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是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或“昌黎韓愈”,故世稱韓昌黎。貞元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知量。出自唐·韓愈《調張籍》。蚍蜉,大螞蟻。這句話以螞蟻搖動大樹為喻,形容一個人不識時勢、不自量力。 誰人與脫青羅帔,看吐高花萬萬層。出自唐·韓愈《楸樹二首》。困,困于。與,給予(幫助)。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飾。前兩句以楸樹被藤纏繞而不能生長作比,形象地抒發了詩人才能被束縛而不能發揮的痛苦之情。后兩句以希望別人幫助剝脫樹上纏藤、努力生長而開花萬朵為喻,真切地表達了希望得到他人之助而盡情發揮才能、有所作為的迫切之情。 跋前疐后,動輒得咎。出自唐·韓愈《進學解》。跋,踩、踐踏。跌倒。跋前后,比喻進退兩難。輒,總是。咎,責怪。往前要被踩,退后要跌倒;不管怎么做,總是受到指責。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處境非常艱難。 俱收并蓄,待用無遺。出自唐·韓愈《進學解》。這句話是說中醫采集藥材務求品種多樣,以備臨時需要時有所擇用。后來引申為讀書治學,意謂對于各種學說、各種知識都加以學習,以備臨時需要時可以有效地擇用。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難。出自唐·韓愈《與李翱書》。及,到。履,履行、實行。這句話是說做任何事都是到了做時才知道具體情形,做起來才知道難處所在。 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心。出自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孰若,不如。與其以前被人稱譽,不如以后不被人罵;與其生理上受用,不如心理上無憂。這句話是說為人應該加強道德修養,為人做事都能經得起考驗。 目鉥耳染,不學以能。出自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鉥,插、塞。目鉥耳染,今天我們所說的“耳濡目染”就是這個意思,指聽得多見得多之后不知不覺所受到的影響。這句話是說在特定的環境中浸染時間長了,不必刻意去學,也會學到某種技能或掌握某種知識。意在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出自唐·韓愈《原道》。水不被堵塞就流不動,事情沒有停止就沒再前進的動力。這句話是說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 止之于始萌,絕之于未形。出自唐·韓愈《省試顏子不貳過論》。之,指過錯、禍患。阻止禍患于萌芽狀態,消除禍患于未形成之時。這句話是說消除隱患要趁早。 柏生兩石間,萬歲終不大。出自唐·韓愈《招楊之罘》。萬歲,代指很多年。柏樹生長于石頭之間,年頭再久也是長不大的。這句話以柏樹與其生長環境的關系為喻,說明人才成長需要良好條件的道理。 |
|
來自: 12345csdms > 《春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