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涼快拉個高心率區,竟然還PB了……” 整個夏天,絕大部分課表都是1-3區,內容都是長距離低有氧(2區)跑,和中度跑(3區),只有一天是4-5區和3區的間歇跑。兩者時間分布對比,基本上是4:1。 而且,平時的間歇跑,那個要求跑4-5區的段落,基本上都在4區為主,很少到5區。 今天又是間歇跑的日子,昨天就決定了,把這個間歇跑適當改變一下,變成連續(不要間歇)的4-5區跑,長度限定5公里。 一、照著心率跑,無意中竟然PB了 我的速度能力比耐力能力差,而且我一直樂意接受這樣的現狀。我多次說過,目前的5公里24分內,10公里50分內,半馬2小時,我覺得挺好的。雖然有點不求上進,但我求健康呀。 今天本質上,還是一場心率跑,就是盡量把心率跑進4-5區,既是對今天課表的交代,也是對天氣已經處暑了(昨天)的一個交代:畢竟整個夏天,最高也就跑到4區,很微弱地觸碰過5區。 不求速度。意外地還pb了。23分整。 Polar停表要暫停、長按3秒,這些動作最低限度要走著操作,所以,5公里設定目標達到以后,停表這個動作必然會帶來時間和距離上微小的延遲,但RQ會智能地分析,并且截取真實的完整5公里的成績,不多不少,正好23分。如下。這個成績比5月4日青年節那天,每分鐘的配速快了7秒。 可以看出,心率基本上在4區和5區為主。 平均步頻198,最大步頻228。 跑慣了2-3區,心臟有必要在高區不定期地適應適應,雖然我們不能指望讓這個區間承擔主要工作。 二、第一次從跑中錄得可用的最大心率 任何人都會從跑表中得到截止到當時的最大心率讀數,但是,我基本上都沒有采用過。那些從光電心率上得到的200以上的讀數,我首先判斷是檢測有誤。而佩戴心率帶的時候,又往往沒有跑到大強度。 我之前用訓練中真實錄得的乳酸閾值數據為依據,采用乳酸閾值法設定心率區間,這也是我一直比較鼓吹的方法——獲得最大心率的確有一定的風險。 乳酸閾值法在設置上,對最大心率沒有任何依賴,所以,我也從來不關注。 平時用到最大心率的地方,是這樣來推算的: 在我比較盡力,但還不到“力竭”的多次跑中,經常錄得172-175這樣的心率數據,根據“并不力竭”的狀態,來人為地界定180為我的最大心率,直覺上,這個數值是比較保守的,以策安全。 今天確保心率設備是準確可靠的(Polar H10),錄得真實的最大數據是192。在RQ中,截取188為最新最大心率值,并自動更新。 這里有一個重要的信息點,為什么實際測到的192,不用來做真實的、最新最大心率? 根據RQ平臺的理念,一個真實有效的最大心率記錄,是指“出現、并維持15秒以上”的那個心率值。所以,瞬間出現的數據,都應該被排除,來盡量減少偶然因素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我的案例中的192,如果不符合這個判斷條件,就不該被采納。 說到這里,我想提醒一下朋友們: 在訓練中得到新的最大心率數據,來覆蓋以前的設置,這是對的。但是,準確性一定要保證,否則設置數值有誤,對自己的訓練會起不到作用,甚至有反作用。 1、心率檢測設備一定要可靠。毫無疑問,最好的方法,是通過專業的檢測手段,采用專業的檢測設備,但那太貴,也太費事。其次是心率帶,并佩戴妥當。 2、瞬間出現的數字不能采用,如果沒有其他辦法來幫助自己鑒別最高點是否能被采用,可以在自己的記錄中,觀看心率曲線,如果最大值屬于明顯異常飄動的那些點,不能采用。當然,如果有專業平臺自動給判斷,那也可以信任。如我今天的192不被采納,系統采納的“持續維持15秒以上”的188——光從曲線上看,最高的那個點,似乎也不算異常,大概也是因為不符合“持續15秒”吧。 三、心率區間隨之做出相應調整 一般認為每隔3個月檢查一下自己的心率設置比較合適。