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推拿門診主任曾科學近期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夏季暑氣較重,特別是南方,氣候濕熱,容易耗傷人體正氣。需要既補氣又養血,兩者兼得才能更好地提高免疫力,疾病就不會找上門了。 流感發病有季節性,北方常在冬季,而南方多在冬夏兩季。流感病毒變異率高,人群普遍易感,增強體質,提高身體抵抗力頗為關鍵。 |免疫力強可抵御疾病| “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有內因、外因。外因指外界病邪、社會因素等,比如新冠病毒就是可能致病的外因。但為什么面對同一種病毒,有的人發病了,有的人沒有發病;有的人病重,有的人卻是輕癥。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正氣盛衰不同,抵抗病邪的能力就不一樣。只要人體氣機保持一種協調并充足的狀態,就不容易受到外邪入侵,內生疾病。即使不慎受風寒,通過自身正氣的調節,也不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且更容易醫治。”曾科學對此強調。 正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正氣即人體的抗邪能力,也就是人體的免疫力。人的正氣虛弱,才是外邪得以入侵的根本原因。一個人的正氣充足,外邪就不易侵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果人體的正氣虛弱,抗邪能力差,或病邪強大,那病邪便會趁虛而入。 “想要有較強的免疫力抵御疾病,需維護好體內的正氣,這才是人之根本。”曾科學表示。 25歲的徐小姐,近日胃口不佳,食后胃脘不舒,時感疲倦乏力,便溏,面色稍黃,于是前來醫院就診。 . 曾科學以加味四君子湯加減,益氣健脾除濕。其中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益氣健脾,而茯苓、扁豆健脾除濕。服用7劑后自覺便溏癥狀減輕,14劑后乏力癥狀減輕,大便基本正常,28劑后癥狀基本消失。 曾科學認為,氣虛是指身體元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臨床一般多見為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脈虛等。也就是經常感到疲憊無力、懶得說話,氣短,頭暈目眩,白天活動比別人更容易出汗。 “夏天,人們非常容易出汗,稍作運動就大汗淋漓。大量出汗會導致氣虛、津液虧損等,補氣頗為必要。”曾科學表示。 補氣有補元氣、補脾氣、補肺氣、補心氣、補腎氣之分。如肺氣虛主要表現在咳嗽無力,痰液清晰,短氣自汗,平時容易感冒。人參、黃芪、沙參益氣補肺;熟地、五味子、百合益腎斂肺。咳嗽痰稀者加紫菀、款冬花溫肺止咳;容易感冒者加防風、白術;氣短者加五味子、冬蟲夏草補肺益腎納氣;自汗較多者加牡蠣、麻黃根固表斂汗。 心氣虛主要表現在氣短,勞動后加重,神疲體倦,自汗。常用藥:人參、白術、炙甘草益氣養心;熟地、當歸滋補陰血;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自汗多者加黃芪、五味子益氣固攝;飲食少思者加砂仁、茯苓開胃健脾。 |提高免疫力不僅要補氣| “大家都知道,氣虛要補氣,但不同年齡的人使用的方法卻不同。”曾科學說。 兒童:調整孩子的日常飲食和生活方式,偶爾在煮粥或燉湯時加入適量太子參或黨參。注意不要讓孩子養成偏食習慣,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中、青、老年:常做保健操,如八段錦、五禽戲等,早晨起床后對著太陽拍手,手是陽氣的大本營,在清晨拍手可以推動人體陽氣運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睡覺,不熬夜。熬夜會使人體的精氣虧損,損傷元氣。飲食上,可以適量用人參、黨參、西洋參、鹿茸、枸杞等燉湯,進行食療。 曾科學還提醒,老年人不可滋補過度。可多食用健脾養胃的食物,如桂圓肉、山藥、胡蘿卜、紅薯、芋頭、菠菜、小米、玉米、銀耳、香菇、鵪鶉蛋、桑葚等。 40歲的張女士,舌淡,苔白、有齒痕,唇色白,胃口不佳,大便稀而無臭且色淡,完谷不化,氣短乏力,常頭暈。 曾科學說,患者因脾胃虛弱,胃口非常差,身體氣血的消化吸收處于緩慢狀態,則會面色無華,氣短乏力。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生成氣血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的化生,有賴于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功能正常,中醫常常通過觀察胃氣來判斷病人的情況。 患者不愿服藥,遂以藥膳調理。卷心菜牛肉湯:卷心菜500g,牛肉60g,生姜、鹽各少許。