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注: 沙丘城:在山東汶水之畔,為李白在魯中寄居之地。 高臥:指閑居。 日夕:暮色降臨。 魯酒:魯國酒薄,不能醉人,故稱薄酒為魯酒。 齊歌:齊地之歌艷,聽之無緒,故無人共賞。 空復情:徒有情意。 汶水:在山東省,源出萊蕪東北原山,西南流向,入大運河。 解讀: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被玄宗皇帝賜金放還,在東都洛陽與杜甫初遇。在這年秋天,在魯郡石門相別,杜甫回長安,李白南游江東一帶,送走杜甫后的李白,心情不是太好,加上時值秋季,樹葉瑟瑟,秋風蕭蕭,于是興起而作詩,抒發對友人的思念,但詩人高妙之處不同于一般思念朋友的詩作,詩題雖為“寄杜甫”,卻只字不提杜甫,而是從自己說起,顯示出李白的個性。 全詩劈頭蓋臉就上來一句——“我來竟何事”,這個“竟”字用得極好,給人以震撼,也道出了詩人內心的顫動。下句“高臥沙丘城”,高臥看似清高悠遠,實則閑居寡味,可以想見沒有朋友陪伴的日子,李白過得百無聊賴。 頷聯則由沙丘城的一棵古樹寫起,這棵古樹估計是經歷過無數個秋天,只是到了今年這個秋天,古樹雖在,卻甚感孤獨,只有與秋風呼應,這是詩人以古樹自喻,實則寫內心孤寂苦悶,也透露出對杜甫的思念。 頸聯化用兩個典故,“魯酒不可醉”出自《莊子》——“魯酒薄而邯鄲圍”,講的是楚宣王會見諸侯,魯恭公因為遲到且獻上的酒淡薄,惹得楚宣王十分生氣,但魯恭公認為自己是周公之后,不應該失去身份,轉身離去。后楚國發兵與齊國攻打魯國,齊想攻打趙國畏楚幫趙,而楚國有求于齊,故齊國不擔心楚國找麻煩,于是趙國邯鄲因魯酒淡薄而成了犧牲品。“齊歌空復情”語出謝朓詩——“芳襟染淚跡,嬋娟空復情”,這本是寫怨婦情,但詩人將“嬋娟”改為“齊歌”,與上句“魯酒”對應起來,聯系齊魯大地的特色,縱是再動聽的齊歌也僅是自娛自樂,詩人無心欣賞,這個“空”字起了轉折作用,使全詩抒情意味更加濃厚。 尾聯點明詩歌主旨,詩人此時不再含蓄,直接道出了對友人的思念,把思念之情比作長流的河水,隨杜甫南去。這一聯巧妙之處就在于詩人用了一個“征”字,這實則是寄托了詩人對朋友的祝福,因為杜甫此去是長安,同時也意在表明自己南游江東的計劃,隱含東山再起、建功立業的愿望。 全詩前六句都是寫自己,唯獨最后兩句才說到朋友,這種題材的作品,詩人如此謀篇實在兵行險招,但情感流露卻極為真誠。這樣寫詩給朋友,意在告訴朋友自己寂寞心情,其實也是替朋友鳴不平,畢竟兩人有情感共通之處,志不得申,才不得用,且典故運用恰當自然,令人渾然不覺,也難怪乾隆皇帝弘歷評點此詩“此詩家正聲也,浮淺者以為無味”。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排行十二,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竄于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隨家遷居綿州昌隆縣(四川江油)。陳寅恪先生曾認為李白其先為西域胡人,隴西李氏乃偽托。其出生地亦多異說,或謂生于條支(今阿富汗加茲尼),或謂生于焉耆碎葉(今新疆庫爾勒與焉耆回族自治縣),或謂武后神功年間遷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稱“李翰林”。賀知章譽為“天上謫仙人”,后世稱“李謫仙”。在蜀中度過青少年時代,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隱居安陸(今屬湖北)和徂徠山(在今山東)。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詔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權貴,三年后,即744年賜金還山。此后漫游梁宋、齊魯,南游吳越,北上幽燕。天寶末期,安史亂起,李白應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內訌,李璘兵敗被殺,李白受累入獄,獲釋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聞李光弼出鎮臨淮,時已屆暮年,仍欲從軍,半道病還,次年卒于當涂(今安徽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遺召,然李白已經去世。舊《唐書》有本傳。李白一生以大鵬自喻,以“安社稷”“濟蒼生”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從科舉入仕,然始終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詩》存詩25卷,《全唐詩外編》《全唐詩續拾》補詩36首、斷句10。 |
|
來自: 耕讀人家jkhpb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