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xù)說半夏瀉心湯,主要是打開思路,活用半夏瀉心湯,這里說到活用,就是返回張仲景的書里面,看看張仲景是如何活用的。 在《金匱要略》里《嘔吐噦下利病》第十條: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有嘔,有腸鳴,有心下痞,就可以用半夏瀉心湯,這里沒有說成因,在《傷寒論》第149條說是因為小柴胡湯誤下以后,造成了心下痞,用半夏瀉心湯,而在《金匱要略》里面,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就這么簡短。 我們讀了《傷寒論》第149條,再讀《金匱要略》的這一條,感覺好象差別不大,沒有提供多少信息。但是,我們稍微把它歸一歸,就能得到這個結(jié)論,半夏瀉心湯治療心下痞,上可見嘔(吐),下可見腸鳴(下利)。把嘔延伸一下,就變成了吐,把腸鳴延伸一下就變成下利來了。 以心下痞為主癥,上可以見到嘔、吐,下可以見到腸鳴、下利,都可以用半夏瀉心湯。這是《金匱》里面的條文。 《傷寒論》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就是說有太陽病,太陽病解了之后。現(xiàn)在是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用生姜瀉心湯(生姜12克 、炙甘草9克 、人參9克 、干姜3克、 黃芩9克、 半夏9克、 黃連3克 、大棗12枚)。不是半夏瀉心湯(半夏、黃連、黃芩、干姜、甘草、大棗、人參)。生姜瀉心湯是把半夏瀉心湯減干姜為一兩加生姜四兩。半夏瀉心湯是把小柴胡湯把生姜變成干姜這樣演變過來的,這個加減提示我們在臨床上使用半夏瀉心湯的時候可以減(或去)干姜加生姜(可加溫中、化飲藥),不是說必須的,干姜配黃連,不是說干姜不可以動,張仲景就告訴我們,在一定時候,我們可以用生姜。 既然張仲景可以用生姜配黃連,那么后世的醫(yī)家就可以用吳茱萸配黃連,也可以用蘇葉配黃連,這就給我們提供一個方劑加減的思路。 既然可以加生姜溫中化飲,那么溫中化飲的藥很多,別的溫中化飲的藥可不可以加呢?應(yīng)該是可以的。一說到溫中化飲,馬上我們會想到苓桂術(shù)甘湯,那么半夏瀉心湯能不能合用苓桂術(shù)甘湯?這應(yīng)該是完全可以的。 心下有水飲,表現(xiàn)為半夏瀉心湯的痞癥,所以,半夏瀉心湯是可以合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12g、桂枝9g、白術(shù)6g、甘草炙6g)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