補脾健胃,益氣通絡。牛肉性溫,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有效去除身體多余的水氣。卷心菜有疏通經絡的作用,使氣血不再積滯于局部。此外,還有四寶粥,即用山藥、蓮子、薏米、芡實煮粥。健脾益氣,祛濕養胃,補脾止瀉。每方每周食用2~3次,服用3個月后情況改善。 “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是血液生成和運行的動力,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因而氣、血密不可分,在補氣的同時也要養血,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曾科學強調。 氣血不足可產生畏寒肢冷、四肢厥逆、自汗、頭暈耳鳴、精神萎靡不振、疲倦乏力、健忘失眠、心慌氣短、面色萎黃或者蒼白沒有光澤等不適。此外,還會給身體帶來不可預測的各種隱患,如女性常見的貧血,掉發、白發,怕冷,皮膚粗糙等。氣血充盈,百病不生。 |四方面著手補氣養血| “一個人如果氣血充足,那么看起來就精神百倍。但如果一個人氣血不足,那么看起來無精打采。中醫認為,氣血失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即氣血不足會使抗病能力下降,時間長了會影響人體健康。”曾科學表示。 細看老年人的舌頭,經常可以看到小瘀點,口唇的顏色也比較暗,這些就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這種瘀血,很大程度上與人上年紀后,氣的推動力減弱有關。反過來,如果體內的血量不夠,那么氣就失去安身的住所,就會很容易消散掉,從而出現氣血兩虛的局面。也就是說,氣虛者,血未必虛;但血虛者,常伴有氣虛。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的作用在于推動有形的血液,讓血在經絡中正常地運行,即“帥”。血的作用,在于讓氣有所歸屬;氣本身是無形的,必須依附于有形的物質,才可以正常發揮作用,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氣不足時,就缺乏推動血液運行的力量,很容易出現血瘀。 應該如何補氣養血,提高抵抗力?曾科學說,從四個方面著手: 飲食上,多進食補氣血的食物,如糯米、大棗、荔枝、龍眼肉、菠菜、胡蘿卜、蓮藕、動物肝臟、豬血、牛肉、羊肉、雞肉、驢肉、黃鱔、鯽魚、鱸魚、桂魚、紅糖等。如鯽魚豆腐湯,營養豐富,常食可增強抗病能力。鯽魚有健脾利濕、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溫中下氣的作用,對脾胃虛弱、水腫、潰瘍、氣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補食療作用。 在生活工作中要避免過度勞累,不要思慮過度,按時休息。充足的睡眠是保證氣血生成、運行的基礎。 適當藥補,明顯的氣血虧虛,可服用補氣血的滋補品,如八珍丸、八珍顆粒、益氣養血口服液、復方阿膠漿、烏雞白鳳丸等。 保持適量運動,提高身體機能,促進脾胃吸收,有助于氣血的生發與轉化。 曾科學還提醒,天氣熱,易煩燥上火,食欲下降,注意適當“清補”。如果喝烏雞、老母雞湯這種溫補湯,就適得其反了。應選擇鴨湯或鴿子湯。從中醫的角度來講,進補應遵循“四季五補”之道,即春季補肝、夏季強心健脾、秋季潤肺、冬季補腎。吃反季節食品,要學會冷熱平衡搭配,如夏季吃羊肉火鍋,最好加入一些涼性的配料或配菜,以中和羊肉的溫熱之性。 老人、兒童以及體質偏虛的人,因其腸胃功能比較差,不宜多喝綠豆粥解暑,否則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綠豆蛋白,引發消化不良,此類人群還應該少吃或不吃寒性食物。此外,脾胃虛弱的人可以喝大米小米混合綠豆熬成的粥,因大米小米有滋補脾胃的作用。 曾科學推薦2款夏季補氣養血的食療方,大家根據不同體質,不妨試試。 | 西洋參煲水鴨湯 | 材料:西洋參20g、水鴨250g、桂圓12g。 做法:先將西洋參洗凈,用刀切成薄片或打碎成幼粒,備用。剖殺水鴨,去除毛及內臟、頭、頸及腳,斬粗件備用。桂圓洗凈。以上湯料準備就緒后,同放進湯煲內,加入適量清水,用中火到小火煲湯,1.5小時后,加食鹽調味,待溫飲湯,食鴨肉及桂圓。 作用:益氣生津,寧心養血除煩。 適宜人群:暑熱天,自我感覺疲憊乏力,汗出過多,口干口渴,精神不足者甚為適宜。 | 黃芪枸杞瘦肉湯 | 材料:豬瘦肉150克、黃芪15克、枸杞10克、生姜2片(1~2人用量)。 做法:將黃芪、枸杞分別洗凈,稍浸泡;豬瘦肉洗凈,切塊。把以上材料一起與生姜放進燉盅內,加入冷開水適量,加蓋隔水燉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飲用。 作用:補氣固表,補腎益精。 適宜人群:適用于氣虛乏力,表虛自汗,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