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又稱風疹塊,古稱隱疹。本病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上,無論男女老幼均可發病。是臨床常見多發皮膚病。 病因 原因甚多,概括言之,其因有三∶①肌膚有濕,復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博于肌膚;②過食高梁厚味,如蝦、蟹、蛋白,或腸道濕熱內蘊,寄生蟲內生,復感風邪為患等;③或因體弱,七情過度,肝腎失養,氣血不足,膚失所養,而致血虛生風等皆可致發本病。 癥狀 皮膚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時隱時現。多為局限性,大小不等的扁平隆起,小如麻疹,大如豆瓣,劇癢,灼熱。或如蟲行皮中,疹隨搔癢、抓之增大,增多,甚則融合成環狀。地圖狀及各種形狀,邊緣清楚,周圍充血紅暈,且又隨消隨現。慢性可反復發作,經年不愈。 論治 本病可隨證選用下列高效良方以治之。 【組成】升麻、甘草、大黃(后下)各 5 克,葛根、赤芍各 15 克,陳皮、蟬蛻、姜黃各10克,僵蠶 12克 【用法】上藥加水兩碗浸泡 20 分鐘左右,置火上煎煮 30分鐘,后加入大黃,再煮5分鐘,去渣取液,第 2 次加水 1碗許,煎沸取液,二煎藥液混合,分2~3次溫服。服藥后再飲濃茶水 1 杯,以助清散之力,每日1 劑。 【功用】升散熱毒,宣通經脈,涼血泄火。 【主治】藥物過敏引起的皮疹,紅斑,蕁麻疹,并伴咽痛,發熱,心煩意亂,腹痛,嘔吐等證。 【療效】屢試屢驗,效果甚佳。 【來源】引(《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周文川驗方。 【附記】蕁麻疹者,加荊芥。 【組成】制首烏、生地、熟地、元參、白癬皮各 15 克,丹皮、白蒺藜、甘草各 10 克,紅花3 克,僵蠶 1~6克,苦參 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2 次。 【功用】養血滋陰,疏風止癢。 【主治】蕁麻疹(凡遇風著涼即發者)。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滿意,一般服藥后即效,繼服即可根治。 【來源】引(《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劉先起驗方。 【組成】麻黃7克,桂枝、槐花、黃柏、甘草各 10 克,銀柴胡、烏梅、蟬衣、浮萍各 15克,黃連 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 1次。 【功用】疏風散寒,解肌清熱,透疹祛濕。 【主治】隱疹(蕁麻疹)、偏風冷型者。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服7劑即可見效或痊愈。 【來源】引(《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肖延齡驗方。 【組成】蒼術5 克,白術 30 克,茯苓、荊芥、丹皮、丹參、龍骨各 15克,防風、川芎各9克,白蒺藜 12克,僵蠶、黃芩各 1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2次。 【功用】健脾利濕,祛風止癢。 【主治】慢性蕁麻疹(脾虛蕁風型)。 【療效】治療頑固性蕁麻疹多例,均獲得滿意效果。 【來源】引(《千家妙方·下》)。屈舒信驗方。 【附記】臨證加減;如舌苔黃膩,偏于濕熱去茯苓,加土茯苓 30 克,地膚子 15 克,白蘚皮 12克。 【組成】白蘚皮 30 克,生地、槐花各 24 克,苦參 15 克,蟬衣、丹皮各 12 克,赤芍、防風、地龍各 9 克,甘草 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3次。 【功用】涼血,疏風,祛濕。 【主治】頑固性蕁麻疹。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一般服 9 劑即愈。 【來源】引(《千家妙方·下》)。邵學仁驗方。 【組成】地膚子、首烏各 30 克,益母草 15 克,荊芥、防風各 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2 次,每次加紅糖 15 克,熱服避風,發微汗則更佳。 【功用】活血祛風除濕。 【主治】蕁麻疹。 【療效】治療 10 余例,服藥 3~5 劑均痊愈。 【來源】瞿連祿(《新中醫》(2)1984 年)。 【組成】丹參、雞血藤各 20 克,茜草、紫草各 10 克,大棗 10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熱服。散用,每味八折,研成細末,日 1劑,分3次溫開水沖服。藥后,飲熱粥或熱紅糖水,以資藥力。避風,取微汗更佳。 【功用】活血祛瘀,養血祛風。 【主治】蕁麻疹。 【療效】治療 10 例,服藥 3~5 劑即愈。 【來源】司端圣(《四川中醫》(7)1985 年)。 【附記】本方為(日)松本克彥擬方(《漢方研究》(6)1978年)。驗之臨床,頗有佳效。 【組成】荊芥、防風各 6 克,蟬蛻 10 克,苦參、生石膏各 30克,知母、牡丹皮各 10 克,赤芍、土茯苓、地膚子各 15 克,白蘚皮 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 2 次。 【功用】祛風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蕁麻疹。 【療效】冶療 28 例,痊愈 15 例,有效 11 例,無效 2 例。 【來源】張玉琴等(《中醫藥學報》(6)1986 年)。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臨證加減;舌紅口干,熱盛者,加金銀花、連翹各 12 克;因受涼受風而發作,去石膏,加麻黃6克,倍防風;苔膩,加薏苡仁 15 克;風團較大,色深紅者,加紫草、土大黃各 15克;便秘,加大黃 10 克(后入);屬過敏體質者,加徐長卿 15克。 【組成】全蝎 3克,蜈蚣2 條,僵蠶 10 克,地龍 10 克,蟬蛻、麻絨各 5克,桂枝、防風、生姜各 10 克,大棗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2 次。 【功用】疏風散寒,驅風通絡。 【主治】蕁麻疹。 【療效】治療頑固性蕁麻疹 11 例,服藥 3~9 劑,全部有效。 【來源】羅健雄(《湖南中醫雜志》(2)1990 年)。本方名為編者擬加。 【組成】大胡麻 24 克,生首烏、白蒺藜、苦參各 18 克,威靈仙、牛蒡子、防風、浮萍各 12 克,蟬蛻 6克,甘草 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3 次。 【功用】養血滋陰,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主治】急慢性蕁麻疹。 【療效】治療 160 例,急性蕁麻疹 57 例中痊愈 35 例,顯效 13例,有效9例;慢性蕁麻疹 103 例中,痊愈 42 例,顯效 27 例,有效 25例,無效9例。 【來源】鄒明祥(《浙江中醫雜志》(10)1987年)。方名為編者擬加。 ![]() 【組成】秦艽、烏梢蛇、蟬蛻各6~10 克,柴胡、金銀花各 12~ 15克,五味子、烏梅各 10~15 克,生地、白鮮皮 、地膚子、防風各 10~12 克,焦大黃6~8 克,甘草 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劑,日服 3次。 【功用】疏肝斂陰,涼血清熱,祛風除濕。 【主治】慢性蕁麻疹。 【療效】治療 24 例,服藥 2~6 劑,均獲痊愈。 【來源】張之深(《四川中醫》(11)1989年)。本方名為編者擬加。 ![]() 【組成】當歸、白芍、白及、地龍各9克,生地15 克,何首烏30克,川芎、烏藥、荊芥、防風各6克,路路通 15 克,地膚子 12 克,甘草 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 3次。 【功用】養陰益血,疏風利濕。 【主治】慢性蕁麻疹。 【療效】屢用均獲顯效。最多連服 30~ 40 劑即愈。 【來源】引(《千家妙方·下》)。俞長榮驗方。 【附記】本方以經過臨床 30 余年的摸索,總結、反復修訂而成,用之臨床,均收顯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