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9日是一個值得記錄的日子,在無錫馬拉松暨全國馬拉松錦標賽上,何杰以2:07:30、楊紹輝以2:07:49的成績雙雙打破全國記錄,而上一個記錄是任龍云于2007年北京馬拉松所創造的2:08:15。 在中國馬拉松蒸蒸日上的近十年,這層窗戶紙終于被捅破,賽后國家馬拉松隊教練肖麗表示這不僅僅是何杰個人的勝利,也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 我們從佳明connect APP查詢何杰數據,由于何杰本人打開了其使用的佳明Forerunner 255M手表數據查看權限,所以我們得以分析何杰無錫馬比賽數據。 相信跑者最為關注的就是何杰比賽時的心率和步頻,從下圖可見,何杰全場平均心率173次/分,這個心率看起來是不低的,但對于精英選手來說也不算很高。 對于年輕的何杰來說尚可,173相當于何杰最大心率百分比多少呢? 根據世界田聯運動員查詢系統顯示,何杰1998年出生,今年25歲,我們按照兩種方式計算,一是按照不太準確但較為簡單的220減去年齡的方式計算,最大心率假設為195,那么何杰比賽時平均173的心率相當于89%最大心率。 當然,跑者也都了解根據年齡計算最大心率是不準確的,采用220減去年齡計算最大心率,只能用于群體最大心率評價,而不能直接用于個體最大心率評價,否則會存在較大偏差。 所以我們除了計算基于年齡的最大心率百分比,也假定何杰的最大心率為220-年齡+20,也即在220減去年齡的基礎上加上20,并假設該心率為其最大心率。 以何杰為例,他今年25歲,以年齡計算最大心率為195,而加上20,其最大心率就達到215。 根據經驗,一個人最大心率不太可能比年齡最大心率還高出超過20次,這樣的推算已經是接近極限了,所以根據上述兩種計算方式,何杰最大心率推測介于195-215之間。 如果按照何杰最大心率達到215,其比賽時心率相當于80%最大心率,也就是說何杰比賽時最大心率介于80-89%最大心率區間。 根據丹尼爾斯訓練法,馬拉松配速跑心率區間一般為79%-87%最大心率,而乳酸閾配速心率區間一般為88%-90%。 由于我們不是很清楚何杰實際最大心率,僅僅根據推測何杰比賽時最大心率介于80-89%最大心率區間(按照最大心率為195和215兩種方式計算)。 所以,根據丹尼爾斯訓練法,何杰整場比賽心率控制得不錯,平均173的心率也不算特別高,其心率基本上位于馬拉松配速跑和乳酸閾跑心率區間。 從佳明數據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位于馬拉松配速跑也即接近臨界心率的時間為1小時12分,而位于乳酸閾值心率區間的時間為54分鐘。 而董國建去年芝加哥馬拉松賽的平均心率也是達到172次/分。 這里有一個細節,我們一般認為普通跑者維持乳酸閾值心率的時間一般為20分鐘左右,最多也不超過半小時到一小時,但何杰維持乳酸閾心率區間長達將近1個小時,其余時間則位于馬拉松配速跑區間,由此也說明何杰還有余力,并沒有完全到筋疲力盡。 從何杰心率表現來看,也體現了運動員超過普通大眾跑者的地方,大眾跑者在馬拉松比賽時,很難一直將心率維持在乳酸閾值區間。 而通常處于有氧動力跑,也即馬拉松配速跑區間,但何杰維持乳酸閾心率區間的時間達到將近1小時。 同時,我們還需要注意一個現象,那就是隨著訓練水平提高,運動員乳酸閾值所對應的心率也會上升,我們一般認為乳酸閾值所對應的心率是不變的,改變的只有配速。 比如乳酸閾值所對應的配速加快意味著能力的提升,但運動員經過常年訓練,其不僅乳酸閾值所對應的配速會提升,乳酸閾值所對應的心率也會上升,這樣就使得運動員即便最大攝氧量已經接近其個人天花板,但經過訓練乳酸閾值水平得到提升從而帶來耐力進步。 