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時報記者 徐敏 唐代詩人王維有一首著名的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因樸素自然又含蓄深沉地寫出游子懷念親人之情而成為千古名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17歲時所作,青少年時期的王維獨自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在九月九日這天懷念家鄉的兄弟一首《山中寄諸弟妹》也是王維寫給自己的弟弟妹妹的;“山中多法侶,禪誦自為群,城郭遙相望,唯應見白云?!贝送?王維還有寫給弟弟的《山中示弟》《林園即事寄舍弟就》《留別山中溫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縉》等詩作,可見王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 史料記載,王維有4個弟弟,分別是王縉、王繟、王纮、王紞,,從兩唐書《宰相世系表》來看,可以知道王維諸兄弟除了王纮外都擔任過:“尚書右丞王維、代宗宰相王縉,江陵少尹主禪、太常少卿王紞。”其中王縉兩次拜相,政治地位很高,也是與王維在任途中互為扶持的一個兄弟。 王維出身于河東王氏,母親出身于另一大望族:博陵崔氏,在這樣的家庭中,王維和兄弟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家族式的教育注重傳承,注重整個家族子弟全面的基礎教育,除了文史經籍是王維兄弟們學習的重點外,王氏家族的兄弟們還接受了書法.繪畫,音樂方面的教育,王維祖父王青擔任協律郎,是掌管音律的官職因此王維兄弟所接受的音樂教育應該與其祖父有關也應該是從小就開始學習。不到20歲的王維初到長安時,已經是“性閑音律,妙能琵琶”了。 書法教育也是王氏家族教育的重要內容?!缎绿茣?、王維傳》記載他“維工草隸”,一本記錄書法史的史料《述書賦》中則記載:“(維)弟太原少尹縉,文筆泉萎,善草隸書,功超薛稷。“可見兩兄弟都擅長草書和隸書,結合魏晉南北朝以來世家子弟的教育情況來看,書法訓練成為每個子弟最基本的啟蒙教育,這也是王維兄弟自幼學習的內容。 王維因山水田園詩在當時和后世享有盛名,其弟王縉在當時名氣不遜于他?!杜f唐書-王縉傳)記載:“縉連應草澤及文辭清 麗舉”,后直至宰相高位,王維因為他才在兩唐《宰相世系表》中保留了更多的家族信息,王維文集的最初編訂也是源自于他之手。王縉本人也是多才多藝,.并且善寫文章,,以“筆”與王維的“詩”并立而名于當時。《述書賦》云:“二公名望首冠一時,時議論詩,則日王維、崔顥;論筆,則曰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痹湍觊g進士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說:"(王維王縉)元弟并以科名文學,冠絕當時,故時稱.“朝廷左相筆,天下右丞詩"也。 《述書賦》中還提到了王維幼弟:“幼弟紞,有兩兄之風,閨門之內友愛之極”??梢娡跏闲值懿粌H在各自的領域內有所成就,兄弟之間亦是十分和睦情深,最感人的當屬王維與王縉仕途上的互相支援?!杜f唐書-王維傳》記載,安史之亂后王維因身陷長安接受偽職,長安收復后,大批擔任偽職的官員將被清算,王維也在其中??吹叫珠L蒙難,王縉上書,請求削去自己刑 部侍郎之職為兄贖罪。王縉在安史之亂中協助李光弼堅守太原,立下了汗馬功勞,再加上王維身陷長安時曾經作了一首《凝碧池》以表心志;“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官里,凝碧池頭奏管弦。"正是因為這首表示對李唐王朝忠心的詩作和弟弟王縉的求情,王維僅降官職而得以身全。 幾年以后,公元761 年,王維去世前寫了一封《責躬薦弟表》,懇請解除自己的職務,將貶謫在蜀州為刺史的弟弟王縉調回京城。在這封奏表中,王維不惜自貶而褒揚弟弟,"臣弟蜀州刺史縉,太原五年撫養百姓,盡心為國,竭力守城。臣即陷在賊中,茍且延命,臣忠不如弟一也,縉前后歷任,所在著聲,臣忝職甚多,曾無裨益,臣政不如弟二也。......臣之五短,弟之五長,加以有功,又能為政?!?/p> 王維奏表中列舉了弟弟的5個長處和自己的5個短處,夸弟弟忠義博學謙和,懇請將弟弟調回長安。遺憾的是,王縉尚未返京王維就去世了。次年,唐肅宗駕崩,唐代宗即位。王縉調回長安后受到代宗重用,又在朝中為官多年,直到近80歲高齡去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