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孝道和傳承的民族,每年都有固定幾個節日,作為祭祀祖先的日子。其中影響最大、歷史最為悠久的三個就是:清明、中元和冬至。 據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陵祭》記載,太祖的孝陵是一歲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 那么三大祭都是祭祀祖先,有什么不同?或者說有什么側重點? 清明節添墳 添墳,是因為自古以來中國人講求土葬,墳頭上的土容易被風雨侵蝕,會越來越矮直至消失,甚至有的會被小動物在墳上掏洞,以及出現塌陷。 下陷的墳堆得到再次添土,就像活著的人,房子舊了壞了進行修繕。只有清明這天才能動土,其他時間不能打擾親人的世界。墳頭添土也昭示著先祖的威名換取祖先庇佑后世子孫。 關于添土的時間也有說法,說清明連續在一起的三天,分別叫“一百五”、寒食節、清明節,哪天添土、哪天上墳可是大有講究。 從頭一年的立冬到“一百五”這天,正好是150天,稱之為一百五。“一百五,燕子土”。“一百五”這天燕子從南方歸來,開始銜泥修窩。清明節上墳的講究是,“一百五,去添土”。一百五的早上,男人們帶著鐵锨,到祖先的墳前添土。 也有“前三后四”的說法,“前三后四”意思就是說在清明節前三天或后四天上墳燒紙添土是最好的。一種說法是因為在清明節這一天上墳燒紙的人比較多,燒過去的冥幣容易出現丟失的情況。并且前三天陰間路上也不會太擁擠,去世的親人就可以很快的收到冥幣。 中元燒紙 中元節,是每一年的農里七月十五,傳說在這一天晚上,鬼門大開,去世的鬼魂回家看望親人。 中元節燒紙時間一般是下午或者晚上,燒紙要找個正確地方,一般都在十字路口或者是池塘邊。燒紙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在地下過得富足一些,不僅能寄托對先祖濃濃的思念之情,也能讓自己的運氣得到改變,保家中子孫平安健康、家業興旺。 認為燒黃紙祭祖是一件功德大事,誰送的紙錢越多,所獲得的福報就越大,財運也會越好! 冬至送寒衣 一般于冬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基前焚化,俗稱“送寒衣”。 冬至日是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之日,雖然白晝最短,但是還不是溫度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 在中國,又有事死如事生的說法,所以在世的子孫,擔心去世的先祖,在另外一個世界,冬至之后穿不暖挨凍,于是就在冬至之日裁剪紙衣褲,冬至之日寄達亡人那里。 舊時也有在農歷十月一日“寒衣節”這天送寒衣的習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大部分國人來說“寒衣節”已經不再是祭祖的節日了。 清明、冬至祭身,中元祭神 中國人祭祖分為祭身和祭神,祭身需要到墓地進行祭祀,祭神不需要墓地,可以在家或者祠堂等地方祭祀。 清明節需要給墳墓添土這個必須要去墓地進行,冬至在南方一些地區,如果家族有祠堂,祭祖會在祠堂進行,如果沒有祠堂就會在墓地去祭祀。 中元鬼節一般是祭神,不需要去墓地,一般多在十里路口池塘邊進行,在十字路口祭祀認為陰間也有郵差的。十字路口,尤其是正向的十字路口,無論去世的親人有多遠,都能收到活著的親人給他們捎走的紙錢。 選取池塘邊認為水屬陰,更容易收到活著的親人捎給的紙錢,所以中元節也有放河燈的習俗,放河燈的目的就是引導著亡靈去投胎,防止迷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