美軸頭。畫面上覆有薄絲絹及雙條彩帶。涉及佛教的唐卡畫成裝裱后,一般還要請喇嘛念經加持,并在背面蓋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極少量的緙絲、刺繡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繪制極為復雜,用料極其考究,顏料全為天然礦植物原料,色澤艷麗,經久不退,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唐卡在內容上多為西藏宗教、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凝聚著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記載著西藏的文明、歷史和發展,寄托著藏族人民對佛祖的無可比擬的情感和對雪域家鄉的無限熱愛。
對于藏民來說,唐卡就是一尊掛在墻上的佛像,能讓他們時時獲得佛像的指引、心靈的慰藉。親人去世,家人會請一幅具有特殊意義的唐卡,護佑亡者度過中陰階段的保護神。很窮的人家請不起唐卡,就會去寺廟,每一座寺院都高懸唐卡,遙遙相望送出指引。 佛教在西藏的長期興旺,不僅給藏族文化藝術以極大的發展機會,并且使文化藝術成為了為宗教服務的有利手段。經歷了1300多年不斷地發展和演變,唐卡繪畫在吸收了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以及漢族佛教藝術成分的前提下,經過畫師們的大膽創新,逐漸趨于成熟和完善,成為了具有獨特藏族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著 名的藝術表現形式,既在藏傳佛教上有重要的意義,又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對于藏傳佛教僧尼以及信奉者來說,唐卡乃是修行時必不可少的用具,禮拜唐卡可獲功德,同時也要通過觀看唐卡,引發關于佛像義理的聯想。 唐卡的繪制水平有高低之分,沒有真假之說。所謂“假唐卡”只有一種可能出現,那就是做舊:將一幅新的唐卡通過煙熏等手段弄得像舊的一樣,偽裝成老唐卡來賣。這種唐卡一般繪制粗糙,人物身形比例失調。 |
|
來自: 新用戶9907968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