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俞敏洪說,100年后,阿里巴巴可能就不在了。但100年后教育肯定在,所以新東方也一定會在。 馬云當場笑著硬核回懟:教育一定會在,但新東方未必會在。 近期,隨著“雙減”以及配套政策的逐漸落地,新東方為代表的“校外培訓機構”們正遭受滅頂之災,股價全線暴跌,新東方、瑞思等股價最高降幅超過70%,甚至有的公司市值跌掉90%多。 高途創始人深夜發文確認裁員,全國 13 個地方中心關閉,只留下鄭州、武漢、成都三個輔導老師中心,相當于高途 1/3 的人會離開。 各家校外培訓類公司已經紛紛開始裁員,甚至準備關門。 這一次的“雙減意見”,以及近期教育部門頻繁出臺的各種政策,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重大的教育政策調整,標志著教育導向的全面轉折。 作為家長,我們對于教培公司的涼涼,并不那么感興趣,我們真正在意的,是這次的雙減政策對每個孩子的切實影響。 首先,它的規格太高。 這份《意見》不是由教育部發布的,而是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這兩家是什么單位就不用說了。 也就是說,這不僅是教育的政策,而是“國策”了。 其次,它太精準。 1.不再審批新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 想靠校外培訓掙大錢的機會已經一去不返,不審批、不盈利、不上市,刀刀致命。培訓機構消失了,自然也就沒有培訓了。 2.不得占用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再配合近期教育部門頻繁出臺的“延遲放學”“暑假托管班”等政策,就相當于明明白白告地說:留給校外培訓的時間不多了。你家的孩子想去接受培訓,都沒時間可以去了。 僅這兩條,就可以讓絕大多數孩子無法再接受校外補習。 “國策”一出,雷厲風行。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電梯里的校外培訓廣告瞬間清零,公交站上的大圖宣傳圖無影無蹤,墻上密密麻麻的招牌干干凈凈。 作為家長,很多人也在迷茫,甚至生出了更多焦慮,對此我們先要明白原因,才能看清未來:我們該怎么看待政策?國家為什么要進行“雙減”?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 教育是選拔有人說,政策的出臺是因為國家想減輕養育、教育負擔,以便讓大家多生孩子,刺激其他領域的消費。 根據調查,中產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已經占據家庭總支出的四分之一左右。如果能把這些錢省下來,就可以生三胎,或者把錢投入其他消費中。 簡單來說,就是:別內卷了,養孩子的方式簡單點,好好享受生活吧。 這是原因之一,但在教育這個方面,跟重要的問題是課外培訓的軍備競賽影響了教育選拔的公平性。 即,從社會的總體來看,我們需要選拔出那些天賦好、學習能力強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但校外培訓通過“興奮劑”式的大補,能拿到提升成績的目標,但會導致選拔的效率和公平性大為降低。 從這個角度上,我們也能理解為什么這么多家長前赴后繼地撒出大把金錢,不愿放松自己呢;也能明白政策層面為什么必須要使出雷霆手段、一刀切斷才能有效。 理解了教育的雙重作用,就能理解所有教育政策的初衷和目標。 教育,從一個角度來看是教授知識、培育人才的過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也是資源分配、社會分層的手段。 從知識教育和培養的角度來看,家長都認可學校的教育是非常有用的:上學的孩子一定比不上學的孩子強;孩子每一天也都在取得進步;每個家長都支持孩子去學校上學。 在這個層面上,學校和家長兩情相悅,各取所需。 但從選拔和分配的角度來看,問題就出來了,學校和家長的矛盾就不可調和了。 目前公立教育系統要求老師必須遵照教學大綱,教學不準超綱、作業不準超綱、考試不準超綱。 如果嚴格按照這個標準進行,那么結果就如同小學一二年級的考試成績一樣:每個班里絕大多數的孩子成績都是90多分。 為什么?因為教學大綱是按照中等偏下的水準制定的。任何國家的教育大綱,都必須照顧大多數人,不可能讓大多數學生都完不成,當然也不可能讓所有學生都考100分。 于是,教學大綱就只能如此制定,如果嚴格執行,那么所有智商正常的孩子都能在考試中取得八九十分的成績。 可問題是,日常的教學可以如此,中考和高考這種進行教育資源分配和人才選拔的重大考試時,卻必須要拉開分數。 因為,不拉開分數就無法區分孩子的能力,無法進行有效選拔和分配。如果大多數孩子的高考分數都集中在650分上下,教育的選拔和分流功能就失效了。 所以,站在一個社會的總體功效角度來看,教育資源的分配和人才的分流,需要把那些天賦最高、學習能力最好的人,選拔到最好的學校去,那些學習能力不夠好的人,最好去上職高、中專,甚至完成義務教育就行,不要再繼續占用教育資源。如此才能做到智力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這是對的,是對整體社會最有益的選擇。 