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個朋友問王大力: 大力,你做過牛肝菌嗎?準確來說……就是那個有毒的見手青。 每年到了七月,就會有幾個朋友來和我探討這個問題。就像每年七月,總會有“云南人吃菌子進醫院后胡言亂語”的新聞,出現在微博首頁。 作為一個菌子愛好者,我曾經去過香格里拉,在山上跟著當地人采松茸。 也在云南的菌子市場里見過大批五顏六色的菌子,一個個長得都不太好惹的樣子。 其實大部分云南人在食用菌子這件事情上,還是非常惜命的。 在云南當地,隨處可以見到毒菌子識別指南,還能收到“千萬別亂吃菌子”的溫馨提示短信。 去年夏天,我和小思思在云南建水點名要吃見手青,餐館老板就掐著表告誡我們,煮夠30分鐘才能吃。 生怕我們不守規矩,老板中途甚至返回來查崗,“時間沒到,連湯都不能喝哦!” 明明可能會有毒還要想辦法吃掉它,唯一的原因就是:這些菌子真的太好吃了。 還記得第一次從云南打包一堆野生菌子回杭州,王大力十分認真地研究了不同的菌子怎么吃,煞有介事地列了菜單做成邀請函。 ![]() 而我那些連夜趕來的吃友們,圍著桌子用手機拍下見手青的樣子,仿佛粉絲見面會。 ![]() 而現在,一到雨季,王大力身體里的菌子DNA就會開動! 首先,我會選一些看起來不好惹但其實能吃&好吃的野生菌子。 其次,學會像本地人那樣,快樂又安全地吃掉它們。 按我的經驗,在網上搜索菌子的做法菜譜,不一定能學到什么秘訣,反而會被云南人的凡爾賽言論塞一嘴檸檬。 王大力之前在某App上搜索雞樅菌怎么吃,看到一個本地人的菜譜,很激動地點了進去。 結果人家在食材分量那一欄寫著:視自己在山里能撿多少而定,盡量多撿點。 這……莫名有種大家各憑本事吃飯的傲嬌。 ![]() 所以今天這些菌子吃法,沒有正宗不正宗一說,純屬常年下來的經驗。問了云南本地朋友,也看了一些坊間傳說。 不管怎么吃,都不能辜負這一年一次的雨季~ ![]() 我有個云南朋友說,她家如果有外地友人來訪,又恰好是菌子的季節。會選頭水的見手青(也就是第一批采的)招待,表示感情深厚。 “頭水見手青更毒,但也更好吃。”聽起來有點不對勁,但這大概就是相愛相殺的友誼吧! 如果你得到了一籃子見手青,用水輕輕沖洗,如果有一兩片菜瓜葉更好,輕輕刷兩下就行。 ![]() 別太用力,正如它的名字所言,你的手稍微用力一點,見手青就會被你掐出淤青。 滑動看看:見手青逐漸“黑化” 洗好的見手青,要切得薄厚一致,才能均勻炒熟,不留后患。蒜片要多,辣椒要辣,臘肉要咸香。 油不能少放,但也得避免變成油炸,不停翻炒才能保證油裹在菌子上是流動的。 這樣炒出來的一盤見手青,會保持那種像肉一樣軟韌,又帶點脆卜卜的口感。香氣就不用說了,直沖腦門。 網上有說炒15分鐘能吃的,也有說要炒30分鐘以上的。 按王大力的經驗來看,炒到整盤菌子脫水,鍋底只剩油,那就差不多了。大家根據自己家的火候控制。 ![]() 曾經有朋友跟我探討:有沒有可能正好引發幻覺,但對身體又沒有什么損傷? 在這里,王大力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一定!要炒全熟!也會好吃到仿佛在天堂的。 至于天堂里有沒有“小人跳舞”,就不要過分執著了。畢竟留著這條活蹦亂跳的小命,才能吃更多其他菌子。 拿見手青來說,其實它的本名是紅蔥,是牛肝菌的一種。它有許多兄弟姐妹,幾乎沒有什么毒性,一樣肥厚脆嫩,香氣撲鼻。 其中白蔥就很討人喜歡,長得和見手青格外相似,但幾乎沒有什么毒性,切面看起來也像粉粉嫩嫩的蛋糕。 ![]() ![]() 不管什么牛肝菌,切片爆炒總是沒錯的。但我曾經把白蔥切的細細碎碎,裹在豬肉餡兒里,做蛋餃吃。 ![]() 在勺子上倒入蛋液,看著蛋皮成型,挖一勺菌肉餡兒,把蛋皮對折。 一只乖巧好吃的奢華牛肝菌蛋餃就成功了。是涮火鍋要搶著夾的那種好吃。 ![]() 吃貨汪曾祺說,干巴菌是一種“宣威火腿味、油浸魚鲞味、蘇州風雞味、南京鴨胗味”的大混合。 但當我收到新鮮的干巴菌時,心里只有一個想法:好家伙,混到最后就成了這五彩斑斕的黑嗎? ![]() 而想吃上這黑煤炭似的一團,非常,非常,非常不易。首先,整塊的干巴菌內極大可能藏有許多松針,簡直就是菌子屆的紫薇。 為了不讓干巴菌四分五裂,要從中間掰開,把松針全部拔掉。然后,用清水沖洗至少3-4遍。 ![]() 接著把每塊干巴菌,細細撕碎,剔除砂土。加鹽繼續沖水清洗(不能泡,因為泡久了香氣就沒了) 老實講,我從來沒有這么認真洗過任何一種食材。干巴菌把我下廚房的耐心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 ![]() ![]() 沖到水里基本不會有渾濁感,就算洗好了。 水分控干后,可以分包冷凍起來,能吃好幾個月。隨時可以拿一小包,炒辣椒&臘肉絲,不要吝嗇放鹽,鹽淡了菌子就不夠香。 這盤菜,唯一的缺點就是費米飯。做飯2小時,干飯5分鐘說的就是干巴菌炒飯了。 ![]() ![]() 說到冷凍保存,這是為了延長時令山珍賞味期,沒辦法的一種辦法。但還有另一種做法,則是讓菌子擁有了全新的生命和靈魂。 油雞樅就是這樣一種可以長期保存,又擁有百倍香氣的神奇食物。 在我眼里,雞樅是一種長得很正經的菌子,菌柄上頂著一個傘,傘下是漂亮細密的褶皺。顏色也溫和無害。 但它可能是云南人最愛的菌子之一,地位甚至高過見手青。 ![]() 在網上搜雞樅食譜,一大半都不是正經做菜的,只見大家在市場上撿漏,在山上采到一窩雞樅的快樂。 雞樅不管老不老,都是寶貝。未開傘的,鮮嫩。直接燉湯或者炒著吃。開了傘的,運輸起來麻煩不好賣,卻是做油雞樅的好食材。 開傘后的雞樅更能充分在油中浸潤,散發無敵誘人的香氣。 先把雞樅撕成均勻的條狀,不能太細,否則經不起熱油浸,一會兒就糊了。 油熱到七成,先放干辣椒、花椒和茴香。炸出香味后,關火,放入雞樅。充分攪拌后再次開火,油鍋里會不停冒氣泡,這是雞樅內部的水分再往外跑。 一定要不停翻攪,防止糊鍋。加鹽不要可惜,這是你未來能用來拌面拌飯炒菜的萬能美味,口味重一點更好調味。 一斤雞樅,大概能做這樣一小盆油雞樅。任何能吸收汁水和油香的食物,都是它的靈魂伴侶。 ![]() 比如這一盤油雞樅燒豆腐,用雞樅里的油煎過,浸潤了雞樅的咸香后,豆腐成了非常犯規的一道素菜。 ![]() 當然,云南的菌子遠不止這些。 迷惑性很強的青頭菌,長得過于美麗,以至于總有人問它是不是見手青。其實是無毒又好吃的一種小奶菌。 ![]() ![]() 它的表面有一層滑滑的膠質感,燉煮的時候出水量很大,收汁后特別適合燴飯或者燴面。 ![]() 新鮮帶帽子的竹蓀,極脆,極嫩。可以說是美麗的易碎品。 ![]() 它的鮮甜程度,吃過一次,我就拒絕把鮮竹蓀和干竹蓀混為一談。這壓根是兩個物種的滋味嘛。 ![]() ![]() 而長得十分富貴的金耳,摸起來有點像桃膠的手感,但自帶甜味。 用它煮一碗夏日小甜水,水潤冰涼。 ![]() ![]() 吃到后來,我發現這些菌子雖然千奇百怪,做法卻都不會太復雜。油、辣椒、肉、蒜……有這幾樣做它的陪襯,就能唏哩呼嚕吃得人不分東南西北。 ![]() 真要說需要什么,大概是人的耐心:在山上找菌子的耐心,一點點洗掉泥沙的耐心和下鍋時仔細看火候的耐心。 而這耐心有多大,就看嘴有多饞了。 難為云南那幫嘴饞的,能發現這些菌子,讓我們也有了口福。 每年這個季節,我都由衷感謝云南人對吃的無限熱愛,因為對食物的贊美和享受,是人生最簡單的快樂了。 王大力的菌子采購小貼士: 1.如果去香格里拉,當地菜市就能買到各種菌子 2.昆明篆新農貿市場有專門的菌子交易區,不過略貴 3.當地人更愛野生菌批發市場或者五里多市場,但不認識的雜菌別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