舉例來說,普通跑者乳酸閾值心率可能為170,但運動員乳酸閾值心率可以達到175,這樣就使得運動員有氧耐力儲備空間更大。 耐力是由最大攝氧量、乳酸閾值、跑步經濟性三方面共同決定的,最大攝氧量有天花板對于運動員來說很難大幅度提升,而乳酸閾值經過訓練往往可以有較大幅度提升,從而讓運動員在接近個人最大攝氧量極限時,仍然可以通過提升乳酸閾值而提升耐力水平。 而且從何杰比賽心率波動來看,他全程心率都非常平穩,沒有出現大眾跑者通常發生的后程心率漂移現象。 所謂心率漂移是指在馬拉松比賽后程,由于身體脫水、疲勞等因素作用,后程即便配速沒有下降,心率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上升,比如比賽前程心率150,后程上升至160-170,心率漂移過高也是跑者發生后程跑崩的重要原因之一。 何杰全場心率平穩,其前程心率更高,后程心率則非常平穩,這就確保了他的穩健發揮。 何杰前程心率更高可能也跟他頭10公里配速較快有關,從下圖每公里配速變化曲線來看,其第一個10公里配速最快,均在300以外,在15-23公里配速有所下降,但25公里后又有所回升,這為他打破記錄奠定了基礎,在37公里以后何杰配速有所下降,但下降不多,前程積累的優勢最終讓他以比較大的優勢打破全國記錄。 何杰無錫馬配速變化 從何杰步頻來看,其步頻達到204步/分,這表明何杰處于快步頻型選手,其步幅顯示為1.63米。 根據之前我們對于董國建2022年芝加哥馬拉松賽的技術分析,董國建步頻為201步/分,步幅達到1.64米,這說明何杰、董國建同屬于快步頻類型的選手,亞洲選手中屬于快步頻的選手較多。 快步頻的好處在于身體重心起伏小,垂直做功少相對比較省力,但快步頻相對不足的地方在于步頻更快的情況下,肌肉頻繁收縮舒張的節奏更快,肌肉放松時間短,肌肉可能更容易疲勞,需要運動員要有更好的肌肉抗疲勞能力。 而根據世界田聯2017年倫敦世錦賽馬拉松比賽的運動員技術分析報告,成績都處于210水平國際精英選手平均步頻為183左右,步幅則平均達到1.65米。 當然,運動員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跑步風格這本身是完全正常的。 國際精英選手步頻分析 國際精英選手步幅分析 因為從影響步頻和步幅的生理學因素來看,步幅與力量、身體柔韌性、跑姿協調性關系很大,對于希望進一步提升耐力的大眾跑者來說,改善步幅是除耐力訓練以外,另外一個需要重點訓練的內容,因為過快的步頻也會影響跑步效率,而增加步幅就意味著需要更好地力量、動作協調性以及身體柔韌性,因此,跑者技術、力量的進步一定要和耐力進步匹配。 影響步頻和步幅的生理學因素 小結 何杰在賽后接受記者采訪時,何杰表示自己這個冬訓練得很扎實很辛苦,該練的都練到了,其實何杰表達的核心意思就是四個字——水到渠成,并且何杰2月才參加深圳馬拉松,體力消耗較大,一個月不到緊接著再次參加比賽。 這種情況下,從專業訓練角度來說,并不是太有利于創造好成績的,因為馬拉松比賽身體消耗巨大,對于專業馬拉松選手來說,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準備才能把自己調整到最好狀態,但何杰在深馬的勝利顯然對他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自我認知的突破可能非常重要,正是在良好成績的激勵下,何杰有了更加“無所畏懼”和“敢于突破自己”的心態,這讓他不到一個月再次調整出良好身體狀態,最終在無錫馬畢其功于一役。 從數據來看,何杰全場表現平穩,其心率控制得也相當不錯,這進一步驗證了扎實的訓練是取得成績的根本。 同時本數據分析顯示,何杰還有進步空間,何杰此次無錫馬還沒到筋疲力盡,或者心率特別高的程度,我們期待以何杰為代表的新生代運動員給中國中長跑競技運動帶來更多好成績! |
|