今天是一個歪打正著,從5月份算起,正好是3個月多。 最近跟很多朋友討論到心率的問題,前天那篇文章寫完以后,真的比較累——如何把問題講透,讓讀到的朋友理解通暢,且有收獲,這是需要費心思的。 所以昨天歇了一天。 今天說到心率的問題,還想再說一說。 無論你自己根據什么方法設置,都可以反過來檢測一下是否正確。數值不一定嚴絲合縫,精確到1bpm,但是邏輯是合乎科學的。 1、5區下線(無氧閾值,乳酸開始急劇積累的轉折點),等于儲備心率的85%(這個比例,大多數健康管理機構和硬件廠商或分析機構的觀點都相同),如果你能直接得出乳酸閾值,也就可以根據儲備心率的公式,倒推最大心率,看你原來設置的最大心率是否合理。 2、3區下線(有氧閾值,與平時相比,乳酸明顯開始產生的起點),這個數值在研究機構的觀點有所不同,有說60%的,也有說70%的,可以以65%為標準來驗算。 步驟1已經得到比較合理的最大心率值,這個時候乳酸閾值的65%應該也比較好算了。 雖然系統都會根據已知值自動給出5個區,但是加以驗算,確保準確,對自己的訓練有真正的指導意義。 我舉個自己的例子: 現在我得到真實的最大心率是188(上文已經闡述),安靜心率是55(特別強調,我這是根據RQ的要求,是指安靜站立狀態下,不是安靜躺平狀態下)。 這樣,我儲備心率的85%=(188-55)*0.85+55=168 儲備心率的65%=(188-55) * 0.65+55=141 系統自動計算的數值如下: 幾乎一模一樣! 根據建議,4區下線取5區、3區下線的平均值,也就容易得出。 剩下的只是1區2區下線的設置了(2區上線與3區下線接壤,已經得出)。 在設置1區下線時費腦子幾乎沒有意義,因為對于跑步來說,低于120幾乎沒有鍛煉效果,即使采用最大心率法從94開始,也不會被用到,所以,我幾乎都是手動設置成120。 同樣道理,1-2區的分界,也是不重要的,真正用心率來指導鍛煉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在1區的下半部,而多數會在2區-3區,所以,1-2區如何分開,其實對訓練沒有影響,將1區下線和3區下線的平均線,作為2區下線,沒啥不可以的。 這樣5個區也就都得出了。 四、結語 1、打有氧基礎,固然不能直接帶來速度效果,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能力——有氧基礎好了以后,在低心率區能跑得更快,不是速度能力的提高,是心肺能力的提高——但是,良好的有氧基礎,有助于更好地完成速度練習,提高速度練習的效果。所以,無論是最終為了跑得遠,為了跑得快,甚至為了健身,有氧基礎都是基礎。 2、心率區間一定要科學設置,不然的話,自己究竟在什么強度下訓練,尚未可知,就談不上用心率來指導訓練。最大心率=220-年齡這個公式,從人群整體分析的角度來說,建模可能是合理的,但越是運動愛好者,越不適用這個公式。 我實際的最大心率,比“用220-年齡”這個公式得出來的,相差22之多!何況我現在測得的,只是今天強度下的最大值,未必是真正的最大值。 3、練有氧基礎并不是心率越低越好,低于120心率,可能連提升體能的效果都起不到。個人體會,在心率2區是比較好的。 4、按照普遍的說法,已經有了較好有氧基礎的人,平時也應該多跑2-3區為主,而且在慢跑結束后,適當跑跑短距離快速度,是可以的。 5、練步頻階段的朋友,開始往往無法將心率和步頻兩者的目標,同時達到。這個時候,建議分成兩個課表——練步頻的時候忽略心率,練心率的時候則盡量照顧步頻。步頻不僅受制于技術動作,還受制于肌肉力量。 歷史文章: 【開始跑步】 【器材體驗】 【訓練心得】 【健身收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