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明 又是一個鳶飛草綠的清明節(jié),這是個傷感和充滿思念的節(jié)日,所有人都以不同的方或懷念已經(jīng)去世了的親人。鄉(xiāng)親們告訴我,老家的鄉(xiāng)村公路上車滿為患,有些路段車都讓不開。讓我百感交集:即使生活在千里之外的異地他鄉(xiāng),也會來到故鄉(xiāng)祭祀祖先,沒忘自己的根基所在,所以,清明,一定是尋根問祖的日子。 聽父親說,他小時候除過新年外,特別盼望著清明的到來。那時,王家祠堂落成也不過幾十年,先人余蔭尚存,對祭祀非常隆重,長輩們一律長袍馬掛,齋戒浴沐。當時,家道中落,祠堂公田也因路途遙遠(在今武家河鎮(zhèn)一帶)多年未曾收來,加之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三年大旱,鄰里親房都從鬼門關上走了一遭,盡管度過了饑謹荒年,但陰影仍存。每年的春秋大祭改為清明上墳掃墓,祭品也改為各房輪流提供。 父親說有一年春社(祭祀)輪到我家,爺爺奶奶加本家女眷忙活了好幾天,到清明這天才置辦齊備。 是日一大早,用一只竹編的大食屜盛了祭祀食物,倆人一起抬到祠堂,由恭候的長房長子親自擺放在供桌上,然后拈香焚錶,聽主供人呼喊,作揖叩頭。父親說,他雖然也隨著大人行著禮,但眼睛卻緊緊盯著供桌上的好吃的,腦子里想的是怎么才能偷點吃,那怕一塊,無奈人多眼雜,眾目暌暌,只好一遍遍的吞著口水。 好不容易到吃飯時刻,但大人都在殿外廊檐桌子上用飯,絲毫沒有離開的意思,父親們只好端起碗,心不在焉地一邊扒拉著飯,一邊想著供桌上的好吃的。 待吃過了飯,父親的心又被紙幡所吸引。紙幡,是甘肅天水一帶清明上墳時必打的祭祀品,明面上是打幡,但打幡的都是男孩,暗面上有比拚人丁興旺的意思。幡是用專用紙鑿鑿就,用紅黃綠的油光紙粘了寸寬的圓圈,在三,四尺長的紙幡上箍一個個圈,挑在長木桿上,春風吹得嘩嘩響,好看,好玩,尤其是,只有男孩才可以打呀,你想想,那份得意和自豪,足以忘記供桌上的豬頭三牲,好菜獻卷了。 一切準備齊備,午后時分,大家在長輩引導下,把祠堂供桌上的供品又放在小供桌上,由兩人抬著去墳園,后邊是打幡的小男孩,再后才是全族男丁,帶上鐵锨菴子盛土之物,浩浩蕩蕩去上墳。 父親告訴我,他最高興的還是把自己打的紙幡插在高高大大的墳堆上,那一刻,覺得自己成為了"男人"。可能,祖先留傳的清明祭祀,也有這種潛移默化的考量,讓家國情懷,深入幼童心底,樹立責任感,榮譽感,可謂用心良苦: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孩子的責任心,一方面又傳承了孝悌,因為,百善孝為先呵! 當然,父親說最期待的還是"散供"一一儀式結束后由鄉(xiāng)老分發(fā)祭品,說"吃了祖先的供品一年不得病"。但于困頓中的兒童少年,平素少見的美味佳肴能一飽口福,也管不得什么風吹土浸了。 而今,父親已作古八年了,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時時在眼前浮現(xiàn),讓人難以忘懷!更加羞愧的是,八年來竟沒有上過一次墳,培過一锨土,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依然無法原諒自己。 父親,兒子真的很想很想在墳前訴訴思念,說說心頭困頓,離別八年后的哀思,知道您不會再給我人生的指導,但精神的依托依然長存。父親呵,遙想您的人生際遇和付出,無一不使兒唏噓涕零,羞愧難當。 人們常說,人生在世,有如還債,料您前世欠帳太多,此生如此付出,無帳一身輕啊。天堂的您,該是無比輕松和舒適,因為這一生,再沒有人比您還得更多的了。 今天又值清明,但愿,天堂里的父親過得舒心,快樂,了無牽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