但,難點也就在這里——對整個社會最優的選擇,不一定是,甚至常常不是,對個人最好的選項。 中考50%分流,高考再分流,并用重點大學、普通本科、專科大學分流,每一次教育選拔,都要選拔出一批人,“淘汰”掉另一批人。 只是,誰家的孩子愿意被分流掉呢? 校外培訓機構被稱為“影子學校”,家長們在校外培訓上所支付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甚至遠遠超過公立學校的費用,其原因也就在這里。 即,學校能完成教育的功能,能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但要想在教育選拔的競爭中獲得優勢和更大可能,不甘心而自己有沒有能力教的家長們需要去找能“超綱”的校外培訓機構或家教,以便爭取到更好的身位。 站在全局的視角,與普通父母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甚至有時候是不相容的。 而我們作為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能讓孩子在新的教育體系和選拔機制下脫穎而出。 恢復高考以來,那些學科成績好的學生把握住了紅利,“老三屆”的那一批人才紛紛成為各行業的領軍人物。 留學放開以來,那些最早去國外留學的一批人,都獲得了見識與眼界的紅利,“抄商業模式”都能成為國內同行大佬。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次的雙減政策得到完全的貫徹實施,在教育選拔過程中,更容易把什么樣的人選拔出來。 由此,我們這些操心的父母的努力方向也就可以找到了。 家長能做什么 如果雙減的校外培訓政策得到徹底貫徹,學校內完全遵照教學大綱,那么,其結果就是: 學校不讓多教,校外不能再補,拼的只能是家庭教育了。 智商高、天賦好的孩子不用拼爹,學霸、天才,也都不是培訓班教出來的。他們不用父母操心,不用老師督促,一路開掛,所有學校隨便挑。 但大多數孩子都不是學霸,普通資質的孩子里,一定是那些學習習慣好、自學能力強、內驅力足、家庭教育充分的孩子會脫穎而出。國家想選拔的也是這些孩子。 如此,問題就“簡單”了:家長要怎么做才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 ●家長該做什么 “雙減”政策,以及其他的教育新規則,都在說一件事:教育這件事,家長少摻和。 打擊校外培訓,讓家長們少花點錢、少花點時間;延遲放學,讓接送孩子變得更符合工作時間;寒暑假托管,讓雙職工家庭的孩子在假期有人管;禁止家長批改作業,連“雞飛狗跳”的機會都不給你…… 那,是說家長可以啥都不干,佛系、躺平嗎? 當然不是。任何相信雙減政策之后就可以靜待花開的家長,20年后一定會后悔。 家長該做的,就是做家長該做的事。 這不是廢話嗎?是的,但這也是一句最正確的話。 按照近期的這些教育新政來推測,家長不該做的事情都已經給我們列好了:不該改作業、不該上課外班、不該請假接孩子放學……即,家長不該做那些應該由學校承擔的工作。 反過來說,就是:家長應該做好家庭應該承擔的職責。 學校負責教書,家庭負責育人。 我們能不能把一個擁有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的孩子送到學校?能不能育兒先育己,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能不能把盯住孩子做作業的時間分出來,搞好家庭內部的親密關系建設? 而這些,才是家庭教育的“道”。那些陪寫作業、送去課外班、托關系進好學校,只是“術”而已。 教育,從來都不只是學校的事兒,也不只是社會的事兒,家庭在教育中所占的分量,可謂“重中之重”。 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的一番話曾刷爆朋友圈: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講呢,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因為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外交官這種職業,注定了不可能每天陪孩子寫作業,但這不妨礙熊軒昂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持之以恒的性格。 當為人父母者,每天執著于陪孩子寫了多少時間的作業、上了多少節課外班時,往往忽略了家庭和父母的根本職責。 新冠疫情中以幽默風趣著稱的張文宏,因與學霸哥哥同臺演講再次爆紅網絡后,人們才發現他們家竟一門兩博導。 那么,培養出這對精英兄弟的父母又是怎樣的人?父親是工程師,浙江大學畢業;母親是小學教師,書香門第。 從小時候起,讀書就是張家最主要的娛樂方式,父母會花很多時間給兒子們講歷史典故,告訴他們“不讀書就沒有前途”。 自己不讀書,每天刷抖音、玩手機,就別抱怨孩子不愛學習;自己工作時隨波逐流,就別抱怨孩子不能持之以恒。 你在小區里遇到一個熊孩子,心里暗暗鄙視說“誰家的孩子這么沒家教”,這樣的場景同樣適用于教育。 評價父母,不是以對孩子有多高的期望來衡量,而是以我給孩子創造了哪些條件來判斷的。 做好父母這個身份該做的事情,育兒先育己,絕不是一句空話。 ●學習靠什么 有一種習以為常的觀點,認為學習應該靠“興趣”驅動。 但學樂君看過北醫三院一位副教授的臨床調查,靠興趣支撐的學習通常無法堅持長久。 因為興趣,一定是快樂的、隨意的、自發的。而學習,很多時候一定是枯燥的、痛苦的、無聊的。 每個人都有天然的好奇心,即對學習的興趣,但這種好奇和興趣,只能支撐表面而膚淺的學習。比如,我對“如何P圖更好看”有興趣,這種興趣是可以讓我學會如何不把墻P歪。 但這種興趣和好奇一定無法支撐你去學習攝像頭成像的規則和軟件優化的編碼。 總結而言,日常生活中能用得到的知識,都可以靠興趣來驅動學習。但看看高考的試題,有多少是能讓人有興趣的。 中國的文字和典故里和學習相關的詞句,如刻苦學習、學海無涯苦作舟等,都要有個“苦”字。學習的模范對象要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廢寢忘食,都要承受非常之苦。 是因為這些古人都是受虐狂嗎,是因為他們找不到學習的快樂嗎? 不是,是因為學習本身就是打破陳規、突出舒適圈、顛覆認知的過程。過程當中有快樂,但痛苦一定是必要的。 所以,學樂君一直對快樂學習這件事持懷疑態度。如果你不是學霸和天才,那請盡快認識到學習當中是有相當多的痛苦的,而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找到“即便痛苦仍愿堅持”的動力。 無論是對于孩子還是大人,這個動力,通常來說是“意義”,即學習的意義是什么,我為什么要刻苦學習。 這個意義可以宏大,如周總理所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如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也可以很具體,為了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了讓自己不做農民,為了生活更舒適,為了出人頭地。 如此,一個孩子才能讀過學習中那些枯燥而困難的時刻,才能愿意學、主動學、有目標有規劃地學。 這個意義,只有家長和家庭能賦予孩子。 ![]() 就像今年中考8門都是滿分,總分757(滿分770分)的初三女生張心妍,就坦言學習的動力跟家庭有關系,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全家的命運,讓家人都過上幸福的生活。 因為她的父母學歷都不高,都是普通勞動者,家里有姐弟三個,姐姐多年前因為眼中疾病,生活起居一直需要照顧,弟弟年幼,爺爺奶奶年邁多病,家里的重擔不輕……為給家里減輕負擔,她靠自己的信仰、堅持和目標感生生闖出了一條路。 生活和學習中,我們給自己的生活賦予了什么意義,又能給孩子引導什么樣的學習意義,決定了他以奮力拼搏的態度面對學習,還是以三分鐘熱度的無所謂心態面對教育。 ●減負減掉的是什么 減負的目標,一定不要理解成解放天性、快樂教育。否則有你后悔的時候。 人性的本來面目,類似于佛洛依德所說的“本我”,那是一個欲望和本能驅動的世界。 人性固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同樣有好吃懶做、好逸惡勞的毛病。 隨性而為,任其發展的話,孩子一定是有更大機會成為熊孩子的,因為那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以自我為中心、不愿遵守社會約束的規則。 學習上也是一樣。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就是證明。大多數孩子都更愿意獲得即時滿足,立刻吃掉棉花糖,而不愿意再等15分鐘獲得雙倍的棉花糖。 但跟蹤研究表明,那些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會在將來的學業和職業上擁有更好的表現。 原因就在于,任何社會都有規則,任何教育都有規范。 減負,減掉的是不正常的負擔,而不是讓孩子沒有負擔和壓力。 ●讀書與學習 教育體系能把所有的人才都選拔出來,并且配置到最合適的教育資源嗎? 當然不能。那只是一個理想狀態,沒有任何國家、任何教育體系能做到人盡其才。 但是,在教育系統中選拔失利,也并不意味著人生就一敗涂地。 坦白來說,中考分流50%,大學再淘汰一批,高等學府再分成三六九等,優質教育資源始終是稀缺的,大多數孩子都是上不了清華北大的,甚至再殘忍一點:只有少數孩子能上本科。 如果只以名校來判別的話,大多數孩子的教育之路都是“失敗”的。 但在這個過程中,讀書與學習,是比具體的分數更重要的素養。 郭德綱小學學歷,照樣博覽群書,成為中國喜劇界的最成功人士。 蔡偉蹬了十幾年三輪車,照樣可以在業余研究古文字,并在38歲時被復旦大學錄取為博士,如今已經是大學教師。 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讀書和學習。知識和學歷不一定成正比,但能力和學習一定是正相關關系。 點個在看或轉發朋友圈,祝所有孩子都能實現自我的全部潛力。 關于雙減和教育導向,作為父母,你有什么感受,歡迎留言參與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